在当今这个时代,依旧有许多阳谋在发挥着作用。比如我国叫停车企赴欧建厂,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阳谋。
那在这起阳谋中,我国的核心目的又是啥?汽车产业链的外流,又会给一个国家带来哪些影响?
欧盟想要获取产业链
今年9月,彭博社曾报道,中国有关部门正指导各大车企,暂停赴海外建厂,并把核心技术保留在国内。
于是乎,在近段时间,我国诸多车企纷纷听劝,暂停了赴欧建厂的步伐。比如奇瑞、东风、长安等车企,就相继取消了布局欧洲各国市场的计划。
就这样,在这起汽车出海暂停潮中,大量的技术和产业链,都被牢牢限制在了国内。
当然了,我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因为最近一年来,欧盟对中国汽车持续加征关税,所以我国必须予以反制措施。
早在去年10月份,欧盟就对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发布了反补贴调查。调查结束后,欧盟开始疯狂加关税,从17%-38%不等。
既然欧洲不仁,那就别怪咱们不义。你欧盟老是加关税,那爷干脆不去了,主打的就是一个以牙还牙。
至于另一方面,我国主要是为了避免欧盟获得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
此前,欧盟在对中国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中就故意要挟,想要索取中国企业的电池配方和技术工艺。
不仅如此,欧盟还想获知汽车零部件的采购信息,以及汽车生产成本。更有甚者,还想知道我国汽车的供应链布局、全球客户信息、销售渠道、定价策略等。
从欧盟的种种策略也可以看出,欧盟如此针对中国汽车,并不是因为美国的施压,也不是为了税收那点钱。
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激活自身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把这套逻辑理清楚以后,大家就能明白,我国为啥不让车企将技术泄露了。
印度的觊觎之心
当然了,不止欧洲,像隔壁的印度,也时常觊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比如在上个月的时候,《今日印度》就报道:如果中国车企想要打开印度市场,就必须在印度建厂。此外,还得向印度转让电池技术。不然的话,中国汽车休想染指印度。
可以看出,印度此举完全就是剑指比亚迪。因为在此之前,比亚迪就曾有过开拓印度市场的想法。这次印度直接发难,无疑是为了获取比亚迪的技术和生产线。
为此,印度还特意学习欧盟,打出了一系列关税牌。
按照印度方面的关税来看,如果外企投资超过5亿美元以上,并将自家的生产线带入印度,日后将享受15%的低关税。否则的话,就是高关税的伺候。
如果按高关税来算,4万美元以下的汽车,税率高达70%;4万美元以上的汽车,税率更是达到了100%。可见,在技术索取这方面,印度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了,印度这么做也很正常。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印度正在疯狂学习中国,搞工业化,建设全产业链。
而汽车产业,就是其中的一把关键钥匙。它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激活其他产业链,进而促进经济大爆发。
此外,近些年来,印度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年轻人无所事事。如果汽车产业爆发的话,那印度就能像日韩那样,通过产业虹吸作用,来吸收一部分劳动力,进而解决就业问题。
不得不说,在玩策略这方面,印度一点都不输给欧盟。
我国会给出产业链吗?
那面对印度和欧盟的索取,我国会给吗?在这方面,可以毫无疑问的回答,我国当然不会给。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明确规定:中国新能源车企,不得将任何核心技术泄露给国外。而且相关车企也已经和政府签订了保密协议,违者直接以叛国罪处置。
此外,各大企业也要尽量将技术类别分散化,不让其集中在个人手里。不然的话,一旦那个人被策反,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针对汽车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我国是丝毫不会拱手让人的。无论对方开出多大筹码,我国都会坚守底线,将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汽车产业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汽车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究竟有多重要?
