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兄弟俩没事就静静地坐一块,直到他们去世我才明白他们的感情

2024年04月22日23:45:15 故事 1243

故事素材来源身边事迹稍有改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故事自述人:曹建,39岁

我以前不明白,为何年过九旬的爷爷和比他小一岁半的小爷爷每天喜欢坐在我家的屋檐下,一坐就是一上午。哪怕两个加起来超过一百八十岁的老人,坐在一起一上午也说不了几句话,但他俩兄弟只要天气好依然喜欢每天陪着对方坐一坐。

我的爷爷和我的小爷爷是我们家族里的长寿老人,他们也是我们村年纪最大的两个老人。

我们家和小爷爷家住得很近,两家人距离只有不过一百米的距离。

爷爷说村里很多人都不喜欢和自家兄弟住得太近,他们都说怕住太近了兄弟之间矛盾会很深。可爷爷和小爷爷兄弟俩从没离开过对方。

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和小爷爷都是以种田种地为生。那时候干集体,小爷爷会写字又会算数,他就做了队上的记账先生,爷爷身形高大做的是苦力活儿。

分田到户后,爷爷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身强体壮的,挑重担不在话下。

每次爷爷在忙完自己家的活儿后,他都要去帮着小爷爷家干活。爷爷说他们兄弟俩不管干什么都没分开过。


爷爷兄弟俩没事就静静地坐一块,直到他们去世我才明白他们的感情 - 天天要闻

八十年代,小爷爷为了生计,他带着爷爷一起挑着草席到处游乡。爷爷每次都回忆说:“你小爷爷能说会道,到底是以前在队上干过宣传的人。我俩都是一样的草席,他的东西就是卖得比我快。他的都卖完了,我的还没卖几条。你小爷爷就发挥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帮着我把草席卖完了,我俩再结伴走路回来。”

爷爷他们年纪大些后,他们也挑不动,走不了那么远的路,只能在家里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我奶奶和小奶奶妯娌两个去世后,就只留下了爷爷兄弟俩。少了奶奶的陪伴后,爷爷和小爷爷就成了彼此之间的精神支柱。

爷爷很舍不得小爷爷,只要我爸妈做点什么好吃的,他宁愿自己不吃,也要拿个小碗给小爷爷装一碗送去。

爷爷一边夹菜一边对我爸说:“你叔爱吃这个,我给他送点过去。”

父亲说让我们小辈送去就行了,可爷爷坚持不肯,他说必须他送过去。父亲听了只是笑了一下:“我爸借口给我叔送吃的,实际上找我叔聊天去了。”

小爷爷虽然不像我爷爷这般经常送东西给我爷爷,但他每天都会雷打不动来我们家转一圈。哪怕是到我家就喊一声:“我哥,在干啥?”得到爷爷的回应后,他和爷爷说不了几句话又会屁颠屁颠离开。

自我懂事开始,我家屋檐下的那个台阶就成了爷爷他们兄弟俩的凳子。

爷爷兄弟俩没事就静静地坐一块,直到他们去世我才明白他们的感情 - 天天要闻

不管春夏秋冬,只要天气好,小爷爷每天都会按时到我家屋檐下坐着等爷爷出来。

我曾有些好奇,以前两位老人耳聪目明的时候,两人坐在一起还能经常聊天说地,聊他们听到的各种新闻。

最近这十来年,爷爷和小爷爷的耳朵都有些耳背了。可他们依旧每天喜欢坐在我家屋檐下的台阶上。哪怕双方都不说话,却依旧乐此不疲地喜欢跟对方静静地坐在那,一坐就是一上午。

小爷爷很准时,他从不在我们家吃饭,坐到十一点了,他就起身回家。临走前他会冲我爷爷大声招呼:“哥,我回家了。”

如果爷爷没听到他的话,小爷爷就走近一些,凑到爷爷耳边又大声说一次,告诉爷爷他要回去了,等到爷爷点头挥手,他才会背着双手,慢慢踱回去。

我曾问爷爷:“爷爷,您和小爷爷每天这样坐半天,又说不上几句话就这样干坐着有什么意思?”

爷爷听了只是笑一下,他说:“老人的事,跟你个小孩说不明白。”

爷爷还说他们兄弟俩不需要太多语言,只要每天能看到对方,哪怕坐在一起,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他们心里就感觉特别踏实。

小爷爷虽然看着瘦小,但他身体比爷爷好很多。

最近这几年爷爷总是三天两头不舒服,我们把他送医院去了好几次。

母亲说爷爷去医院的时候,小爷爷每天依旧会来我家问问我妈:“你公公咋样了?”

爷爷兄弟俩没事就静静地坐一块,直到他们去世我才明白他们的感情 - 天天要闻

我妈要大着嗓门告诉小爷爷:“叔,我爸没事,您放心吧!”

