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既然没发现生命,为什么会有上百吨垃圾?网友:谁扔的?

2021年01月14日10:09:02 科学 1415

纵观古今,为人皆喜探索之事,因其好奇之心。前有哥白尼曾提出“日心说”,震惊众人;后有霍金提出黑洞蒸发,世人再次为之一惊;清朝也有王贞仪观天象。这些都说明了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也有很多的古籍记载了天象,但就如陆游诗作所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

月球上既然没发现生命,为什么会有上百吨垃圾?网友:谁扔的? - 天天要闻

自古,中国人便对宇宙有着美好的向往,故宫中珍藏的金嵌珍珠天球仪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我们也有着代代相传关于宇宙的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古时的人们都认为嫦娥居住在月亮上,有月宫,还有一只玉兔,这些都是人们的美好想象,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真正的登上月球。

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国家的科技也在不停地向前发展,经过人们的努力,人类已经成功的登上月球,在进一步实现人类探索月球的愿望。从探索研究我们也发现了月球和地球的构成是完全不一样的,月球上的土也不能够用于种植,在月球上也没有生命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在没有生命的月球之上,却存在着上百吨的垃圾

月球上既然没发现生命,为什么会有上百吨垃圾?网友:谁扔的? - 天天要闻

有网友还提出过“是谁扔的?”这种疑问,在科技发展的初期,我国是处于落后地位的,美国则非常先进,他们也是全球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在1967年7月,阿姆斯特朗作为美国的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这不仅是美国的第一次,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从美国之后,各个国家都开始加快自己的科研进程。

但是,登月也不是一件说能成功便能成功之事,因此有很多国家因自身的经济状况等原因暂时还没有实现登月的愿望。在全球范围内,至今为止也只有3个国家登上月球,而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月球上既然没发现生命,为什么会有上百吨垃圾?网友:谁扔的? - 天天要闻

中国通过多年的科技研究,与不懈努力,将国家的航天事业带到一个“强国”的高度。随着“嫦娥五号”的发射成功,将我国带入一个探索月球的成熟领域,让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这也是所谓的科技强国。我国的探索也为研究月球提供了更多有效信息。

当然,我们之前提到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探索月球,这也不可避免地会给月球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月球探测仪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制造之时都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是很难被物理降解的。而在我们探测月球之前,我们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分析,要针对月球的“高真空、高洁净、弱重力、弱磁场”四大特点来进行探测器的开发。

月球上既然没发现生命,为什么会有上百吨垃圾?网友:谁扔的? - 天天要闻

但由于很多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达标,从而让研发出来的探测器达不到登月的标准,也因此在月球上留下了很多,因探测不成功而坠毁的探测器,这些金属器械以我们人类现有的技术是带不走的。而这些探测器的重量也相当大,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月球上有187吨左右的垃圾。

但我们都要相信科技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带走月球上这些金属垃圾的心愿。可现在会有人想,为什么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这么的执着呢?简单点来看就是因为人们想要找到地球以外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月球上既然没发现生命,为什么会有上百吨垃圾?网友:谁扔的? - 天天要闻

气候变得恶劣、地球资源也不断地被人们开发,这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原因之一;其次,人类也想要寻找更多能够适用的资源。而又因月球的距离是离地球最近的,所以月球便成了首当其冲的探测对象。

人类的愿望都是美好的,但是我们也得站在辩证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些“愿望”,古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世间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就好比人类探索月球一般,好的一方面是将人类的探索领域扩宽,也将人类的科研成果增加;但坏的一方面则是,我们人类的探索给月球造成难以卸掉的“负担”,给它带去大量的金属垃圾。

月球上既然没发现生命,为什么会有上百吨垃圾?网友:谁扔的? - 天天要闻

人类对世界、对宇宙保持好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也说过:“人类的天性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正是因为如此,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人类能够研发出针对月球来说可以被降解的材料,甚至研发出针对其他的各个星球都能降解的材料。人类是拥有很强创新力和探索力,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参考资料: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世界名人语录》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科普与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进广场活动 - 天天要闻

科普与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进广场活动

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全民科学素养,4月3日,曲靖市科技馆在金陵湾爱情小镇举办“科普大篷车进广场”活动,市民们不仅近距离体验了丰富的科普展品,还亲手制作并放飞风筝,在趣味互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伊始,科普大篷车便
“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简历 - 天天要闻

“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简历

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走廊尽头,82岁的黄令仪依然保持着清晨六点打卡的习惯,当她布满皱纹的手指在EDA软件上绘制电路版图时,监控屏幕的蓝光映照着老人专注的面庞,仿佛在为这个时代篆刻一部特殊的史诗—那些跳跃在硅基世界里的0与1,正在诉说一
AI也有人格面具,竟会讨好人类?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响人类判断 - 天天要闻

AI也有人格面具,竟会讨好人类?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响人类判断

新智元报道 编辑:英智【新智元导读】最新研究发现,LLM在面对人格测试时,会像人一样“塑造形象”,提升外向性和宜人性得分。AI的讨好倾向,可能导致错误的回复,需要引起警惕。你是否想过,LLM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LLM在被研究人员测试时,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在面对那些旨在评估人...
“双一流”高校迎来“百亿”身价副校长 - 天天要闻

“双一流”高校迎来“百亿”身价副校长

范代娣在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颁奖现场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嘉伟 陕西报道4月3日,陕西省政府官网最新一批人事任免通知显示,从今年4月1日起,任命范代娣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4月1日,缅甸全国鸣笛1分钟,哀悼在3月28日强震中遇难的人们。这场地震是全球大陆近十年来震级最强的一次,震源深度30千米,破坏力巨大。震中距离缅甸人口密集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只有17千米,多座文化古....
98.7%人类消失!中国发现:祖先曾仅剩千余人,熬过11万年绝境 - 天天要闻

98.7%人类消失!中国发现:祖先曾仅剩千余人,熬过11万年绝境

在人类漫长而曲折的进化历程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如今,中国科学家们的一项惊人发现,正在为我们揭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人类祖先曾面临灭绝的边缘,而他们顽强地挺过了长达11万年的绝境。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我们对人类演化的认知,更让我们深刻
研究发现黑猩猩会根据灵活性来选择工具的材料 - 天天要闻

研究发现黑猩猩会根据灵活性来选择工具的材料

来自牛津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坦桑尼亚珍·古道尔研究所、葡萄牙阿尔加维大学和波尔图大学以及莱比锡大学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发现,坦桑尼亚贡贝河国家公园的黑猩猩在制作工具时使用了一种工程技术。
缅甸强震已致3455人死亡 - 天天要闻

缅甸强震已致3455人死亡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4月5日获悉,缅甸强震目前已造成3455人死亡、4840人受伤,214人失踪。(总台记者 林曦)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