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个大馅饼,我国北极黄河科考站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提起位于北极圈的斯瓦尔巴群岛(The Svalbard archipelago、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可能很多人都并不清楚,它位于北冰洋中,纬度高达75°N至80°N之间,属于高纬度地区,我国的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就位于这里。

这也是中国在海外的唯一一个拥有开采权自由通行权的地方,中国公民不需要签证就可以随意出入和逗留,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等,除了因为是非军事区不能建军事基地外,国人在那里享有极大的自主权限,虽然它的领土主权属于挪威。当然我国公民要直接前往斯瓦尔巴群岛才不用签证,如果你需要经过挪威本土,还是需要办理申根签的。

斯瓦尔巴群岛总面积6.2万平方公里,岛上矿藏丰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挪威最北界国土范围的属地,也是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区之一,对我国探索并积极介入北极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那么这么大一块馅饼是怎么落到中国头上的呢?过程非常具有戏剧性:

1925年,法国政府派代表找到了时任北洋政府临时执政的段祺瑞,表示他们和另外几个国家在北极地区发现了一块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着中法友好的“传统友谊”,特意邀请中国参与分配开发。

段祺瑞

北洋政府一查地图,发现位置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圈,距离中国有几千公里远,去都没法去。但人家既然盛情相邀,北洋政府也不太好拒绝,只好派人去签了个斯瓦尔巴条约。因为这块土地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条约签完后也没人在意,直接就将此事抛诸脑后了。

时间推进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人类科学活动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变得愈发重要。

全球气候升温导致大量北极冰川融化,让原来难以通行的北冰洋变得可以通行,未来的北极航道将成为一条“黄金水道”,因为航程较之传统海上航线能够大大缩短,必然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运输线之一。

同时北极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北冰洋是连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战略要地,对所有北半球国家来说,北极是最具威胁的地区,目前美国和俄罗斯在北极长期部署着战略核潜艇,24小时战备执勤。

纵然北极拥有所有国家都无法忽视战略意义,但是现实总是令人遗憾,在北极圈内拥有领土或领海的国家只有8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别的国家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这8个国家吃肉。

1991年,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高登义应邀参加苏联发起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活动,他偶然间在一本英文版的《北极指南》中发现《斯瓦尔巴条约》签约国名单里竟然有中国的名字,就赶紧向国内报告这一重大发现。我国经过查阅历史遗留资料,发现情况属实,本来我们和北极几乎没啥关系,结果确是天上掉了个大馅饼。

很快我国就提出了一个“泛北极国家”的概念,同其他想要利用《斯瓦尔巴条约》立足北极的其他国家一起,共同确立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存在基础及法理地位,条约其他签署国纷纷响应,毕竟看着别人吃肉自己连汤都喝不上总是令人遗憾的。2004年7月,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了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2018年1月26日,我国正式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其中指出要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还要建造大型的破冰科考船,未来甚至是核动力破冰船也在选择范围内。我们也将自己定义为“北极事物重要利益攸关国”,毕竟一百年前的《斯瓦尔巴条约》现在就摆在那里,我们当然利益相关,当仁不让!

“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问世,是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它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与有关各方共同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共同维护和促进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