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下半年,统编版初中教材历史课本上,烙印在大众心里半个多世纪的张衡地动仪模型从教材删除。
中科院院士(教授)傅承义甚至批驳张衡地动仪模型,房梁下吊块肉都比这强。究竟为何缘由,把使用了近六十年的模型删掉呢?
其实早在小学三年级下册,我们翻开语文书的第九课,便是《张衡和他的地动仪》。
那时,天真无邪又对世界充满着好奇的我们,一下就被造型奇特的地震仪,这个新鲜玩意儿吸引,无不投以惊羡的眼光。
外形特征
看着这个椭圆形的大缸子,上面还盘旋着八条张牙舞爪、口中含珠的金龙,底座上还对应龙口,嵌着八只大张着嘴的蛤蟆。
对于它是什么,为什么能探测地震,我们心中有着无限的疑问。
然而就在最新出版的统编版教材中,张衡的地动仪模型竟然被移除。
缺少了图文并茂的搭配,孩子们对地动仪的理解,只能通过教材文字的描述,在大脑中勾勒出大致样貌。
地动仪作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历代以来人们对地震就尤为重视。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从汉朝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采用的思想文化政策大相径庭。
地震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被视为天灾,上天降下灾祸,君王又是“天”、“地”“人”的统一,灾祸是意在给统治者示警。
背后的故事
这时便会有大臣觐见,递上奏疏,劝谏统治者不要声色犬马,导致阴阳失衡。地震或者其他灾祸,在古代士大夫看来是统治者失德的表现。
《诗经》有云:“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崩地裂,高山化为幽谷,沟壑变成丘陵的句子正是对周幽王二年一次地震的真实描写。
从《汉书》开始,五行志中便又多了一项——地震。
古代人民还不知道引发地震的具体原因,所以把地震归咎于君王。
但在面对天灾时,封建统治者们却也在逐步完善救灾之策。
首先是统治者颁布“罪己诏”,作为一国之君,赶紧把错误揽到自己身上,以此来安抚民心,顺应天意。
其他的发明
君王在利用儒家思想进行专制统治时,也被传统的儒家思想所制约。
在君王罪己的同时,还大力减免赋税,对受灾严重的地区甚至加以银钱补助。
历代的君王也十分注重调查地震的原因,终于在公元132年,东汉张衡首创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当时张衡还在宫中担任太史令一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还发明出浑天仪和指南车。
对指导农事生产,更新天文历法,促进远洋航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创造出地动仪后的6年,地动仪都毫无动静。
一直到138年农历2月,安置在洛阳城,岿然不动的地动仪,西边盘绕的龙吐出了嘴巴里的铜球,当的一声,清脆响亮,落到了西边的蟾蜍口中。
这意味着洛阳的西面,发生了一次灾情严重的地震。
察觉此事的张衡便立刻上奏,请求当时的君王孝顺皇帝刘保筹备物资,赈济灾民。
当时洛阳城的居民根本没有发觉什么异样,街上行人还是络绎不绝,一派生机祥和的景象,没有半点天灾降临的惨状。
朝野上下便对张衡和他的发明议论纷纷,认为张衡哗众取宠,犯下欺君大罪。
就在这时,陇西地区传来奏报,正是地动仪警示那天,距洛阳千里之外的甘肃地区发生了地震。
举国上下都被张衡的地动仪所震惊,无不信服于张衡的聪明才智。
张恒本来就被汉顺帝看重,一直从太史令做到了能向皇帝直接陈词的侍中职位(曾相当于宰相)。
官场失意
但东汉宦官、外戚弄权严重,皇帝基本把身边的太监让做自己的心腹,外戚又始终把持着朝政。
因为张衡常常直言进谏,挡了他们的财路和仕途,所以他们都不乐意看到张衡步步高升。
被内外排挤的张恒最终被调出了京城,到了河间王去当国相,六十二岁时病逝。
远离中央,被发配到偏远的小国(当今环渤海地区),不受统治者重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动仪的失传。
历史悠久的地动仪实物,或者是如何构建地动仪的手稿图样,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尘土,就这样湮灭了。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地动仪模型,其实是后人根据张衡留下的简略文字记载,经过历代人的智慧才逐步完善。
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复刻,还有许多不严谨的地方需要纠正。
根据记载的原始性上看,《续汉书》上这样记载候风地动仪:
后人便是以此作为基准,逐步探究地动仪的奥妙。
学者们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着有关于地动仪的蛛丝马迹,大家的观点各有所出入。
但达成共识的是:地动仪对地震的探测,实际上是运用了物理学“力”的惯性原理,当地震波传到地动仪内时,探测部件是通过地震波产生的惯性,打开相应方向的开关。
之前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地动仪模型,是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王振铎经过考证,自己创造出来的地动仪模型。
王振铎所还原的地动仪模型,主要核心观点为“直立杆原理”:
感知地震波的核心部件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啤酒瓶,地震波进入容器被便会被感知来自哪一方,核心部件上连接着8个方位开关,地震在那边,便会随之打开那个开关,让龙嘴里的铜球落到相应的方位。
中国历史博物馆中的地动仪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考古学家,王振铎的观点在当时备受史学界推崇。
就连中国历史博物馆,也根据王振铎前辈的推断,设计了张衡的地动仪模型。
多次改造
但在2005年,这一推断就被慢慢否定了。
国家地震局的学者冯锐的主要核心观点为“垂直摆动原理”:
感知地震波的核心部件并不是垂直立于地动仪内部,而是悬空在地动仪上,就像钟表的钟摆一样,下面系上一颗小球,小球位置位于八个方位开关画圆所组成的圆心,到八个开关的距离相同。仍然是由于地震波惯性原因,产生摆动。
经过各项的推理验证和模型模拟,中国史学界和科学界认为“垂直摆动原理”更加契合张衡原始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而且经过冯锐研究院之后通过相关的计算机,在洛阳地震台收集甘肃地区的地震数据,模拟138年陇西地震波,再输入相应的地动仪计算模型内,根据结果不断对地动仪进行改进。
在大大小小经历过四次模拟地震之后,数字地动仪取得了较好的实验反馈。
这也印证了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就是“垂直摆动原理”。
