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个书生叫彭望祖,二十岁考上秀才,跟从老师上西山,搭一座草庵,住在里边读书。
这一年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阴霾,不久便飘飘降下大雪,整整下了一天。
暮色苍茫时,从山下趔趄爬上来一个人,抵近才看清,原来是一个衣衫单薄的道士。
道士走进草庵,朝彭望祖一拱手,说:“相烦施主行个方便,贫道欲在此借住一宿。”
彭望祖还礼,连声应答:“道长若不嫌草庵肮脏,住下就是。”
不料当晚老道便发起烧来,爬山时不慎摔伤的腿迅速肿胀起来。
彭望祖端来热水,为老道洗脚,又端来饭菜招待他吃了晚餐,然后让老道睡下。
不想老道一病不起,日夜哼哼不止。这下彭望祖忙开了,白天爬上峻岭,采集中草药,赶回草庵,煎好让老道服下。还需做饭喂饭,侍候老道大小便。
这一切,沉静寡言的彭望祖只是默默地做着,没有一句怨言,态度丝毫没变。
老道的沉疴难愈,一拖就是三年。后来,在彭望祖的悉心照料下,老道的病渐渐好转,过了些日子,竟能下床慢步行走了。
又过了一个月,老道终于恢复了健康,行走如常人一样。
这一天,老道收拾起简单的行李,拱手向彭望祖告别。
老道说:“三年来受先生照料,使贱躯得以康复,先生于我恩重如山。贫道无以为报,今以丹书三卷相赠,望先生勤奋攻读,功成圆满之日,便可得道飞升。”言毕,老道快步离去,瞬息不见踪影。
彭望祖遵从老道嘱咐,日夜诵读不止。不久,神志清明,欲念消散,他决心抛弃科举,潜心山林。主意打定,便收拾行装到江浙漫游。
顺治年间,京口贡生张行贞深为爱子无硕师教授而发愁,忽然听说江西彭望祖来金山焦山游览,立即前往迎候,恭请任孺子西席。彭望祖盛情难却,慨然应诺。
从此宾主情意日密,相处十分欢洽,时而漫步水畔,时而对奕林下。
有一天,张行贞邀彭望祖在高大的青梅树下喝酒。闲谈间,行贞盛赞福建、广东两地所产鲜荔之美,随口背诵白居易《荔枝图序》中“壳如红增,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的文句来。
“如此说来,仁兄意欲品尝一二了?”望祖微笑着问道。
“如此佳果,远隔千里,我辈无福消受!”张行贞不无遗憾地说。
望祖道:“这有何难,我可为你取来。”
张行贞说:“先生何出戏言?这里与闽粤相距数千里之遥,即使骏马日行千里,日夜兼程,到得京口时鲜荔枝也枯败无法入口了。”望祖连连点头,不作辩解。
傍晚时分,行贞入内,望祖嘱咐童子打扫书房,搭建法坛,点上香烛。入夜,便叫童子先上床睡觉。
童子深感奇怪,于是紧闭双眼,假装已经入睡,却撩起床帐的一角向外窥视。
一会儿,望祖打开箱子,取出一条草龙,安放在坛上。只见望祖嘴唇蠕动,口中念念有词。片刻之后,草龙忽然全身抖动,麟甲竖起,爪牙舞动。突然,望祖跨上龙背,腾空飞去。
童子在帐子里看到如此怪异的情景,惊得只是发愣。
夜半时分,望祖乘龙从天而降,只见龙的两角挂满累累鲜荔。
望祖撤去祭坛,收起草龙,重又放回箱中。这时,晨风吹拂,旭日临窗。
望祖叫起童子,让他把鲜荔枝送给主人品尝。
张行贞望着送来的荔枝,色味俱佳,几乎怀疑身入梦境。这时他才明了,彭望祖得道已深。
参考资料《留溪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