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持续不断被限制,为何我们不能对苹果下手?
在5G技术上实现对欧美的反超之后,华为就得到了一系列“特殊照顾”,完全自研的技术让他们无从下手,只能通过一些外在的因素达成效果,利用自身供应链的优势,不断对华为的业务进行冲击。
经过三年时间的突破,华为也迎来了“涅盘重生”,在供应链上大量采用国产化,带动了国内供应链体系的成型,Mate 50的成功发布,宣告着手机业务的回归,最艰难的时期已经熬过来了。
想必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何老美可以肆无忌惮的限制华为,我们就不能适当的对苹果进行“敲打”,这其中有着什么隐情呢?供应链的关系能否扭转过来呢?
苹果的优势所在
华为手机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苹果手机在高端领域的地位,而根源就在于鸿蒙系统和麒麟芯片上,完全自主化的技术体系,让这两项核心技术更好的进行融合。
在操作体验上丝毫不属于IOS系统和A系列芯片的组合,而安卓系统一直无法和iPhone进行直接竞争,是因为谷歌只有一个系统,芯片需要依赖其它厂商,还有开源的属性,任何手机厂商都可以搭载使用,中高端都是采用同一个系统,也注定了与真正的“高端”无缘!
面对谷歌断供GMS服务、高通芯片的中断供应,华为很好的挺了过来,并且吸收了足够的教训,在芯片和系统上同时发力,只要解决了芯片的供应问题,华为手机业务就能王者归来,从余承东多次的表态中,就能够看出这方面的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了。
老美肆无忌惮的限制,对美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似乎唯独对苹果公司免疫了,iPhone 13和iPhone 14的销量丝毫不受影响,反而在失去了华为这个竞争者之后,大部分的销量都回流到了苹果手机上。
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为何国内就不能针对一下苹果公司呢?首先要先了解一下这家公司的供应链和市场,在科技全球化背景的推动下,iPhone可以说算是“国产化”了,零部件都是由国内代工厂提供,在完成了组装之后运回美本土,转一圈回来却变成了“进口产品”!
这虽然很“讽刺”,但国内工业制造的劣势也一览无遗,作为苹果的主要代工厂富士康,虽然有“铁血工厂”的称号,但的确在特定的时间里解决了国内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而这一切都是苹果供应链带来的。
虽然库克曾说过:“最不担心的就是中国市场!”虽然这句话很多人不爱听,但这也是事实的情况,从生产制造、到最终的销售环节,苹果供应链造就了大量的产值,国内很多人需要围着这条供应链转,这也帮助中国工业制造提升到了另外一个层次。
能否启动限制呢?
央视多次呼吁“摆脱苹果依赖症”,但很多厂商根本没有办法做到,进入到苹果供应链可能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如果没有进入这条供应链,很多企业估计就直接卡在了“起步”上。
而欧菲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失去苹果订单之后,在营收上直接下滑超过90%,但其曾经依靠着苹果订单,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光学镜头供应商,先进的技术是可以流传下来的,因此欧菲光目前的现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惨。
国内的很多厂商,都争着抢着进入苹果供应链,除了要争取一定的利益之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想要提升自己的技术和工艺,苹果对供应链的苛刻要求,成为了中国工业崛起的关键。
库克还曾说过:“苹果离不开中国市场!”原因是中国市场占据了苹果总营收的20%以上,而且一些配套的业务收入也相对完善,双方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存在,谁放弃谁都将损失惨重。
苹果近些年召集转移国内产能,很有可能是因为老美的要求,无论是在印度还是越南市场,建厂的进度似乎一直都在走走停停,排除掉一些特定因素,也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了。
就目前而言,苹果离不开中国市场,同样我们也离不开苹果供应链,所以关于反制这个问题,我们更应该采取理性的措施,不要采取这种“伤敌800,自损1000”的策略,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