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长清有位品质德行十分高洁的老和尚,八十多岁还很硬朗。
有一天,老和尚突然倒地不起,寺庙里的其他和尚赶紧过去抢救,但一看老和尚已经去世了。
但老和尚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的灵魂飘到了河南。
这天,河南一位已故豪绅家的公子带着十几个骑马的仆从,架着鹰打兔子。突然,公子骑的马受了惊开始狂奔,把这位公子从背上甩了下来摔死了。
这时,老和尚的灵魂正好飘到公子的尸体上,一瞬间两者相合,公子竟然苏醒了过来。
仆从赶紧围着他他问怎么样了,公子迷迷糊糊说:“怎么到这来了!”
众人忙扶着公子回家,一进门就见到家里浓妆艳抹的姬妾们跑来探问。
公子大惊:“我是出家人,怎么到这来了!”
家人都十分惊异,过来给他开导,以为他犯了迷糊,他也不辩解,只是闭着眼不说话。酒肉也不吃,只吃粗茶淡饭,夜里也不和妻妾同住,只自己睡。
几天过后,公子突然想活动一下,家里人听说了都很高兴。
但公子一出房门,刚往外边一站,就有几个仆从拿着钱粮账册来让他核对收支情况。结果都被他用生病疲倦推辞了过去。
之后公子问:“知道山东长清县在哪吗?”
仆从都说知道。
公子说:“我心中烦闷,想去那游玩,赶紧帮我置办行囊。”
但家里人都觉得他大病初愈,不适合长途跋涉,但他十分坚持,第二天就上路了。
到了长清,他看着当地的景象就像昨天一样的,根本不需要问路就找到了佛寺门口。老和尚原来的弟子见到有贵客来访,都十分恭敬地行礼。
公子问:“原来的老和尚去哪了?”
弟子们回答:“师父前些日子去世了。”
公子又问了老和尚的墓地所在,虽然不知道这位公子是什么目的,但一众弟子也带着他去了。
公子看着还没长满荒草的三尺孤坟怅然若失,不久又备马准备离开了。
离开之前他嘱咐弟子们说:“你们师父是位恪守戒律的出家人,他当年留下的手迹一定要妥善保存,不要损坏。”众弟子毕恭毕敬地答应了。
回家后公子每天呆坐,什么事务也不过问。
过了几个月,公子又出门去了长清的寺庙。
他对弟子们说:“我就是你们师父。”
众弟子都觉得他在胡说八道,都笑了。
于是有着老和尚灵魂的公子就跟众人讲述了他还魂的经过,又说了之前作为老和尚时的所作所为。
众弟子终于相信了,让他回到了原来住的地方,像之前一样尊敬侍奉。
后来公子的家人多次派车马来接他他也丝毫不理会。
又过了一年多,公子的妻子派管家来寺庙里送东西。在众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中,他只挑了一件布衣留下了。
公子的朋友到长清的寺庙找他,见他肃穆静默,心志坚定,虽然只有三十多岁,却总说起八十多岁的事。
异史氏说(蒲松龄先生点评):俗话说身死魂消,但长清僧魂行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已经到达了心性坚定的修为。我并不奇怪这位老和尚的重生,只是奇怪他重生到一个华丽奢侈的地方,却能够摒弃俗语跳脱尘世。有的人偶尔能见到美人和财富,都不愿死去,更何况是这位老和尚呢!
——————
这篇故事主要是老和尚阴差阳错借尸还魂,过上了与之前迥异的生活。
可能有些人他没有变得骄奢淫逸是因为他生存的环境没给他这种条件,而老和尚却是真心对这种生活没有贪念。
他已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完全可以尽情享受,不在乎以前的名声地位。
但现在的生活却让他感觉痛苦,他作为出家人,不杀生、不吃酒肉、不近女色,结果一天之内全让他碰到了。
在他知道了自己原本已经死了之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他本身是老和尚的事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他原本可以放下守了八十年的戒律,选择放纵一回。
但他却没有这么做,他毅然决然地抛下了世俗眼里逍遥自在的生活,回到了粗茶淡饭青灯古佛的修行。
在物质与精神之间,老和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精神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