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80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以为新冠已经翻篇了?错!它又回来了,换了个“马甲”还更狡猾。2025年5月,中疾控在最新一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hina CDC Weekly)》中,首次正式提出了XDV变异株的概念。
这不是普通的“阳了”,是新冠病毒“组团变异”的新玩法,它融合了既有的奥密克戎分支,传播力更强、免疫逃逸能力更高。很多人感叹:“怎么又阳了?”——是的,“又阳”不是错觉,是现实。
XDV是什么?不是新病毒,但比老病毒更“聪明”
XDV并不是独立的新病毒,而是奥密克戎家族中的“混血儿”,由XBB.1.5与其他变异株重组而来。它的“血统”让它具备两种能力:传播快、躲免疫。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截至2025年4月,全国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已超过95%,其中XDV已经成为多个省市的新兴优势毒株。换句话说,它现在已经是“主角”。
为什么你“阳”了不止一次?免疫逃逸是关键
很多人疑惑:“我打了疫苗,去年还阳过,怎么又中招?”关键就在于XDV的免疫逃逸能力。
免疫逃逸是什么意思?通俗点讲,就是病毒“学聪明了”,能避开我们身体原有的抵抗机制。你身体记住的是老病毒的样子,现在病毒换了个“发型”,你根本认不出来。
这是为什么XDV能突破既往感染和疫苗屏障的原因。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反复感染。
症状轻就是没事?别太乐观了
很多人说:“这次阳了,就像感冒一样,咳咳就好了。”没错,大部分人症状轻,但这不代表没有风险。
一个重要误区是:轻症≠无害。根据《柳叶刀·感染病》2024年发布的回顾性研究,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在重复感染后风险增加,包括持续咳嗽、乏力、认知障碍等。
反复感染还可能增加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别提有基础病的人群,一次感染可能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XDV的传播速度快到什么程度?你可能低估了它
中疾控的病毒溯源数据显示,XDV在短短两个月内,从零星出现发展成多个城市报告的主要变异株。这种传播速度,已经超过了此前的XBB.1.5。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在2025年3月的通报中指出,XDV在亚洲多个国家出现快速传播趋势,并可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流变异株之一。
换句话说,我们已经不是在和新冠“打收尾战”,而是面临一场“变异升级战”。
口罩该戴了吗?答案很明确:该!
别再犹豫“还要不要戴口罩”。在公共场所,特别是人多密集的地方,口罩依然是最简单有效的防线。
中疾控最新的建议已经明确指出,近期国内多地出现病例回升,建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在室内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不是“怕死才戴口罩”,而是“有脑才戴口罩”。
疫苗还打不打?不是“可选题”,是“必答题”
对XDV这种变异株,目前的疫苗虽然保护力降低,但仍能显著减少重症和死亡风险。2024年国家卫健委联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接种加强针的老年人,感染后重症率降低超过60%。
别听网上瞎说“打了也没用”,那是跟病毒“裸奔”。疫苗不是万能的,但它是你唯一能准备的盾牌。
XDV会不会引发新一轮封控?目前来看,不太可能
目前XDV虽然传播广,但致病力没有显著增强,国家层面也没有发布新的封控政策。但这不等于可以掉以轻心。
我们要做的不是等政府“喊口号”,而是自己先动起来: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这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基本常识。
再次感染时,你需要关注这些信号
不是所有“阳了”都只是发烧咳嗽,有些症状要特别警惕:
呼吸急促或持续胸痛
高烧超过三天不退
意识模糊或反应迟钝
持续低血氧(血氧饱和度<93%)
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扛,立刻就医。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或孩子,一定要准备好血氧仪和基本药品。
这不是恐吓,是提醒
很多人对新冠已经“麻了”,觉得“阳了就阳了,反正不会死”。但医学从不靠情绪说话。
病毒不怕你不重视,它怕你做对了事。XDV正在悄悄改变战场的规则,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比它更快一步。
最后的提醒:别再用过去的经验,判断现在的新冠
XDV不是“又一次感冒”,它是病毒的下一次进化。如果你还在用2022年的认知来判断2025年的病毒,那就太危险了。我们面对的,是免疫逃逸更强、传播更快的新挑战,不是旧敌人。
别等“阳了”才后悔,行动永远比经验更重要。
参考文献: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 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监测分析报告(2025年第17周)[J].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