于是就在同年,冯锐研究员复原了张衡的地动仪模型,这次复原的地动仪,确实对地震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这一次对张衡地动仪的成功复原,是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我在故宫修文物》又一次把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思想层面上实现了重大的跨步,给我们以后考古提供了新的思路。
之前还有外国学者认为张衡的地动仪根本是胡编乱造,以讹传讹的结果,这一次的成功复原也让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得到了宣扬。
现代的科学技术并不和我们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相悖,只要我们善于利用现代互联网新兴技术,传统文化便能更加大放异彩,历久弥新,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移除课本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王振铎所创造的模型已经被教材使用了快半个世纪才移除呢?
这也和我们现当代中国的国情有关,1952年王振铎所复原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备受史学界推崇,国家教育局这才把地动仪模型编入义务教育的教材。
教育局希望我们在读书认字的同时,接收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我们养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对先民的智慧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
教育局的初衷是好的,不过在面对中国史学界和科学界的不断争论,在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下,还是一直沿用王振铎复原的模型图片,这也是情有可原。
而且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急速提升,我们不再担心温饱问题,而是更加追求生活品质。
这一代人过上好日子了就希望下一代能再接再厉。
所以中国人民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8年义务教育的方针政策基本让中国不再文盲遍地,即便是如今还在种地的农民,也能识字,看懂基本的报纸文摘。
而如今我们新中国的主要矛盾更是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大家越来越在意精神文化需求。
所以在教育领域,持续的教材改革也是在稳步进行。
当初我们的长辈可能还会学到一篇文言文叫做《两小儿辩日》,但到了我们这一代,却没有再出现到我们的课本上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前几辈所学习的文章、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可能都跟我们现在所学的不尽相同。
我们也可以再去看一下现在各个科目的教材,我们也会发现教材进行了部分改动。
时代在不停地改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经济基础在不断打牢固的同时,教育作为上层建筑,自然也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
教育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不就是对不符合事实的教材内容进行移除,再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加入新的知识点,给全国人民必读的书目增添活力。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要把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图片移除了。
因为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还停留在过去,一定会被淘汰。
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百年之后,现在我们还熟知的教材,是不是基本上都快被改成全新的呢?
现在的教育改革也在慢慢步入正轨,最近我们还熟知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双减政策,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培训行业,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和谐幸福。
如果王振铎所复原的张衡地震仪模型没有被删除,一方面是对事实的不尊重,没有做到求真务实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严重来说就是误人子弟,把错误的模型贴到了家家户户,他们会以为张衡的地动仪就是这样。
小孩子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强,一旦形成就极难改正。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第一时间传入孩子的眼耳口鼻的思想观念,务必是准确无误的,不能存在灰色地带。
这也对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多年以后他们发现原来义务教育的教材居然漏洞百出,孩子们会质疑中国教育局的权威,也会质疑我们对他的教导。
怀揣教改的赤诚之心,肩负教改的希望之任,不向前走,我们便没了脚下的路。
跨出教改的一步,那便是把之前沿用了半个世纪的张衡地动仪模型除去,重新选取新的模型加入。
一切事物日趋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中科院院士傅承义说,房梁下吊块肉都比这强。
这句话显得稍微言重了,我们并不能否则王振铎学者在追寻真理路上所进行的探索。
毕竟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谬误,只要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只能向真理的彼岸慢慢靠近,谁也不能说掌握了真理。
-完-
参考资料
《“张衡地动仪”被删出教材?因为不科学?真相是……》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