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厅观察丨多领域密集互动 中欧关系是否“回暖”?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中欧交流热度近期出现增加势头,面对美国不断通过关税扰乱国际贸易秩序,近几个月来,中欧多领域的密集交往释放出了哪些最新信号?

 

欧洲的反思:谋求战略自主并寻求伙伴多样化

就在16日,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刚刚结束对瑞士和法国的访问后,17日,丹麦外长又开启了其访华行程。在上周举行的第十次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上,法方明确表示,高度重视对华关系,双方还签署了中法禽肉和种禽种蛋合作文件。此前,瑞士也同样表达了同中方加快推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的愿望。此外,在本月初,欧洲议会和中方同步全面取消相互交往限制。中方近期也表示,欢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适时联袂访华并举行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今年以来,中欧开启了密集高层互动,目前,已有包括西班牙首相、葡萄牙外长、法国外长、丹麦外交大臣相继访华,来自英国、意大利以及欧盟的多位高级官员也与中方展开了多个领域的对话交流。上月,欧盟还开始与中方就中国电动汽车进口问题展开谈判,有分析认为,欧洲正在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近年来,欧洲就涉华问题一度与美国保持高度协调,2019年3月,欧盟就在中欧关系的定位中,加入了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表述。此后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被欧洲议会“冻结”。欧洲又跟随美国以“泛安全化”视角看待中欧关系,“产能过剩”“反补贴调查”等一度成为欧洲对华认知与举措的关键词。

但面对今年特朗普上台后,其大力推行“美国优先”,对全球无差别挥出关税大棒和美国在北约事务上不断回撤,欧洲开始反思依赖美国所付出的代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赵永升对《蓝厅观察》记者表示,欧盟意识到现在已不能完全依靠美国,欧洲需要自主,以真正能从欧洲、主要是欧盟的发展和利益角度出发,实现战略自主、防卫自主,经济自主,包括国际合作伙伴的多样化。而中国被其认为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中欧关系仍面临挑战 解决分歧需不忘初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欧洲内部的对华理性声音明显增加。几天前,曾一度强调“对华去风险”的欧盟领导人在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给中方的贺电中,直接用“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来形容中欧关系,并表达了同中国加强交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的愿望。当前,中欧关系有着怎样的基础?未来有着如何的走向?继续来看记者的观察。

过去50年来,尽管中欧之间有分歧和摩擦,但双方在经贸、政治、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均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中欧已建立起领导人会晤机制和五大高级别对话以及70多个对话机制。

经贸合作更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重中之重。建交半个世纪以来,双方贸易额增长了300多倍。商品的类别也从传统的服装、鞋帽、玩具拓展到机械设备、汽车、光伏产品等高端制造业。中国和欧盟贸易量已超过全球四分之一。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盟的进出口额达1.3万亿元,相当于中欧每分钟都有超过1000万元的贸易往来。

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李涤凡对《蓝厅观察》记者表示,中欧在经贸和工业领域高度互补,对于中欧来说实现了互利共赢。目前,我们的合作已几乎覆盖了所有领域。有人说,投资中国会面临风险,但我们认为,不来中国才会面临风险。

就在上个月,中欧双方正式签署《绿色科技合作备忘录》,未来三年将共同投资150亿欧元,聚焦氢能、储能、碳捕集等六大领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国绿色技术研发联盟。但不可回避的是,受欧盟内部对华认知差异、其政策的不稳定性、乌克兰问题以及中美欧关系等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仍面临着挑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接受《蓝厅观察》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中欧双方的差异是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但是事实证明,中欧之间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共生关系。中欧之间要做不受制于、不依附于第三方的健康伙伴,同时也不针对第三方。最重要的是需要保持初心,要始终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要通过相互沟通对话来寻求对多极化世界发展的共识。

中国和欧盟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目前,中欧关系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中欧的靠拢从不是应急之策,而是中欧双方在产业链、经贸合作、多边国际秩序等多领域的深度利益融合。历史也证明,中欧只有独立自主、相互尊重,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让中欧关系不仅惠及彼此,更为世界增添稳定性。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