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解密无声证言破译“死亡谜题”

2025年05月26日20:30:18 科学 9470

梁艳:解密无声证言破译“死亡谜题” - 天天要闻

图为梁艳(右)指导徒弟如何使用勘查软件。 黄日深 摄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广西法治日报》记者 赵剑云

□ 本报通讯员 黄日深

她常年与尸体打交道。案发现场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细微痕迹,在她眼中都是解开谜题的关键;每一具冰冷的尸体,经过她的专业解剖,都能成为揭示真相的“无声证人”;17年间,她认真对待每一处现场、每一具尸体、每一位伤者,不放过任何可疑细节,在众多疑难案件的侦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她是梁艳,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法医,肩负着天等县十大类案件的现场勘验、尸体检验及人体损伤鉴定重任。2024年,梁艳荣获崇左市政法系统“十佳政法干警”称号。

冲破阻碍 奔赴法医梦想

“找出真相,告慰死者;伸张正义,抚慰生者。” 这16个字,是法医职业的神圣使命,看似简单,践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2005年,电视剧《女法医》热播,剧中正义干练的女法医形象深深触动了正在桂林医学院攻读临床专业的梁艳,她暗自下定决心,毕业后要成为一名“为正义发声”的女法医。

2008年7月,梁艳从医学院毕业。当时,天等县人民医院急需临床医学岗位医生,父亲拿来报名表,亲戚们也都期望她从医。但梁艳却悄悄报名公务员考试,同年9月成功考入警队,在派出所短暂历练后,如愿成为刑侦大队的女法医。

不过,第一次出现场,面对尸体时,梁艳就呕吐不止。“第一次和师傅去现场,看到腐烂尸体的那一刻,尸臭味直冲天灵盖,我当场就吐了,连续两天吃不下饭,那种感觉至今难忘。”梁艳回忆。但这并未让她退缩,她深知,案发现场是法医成长的最佳“练兵场”。为克服恐惧,她逼迫自己独自面对尸体、拼接残肢断臂、在解剖室吃饭……凭借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梁艳最终克服心理障碍,再次面对尸体时多了一份从容。

“很多人问我,大晚上独自面对尸体怕不怕?我也是普通人,当然怕,但我肩负为死者发声的使命,这份责任让我无所畏惧。”梁艳坚定地说。

首挑大梁 解剖彰显实力

梁艳初到法医室,便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黄明练学习。黄明练从事法医工作20多年,沉稳谦和的工作作风让梁艳十分钦佩。那段时间,梁艳与师傅形影不离,一同出现场、解剖尸体、做鉴定。在黄明练的悉心教导下,梁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

2017年,黄明练退休,重担落在梁艳肩上。同年,天等县天椒广场发生命案。梁艳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发现一名盖着毛毯的男子躺在草地上,毛毯两侧血迹斑斑。尸体所处位置开阔且摆放整齐,许多人认为这是抛尸或第二现场,加之案发于凌晨,无监控和目击证人,案件迷雾重重。破案关键落在梁艳身上。

当时正值盛夏,高温下尸体恶臭刺鼻,现场环境恶劣。梁艳身着防护服,在38℃的高温中汗流浃背,她拿起柳叶刀从容地对尸体进行解剖。

梁艳解剖尸体后,根据骨龄鉴定和牙齿磨损程度推断出受害者年龄大约在40岁至45岁,为筛查死者身份缩小了范围。梁艳还通过解剖发现受害人致命伤在头部,而非胸部的伤口,头部疑似被砖石类钝器所伤。同时根据现场的血迹形态分布,认定此处就是原始现场,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方向。

最后,案件的侦破证明了梁艳的判断,死者年龄为41岁,办案民警在距离尸体不到15米处找到了凶器。这是梁艳首次现场解剖尸体,她的出色表现也让众人对这位女法医刮目相看。

细究真相 专业铸就传奇

日常工作中,梁艳注重检验的全面细致,尤其重视对细节的观察与分析。现场勘验、尸体检验时,她从不急于翻动或冲洗,而是手持手电筒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细微物品与痕迹。在损伤程度鉴定时,她会细心了解案情、研读病历、认真检查伤者。正是这种严谨作风,使她的鉴定结论在众多案件侦破中发挥关键作用。

2024年6月,天等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接手了一起棘手案件,现场仅有一名受伤昏迷、倒在路上的老人,疑似交通事故所致。由于案件性质存疑,且现场既无目击证人,又缺乏公共视频画面等关键客观证据,侦破工作一时陷入僵局。在这艰难时刻,重担再次落到梁艳的肩头。

梁艳反复观看现场及伤者照片,仔仔细细地观察伤者伤势,随后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法医学资料中,潜心钻研。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依据伤者的成伤机理,她大胆推断伤者伤势确由交通事故造成,肇事车辆极有可能是电动三轮车。

这一关键推断为案件侦查指明了方向。大队民警迅速行动,沿着梁艳给出的方向,调阅道路沿线公共视频画面,深入实地调查走访。经过连日艰苦攻坚,终于成功锁定并抓获肇事逃逸嫌疑人。

然而,犯罪嫌疑人到案后,狡辩称当时撞到的是已经躺在地上的老人。面对谎言,梁艳再度挺身而出,凭借精湛的法医专业技能,巧妙运用法医学上交通事故损伤的特点,通过严谨的分析与论证,有力地排除了老人自行摔倒后被撞的可能性,当场拆穿犯罪嫌疑人的虚假说辞,为后续事故责任认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警之路,道阻且长,但梁艳始终牢记入警时的铮铮誓言,用一桩桩案件的圆满侦破、一次次真相的成功还原,生动且有力地践行了自己的入警初心。(吴良艺 赵剑云 黄日深)

(法治日报)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 天天要闻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成年人大脑中能否产生新生神经元?对于这一问题,神经科学家已经争论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纪之初,被誉为“现代神经科学之父”的神经组织学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认为,成年人的大脑细胞是固定、终末化且不可改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神经科学家都认为在儿童时期过后,人类的神经元就已经全部成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