严格来讲,汽车产业就像一颗参天大树一样,它不仅能自我成长,还能带动周围的海量产业蓬勃发展。
比如钢铁、电子、塑料、橡胶、玻璃、销售等,都可以依附汽车产业链,慢慢壮大起来。
像工厂、零部件供应商、软硬件开发商、4s店、汽修店、保险公司、广告公司等,都属于汽车产业的分支。
换句话说,只要汽车产业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那这些门店就永远不会倒闭,直到天荒地老。
关于汽车产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日本就给出了答案。
在日本,汽车产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比高达40%。每年汽车产业都会为日本提供超过500多万个高薪岗位,占到了日本劳动力的8.3%。
而这些高收入人群,又可以间接带动高消费、服务业等,拉动日本GDP的增长。
除此之外,汽车产业还占到了日本出口额的18%,吸纳了大量的外汇。据统计,在全球汽车产业的1万亿美元产值中,本田、丰田、铃木等日系车,就占到了7000亿美元。
可见,汽车产业对日本的外汇储备有多重要。
有人曾表示,假如没有汽车产业的话,日本立马就会从发达国家,坠落到发展中国家。毕竟光靠动漫,可拯救不了霓虹国的经济。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人才
当然了,在浩浩荡荡的现代化潮流中,不光产业链重要,技术重要,人才也很重要。关于这个问题,从近代各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史中,就能窥知一二。
在20世纪初,我国还处于晚清时期,当时我国的理工科人才聊胜于无。而在同时期,德国已经拥有了9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个个都是术业有专攻,属于行业中的大拿。
除了德国以外,像美国那边也有400多名顶级工程师,英法也各有300多名业界巨擘。正是靠着这些技术人才的推波助澜,西方国家才发展的这么快。
尤其是德国,居然从一个散装的德意志土邦,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欧洲工业化进展最快的国家。一时间,德国工厂遍地起,产业工人一个接一个被培养出来。
在巅峰时期,德国的工业水平甚至还能和美国扳手腕,吊打欧洲其他国家,不在话下。
正是靠着自身充裕的工业储备,德国才有底气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一度打遍欧洲无敌手。要不是美国和苏联,联手将其摁住,说不定今后的欧洲就姓“德”了。
从德国的崛起史中也能看出,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而言,是有多么重要。假如没有海量人才的奠基,德国也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
而人才和技术这种东西,又是攀附在经济链和产业链上面的。毕竟没有这些产业链作为操作平台,人才也不可能被培养出来。这就好比你没有汽车厂,又怎能养出汽车工人?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旦技术外流、产业链被海外攫取的话,那国内的人才,也就随之外流了。毕竟产业链都转移到他国了,人才自然也跟着走了。
遥想当年,英国的蒸汽机技术、内燃机技术、冶金技术,就纷纷漂洋过海,流往了美国。还有大量工程师、科学人才,也拖家带口跑到了美国定居。
随着英国人才的空心化,产业链的衰败,美国渐渐取代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德国在二战战败以后,导弹技术和数学人才,也纷纷流往美国和苏联。一时间,美国和苏联借着这股东风,搞出了原子弹和航空航天。
与此同时,美国还顺带搞出了计算机,以及后面的互联网,最终称霸全球。这就是技术和人才流动带来的影响。
可见,人才的外流,不仅仅会让自身国力江河日下,还会促使竞争对手的成长。当大量人才和产业链纷纷流失海外的时候,那该国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也就没有未来了。
中国须守住人才和技术
现如今的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谓是遥遥领先。像电机、电池、电控、智驾等,经过了10多年的积累,无数试验的迭代升级,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壁垒。
在全球电车领域,也就只有特斯拉,才有资格跟中国电车一战。
除此之外,我国在充电桩、光伏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布局,也是技术领先,人才辈出。像这些,都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以及弯道超车的神兵利器。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自然不可将其随意流出海外。否则的话,就是给他人做嫁衣裳。
总之,一个国家的兴衰,成也人才,败也人才。唯有将尖端科技和人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着眼未来,打出一场又一场胜仗。
这既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经验,也是未来新兴产业爆发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