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日下午徐汇政协举办的“提升区域科创策源能力”双月协商会上,俞飚、乔宇、张立军、徐立、姜昊、于晓菁、姜锋、傅悦作了发言,8位市区政协委员紧扣主题,提出真知灼见。

俞飚
市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发挥徐汇区基础科研重镇、一流大型临床医院集聚等优势,加强生命医学科创中心建设,建议:一是对标波士顿生命医学研究和产业范式,提供充分的政策要素和政府资源,充分促进合作互融,保证从实验室到临床、从临床到实验室的无缝衔接;二是大力鼓励和扶持生命医学新型科创机构和创新型微小企业,建立从实验室发现到市场产品的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三是充分利用区域科研技术、科研人才和传媒优势,建成科学普及和教育中心。

乔宇
区政协委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
徐汇区要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提升科创策源能力,建议:一是打造平台优势,引领创新策源成果产出。对于落地徐汇区的各顶尖科研机构,要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能级,加快高水平基础科研人才集聚,助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重大成果突破。二是赋能重点产业,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链条。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调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鼓励优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创新链应用闭环。三是重视国际化合作交流,聚焦科技要素优势。搭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学合作交流枢纽,吸引国际国内人才、科技资源,构建国际化创新生态区。

张立军
区政协常委、腾讯公司副总裁、华东总部总经理、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区工商联副主席
徐汇区要推动区内科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区内龙头企业和科技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发挥区内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生态功能,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市场机制为保障,鼓励开展科技协同创新。二是要进一步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围绕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从供需两端,政府、企业和数字化平台三方发力,着力解决影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隐形台阶”和实践难题。三是要进一步发挥徐汇在科创策源能力上的区域引领作用。在区内打造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增强区内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和科创策源上的动力和信心,发挥徐汇在全市科创策源能力上的区域引领作用。

徐立
区政协常委、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区工商联副主席
为持续驱动徐汇产业高端发展,建议:一是要打造垂直协同“生态链”,由“链长”企业拉动产业向上循环。由“链长”释放并促进需求,以生态为整体同步推进产业活动,将垂直领域的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做深、做厚、做通、做到国际一流。二是发挥在地企业自主带动作用,以科创投资牵引前瞻技术发展。支持区域内相关企业投资智能汽车、创新药分子设计等行业,为场景开发、技术凝练、生态协同、错位发展营造发展空间。三是提升技术赋能实战水平,为创新方案落地释放更多应用场景。希望徐汇鼓励长尾挖掘与细分应用探索,持续开放相关场景,发挥公共数据资产作用,为相关科创企业及其生态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姜昊
区政协委员、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裁
为充分发挥徐汇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建议:一是壮大科创平台,增强人才集聚。以政府为主导,协同产业界、学界,靶向投入生命健康领域“策源”基金。科学规划区域科创平台人才、资源配置,促进生命健康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二是优化科创生态,健全政策机制。逐渐打通贯穿生命健康产业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环节。立足海内外先进科技医药企业、人才“引进来”落户徐汇,鼓励科创型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加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企业审批流程。

于晓菁
上海徐汇“区域型TTO”平台主任
“区域型TTO” 平台探索建立了“成果入驻-转化评价-运营策划-产业落地”闭环式成果转化运营模式,以产业化增效为目标,通过推动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间的双向渗透,为区域服务及经济能级的提升做出贡献。建议:一是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对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支持,改善科研人员利润分配机制,提升科研工作内驱力;二是打通回路,为共研企业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建立产业端与研发端的双循环,实现企业降本增效;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资本、市场对于取证前关注,注重政策在该环节的“长支持”。从而通过聚集徐汇创新资源、打通协同创新链,提升区域资源优势,构筑创新生态高地。

姜锋
区政协常委、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市侨联副主席(不驻会)
徐汇作为科技强区,具有很好的行业生态的优势,建议:一是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促进“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的产学研结合。比如,区域医疗共享和检验检查互联互通模式的全国业务模式的推广。
二是加大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专家和海外留学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正在重塑科技人才高地。一方面要加大引智力度,区内可以出台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另一方面扩大留智的沟通渠道,发挥侨联沟通作用,解决海外华人华侨在徐汇定居方面的困难。

傅悦
区政协委员、葛兰素史克日用保健品(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企业事务部负责人、区新联会会长
在徐汇优越的硬环境基础上,打造具有徐汇特色、可持续的科创软环境尤为重要。建议:一是挖掘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和领军者,通过他们,将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商业化,将好的产品、新的模式形成生产力,推动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进步。二是在TTO的下游平台上组建适合生物医药行业的CRO/CMO/CSO的模式,通过集约化的方式,进一步将各个节点的“任督二脉”打通,练得独步天下的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