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山东加速助残成果落地转化

今天(5月13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推进助残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推进科技助残工作的背后,离不开科技攻关突破。请问,山东在布局助残领域重点科技攻关方面,有哪些计划和安排?

邹斌芳:科技研发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系统布局助残领域重点科技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有效突破和助残产品研发应用,是推进科技助残工作的核心举措。5月12日,省残联与省科技厅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合作任务就是共同推进助残领域重点科技攻关。

科技攻关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为了摸清当前残疾人最紧急、最迫切的助残科技需求,前期,省残联会同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面向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公开征集助残科技攻关需求,经过梳理,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亟需有进展突破的助残科技前沿技术。比如,当前容易致残的脑卒中、脑瘫、阿尔茨海默病、视功能障碍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机理研究,脑机接口、人机交互、信息无障碍等领域核心技术研究。这些技术取得有效突破后,将进一步强化残疾预防成效,有效提升残疾人康复训练、生活重建的效果,提高助残服务质效。二是需要进一步研发创新的各类助残产品。主要是能更好满足残疾人助行、助视、助听、导盲、居家环境控制、无障碍交流等方面需求的助残产品,比如,智能导盲设备、智能辅听装置、智能轮椅、智能化康复装备、智能化护理装备、外骨骼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高端辅助器具或主动康复设备。这些科技产品,将进一步增强残疾人日常生活的便捷性和自主性,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三是需要及时研究制定的助残标准规范。比如,各类助残技术标准,助残服务标准和规范,以及助残产品标准等等。这些标准规范,可以有效提升残疾人工作标准化、数智化水平,提升助残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省残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进一步明确上述技术或产品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定2025年度全省重点助残科技攻关专项课题,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从助残创新领域的各类市场主体、科研团队中,选拔出合适的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科技助残已经成为服务残疾人的新赛道新端口。真诚希望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朋友大力宣传、帮助推动科技助残工作,吸引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积极参加“揭榜挂帅”,提升全社会参与度,力争在助残领域实现新突破。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请问,省科技厅围绕助残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思路和打算?

王钟伟:近年来,省科技厅认真落实国家科技助残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的部署安排,强化助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一、强化科技政策引领,科技助残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24年12月印发实施《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即将出台《山东省脑机接口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瞄准脑科学神经科学前沿,强化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企业培育、助残场景应用等全链条创新,科技助残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聚焦社会服务需求,突破了一批助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十四五”以来,组织实施了“人机交互脑机接口传感器研发与应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药一类新药临床研究”等一批省重大科技项目,在神经康复、新药研发等领域突破了一批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助残产品、药品和装备。“新型角膜供体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等多项成果被授予省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集聚创新资源,建设了一批助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先后布局建设一批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创新、再到成果孵化全链条的创新平台体系逐步形成。发挥山东大学康复大学等高校院所人才优势和平台资源,开发残疾功能重建、康复机器人、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有效提升了助残科技创新水平。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整合项目、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一是落实好省科技厅和省残联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重点围绕推进战略规划、实施重点攻关、促进成果转化、打造创新高地、培育科研团队等开展战略合作

二是持续增强助残核心技术攻关。针对科技助残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聚焦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康复器械等关键领域,新布局实施一批前沿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三是持续加快助残成果转化应用。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汇聚各类助残科技成果信息,开展挂牌、路演、推介等全流程科技服务,推动助残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和信息共享,促进更多优质成果落地转化。

凤凰网记者: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是一所应用研究型大学,请问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在推进科技助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在科技助残方面将如何发挥学校的科技特长?

杨美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既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也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校(院)作为省科教融合先行单位,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创新体系,围绕如何把相关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产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凝聚科研力量,在科技助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利用校(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科研平台与人才优势,通过医、工结合的方式,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在下肢运动技能恢复领域,研发了外骨骼机器人,开发了轻量化、可穿戴的下肢智能康复辅助装置及配套APP,可以实时采集与分析运动与生理参数,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残疾人朋友,实现运动的评估和训练两大功能,正在三甲医院临床测试;自主研发了主动式脑机接口下肢康复训练系统,正在山东省中医院康复科进行临床测试、干预与评价验证,目前处于产业化落地推进阶段,该产品能够实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重建过程患者主动参与的需求。

此外,校(院)建设了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山河”超算平台,为脑机接口、数字交互、智能康养等方面提供核心算力支撑;建设了健康食品资源挖掘与创制、人形机器人等省重点实验室,快速病理系统、智能外科、人机智能协同等工程研究中心,为科技助残的有组织科研打牢坚实底座,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下一步,校(院)将以科研向善为使命,聚焦痛点堵点,深化合作,践行社会责任

一是紧抓与省残联的战略合作机遇,建立助残科技需求精准对接机制,形成信息常态化交流互动格局,确保科研创新靶向发力,快速推动助残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开展助残场景化应用推广。

二是发挥校(院)产学研融合优势,携手现代科技助残产业,强化学科建设、开展学科交叉,引进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利用校(院)科研平台与人才优势,围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算法、可穿戴装备和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形成标志性成果,大力推进助残科技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

三是与省残联合作共同打造省级助残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山东省助残产品研发实验室”,聚焦残疾人迫切需求,重点开展失能、失智等类别残疾人智能化、智慧化助残装备与技术研究,支持地方科技助残产业园区建设,为培育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贡献校(院)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杨烨莹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