得到我妈的肯定回复后,小爷爷点了点头,朝爷爷睡的房间看了看,就离开了。

爷爷从医院回来后,小爷爷得到消息就立马赶了过来,他看到我爷爷就对爷爷说:“哥,你回来了?没事了吧?”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我听了却有些伤感。

这一句问候有小爷爷对爷爷的担忧,也有小爷爷对爷爷出院后的关切,也有他为爷爷的高兴。

前年爷爷情况越来越不对,他时而清醒时而昏迷。

小爷爷每天一大早就来我家,他也不用我们招呼,自己去了爷爷房里,他就那样静静地坐在爷爷床边,握着爷爷的手,只是默默地看着爷爷。就像他们俩曾经坐在我家屋檐下那般,就那样静静地坐着。

小爷爷每天到点就回去,吃了饭又过来,我们留他吃饭,他怎么也不愿意。

爷爷最后昏迷的那几天,小爷爷每天拉着爷爷的手,坐在那默默地抹眼泪。我们大家劝都劝不住。

让我们想不到的是,爷爷最后还苏醒过来一次,那一次,他跟我们说了最后一句话:“以后多去看看你们叔,我走了没人陪他了。”

小爷爷听了,哭得眼圈通红。

爷爷走的时候,我们都担心年事已高的小爷爷承受不住,毕竟他和爷爷兄弟感情那么好,没想到他非但没伤心,反而笑了。

小爷爷对我们说:“我哥哥过去了,以后我过去就不会害怕了。”

小爷爷这一句话说得云淡风轻,可我们听了却特别的难受。

爷爷兄弟俩没事就静静地坐一块,直到他们去世我才明白他们的感情 - 天天要闻

爷爷葬礼上,小爷爷还是像平时那样,每天坐在爷爷的棺木旁边。

爷爷出殡的前一晚,小爷爷喃喃自语:“哥,这是我陪你的最后一晚了。”

爷爷出殡后,爷爷的东西,大部分都扔了。唯独一件七成新的棉袄,母亲留着送给了小爷爷:“叔,这是我爸一直舍不得穿的衣服,送给你,你拿去做个纪念。”

小爷爷拿着那件衣服发了很久的呆。

我们以为小爷爷在爷爷死后就不会来我们家了,但他还是会经常来我家坐一坐。

他每次来了,就直接去爷爷曾经住的那个房间。小爷爷就一个人默默地坐在爷爷曾经睡过的那张床上,静静地发呆。

我们谁也不愿去打扰他,就在外面看着他,那一刻小爷爷应该是很想念我爷爷的吧!

小爷爷坐够了,他就会回去,我们每次都会送他,他反而笑着说:“不用送,走了几十年的路,就这么几步路的距离,我可以。”

爷爷走后,小爷爷也变了。他没以前那么爱笑了,除了偶尔来我们家去爷爷房里坐一坐,他变得足不出户了。曾经的他可是天天跟上班一样准时来我家屋檐下,每天都要出来溜一圈的。

一向身体康健的小爷爷身体就像大山一样,慢慢崩塌了。喊了90来年的哥哥没了,他似乎也对生活失去了兴趣。

爷爷去世后的第二年,小爷爷也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笑着说:“我哥来接我了。”

直到那一刻,我才切身体会到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半世父母恩,一世手足情。

手足亲情在我爷爷兄弟身上真正诠释了一声兄弟,一生兄弟!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话多误事,沉默是金。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话多误事,沉默是金。

我们这一生,要用三年时间学说话,却要用一辈子时间,来学闭嘴,也就是说,人呢,尽量少说话,祸从口出,言多无益,这个故事就很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外婆小时候的一次奇怪经历,匪夷所思的巧合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 天天要闻

外婆小时候的一次奇怪经历,匪夷所思的巧合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小时候听我外婆讲过一个故事,是我至今听得最入迷、最怪异的一个故事。外婆说,她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没有任何土地,母亲自幼多病根本就干不了什么重活,只能在家编织草鞋换得一点油盐。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几乎全靠她的父亲给当地的一位财主做长工。
女子后悔离婚,去前夫家认错求复婚,看似丢脸却换回幸福完整的家 - 天天要闻

女子后悔离婚,去前夫家认错求复婚,看似丢脸却换回幸福完整的家

城市的天际线在晨曦中若隐若现,熙熙攘攘的街道和高楼大厦之间,琪家的早餐桌上却弥漫着淡淡的凝重气氛。林露端着一杯牛奶,默默地看着窗外拥堵的交通,思绪飞转。王强,她的前夫,坐在对面,两个人之间的气氛像是这满是霾的城市,看似平静实则蕴藏着暗涌。“妈妈,今天我能不能不吃西红柿?
84年,我光脚走8里山路请外公踩筒车,被外婆吼一顿,外公追来了 - 天天要闻

84年,我光脚走8里山路请外公踩筒车,被外婆吼一顿,外公追来了

为增加可阅读性,本文部分情节做了艺术化加工,请注意甄别。俗话说,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不管是以前穷苦还是现在富裕,这句话都准没错。但在我三岁以前,我几乎没有去过外婆家,尽管去外婆家只有六里路。而外婆也没有来过我家,在外婆眼里,似乎就没有我妈这个女儿。
老王退休金八千多,回乡下养老被揩油,老两口一气之下搬回城里 - 天天要闻

老王退休金八千多,回乡下养老被揩油,老两口一气之下搬回城里

故事讲述人:刘恒业(声明:本文系耕田故事会头条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搬运必究!)老王退休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的干部,老王终于熬到这一天,盼来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自由生活。过腻了城市的热闹繁华、灯红酒绿的紧张节奏,带着妻子王嫂回到乡村的老家,安享晚年。
做保姆第七天,去看小孩,我发现她把我洗的衣服扔在门后的地上 - 天天要闻

做保姆第七天,去看小孩,我发现她把我洗的衣服扔在门后的地上

前天晚上,天快黑的时候我去老头家取了东西,我回到家政后,才发现因为气愤走的时候把我放身份证和银行卡的那个小包包和碗筷都忘在老头家了。他的儿子让我进屋。我说不进去了,我在门口你把我的东西递给我就行了。他儿子不高兴地说,怎么连屋都不进了吗?我说不进了。他把东西拿给我后我转身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