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是去缅甸救灾,动用15颗卫星变轨,为何五角大楼反应这么大?

2025年04月04日10:20:15 科学 2508

环球时报消息,缅甸突发7.9级强震后,作为毗邻友邦,中国第一时间启动跨国救援机制:运-20运输机搭载118名精锐救援队员星夜启程。

更令人注意的是,15颗卫星紧急调整轨道,在震后数小时内便传回曼德勒灾区的高清影像。

截至4月1日下午,已安排卫星成像24次,获取灾后有效数据55景,共享历史数据3景,第一时间为国家部委及相关单位提供灾情状况信息。

中国只是去缅甸救灾,动用15颗卫星变轨,为何五角大楼反应这么大? - 天天要闻

这些被网友称为“太空天眼”的遥感卫星,精准捕捉到阿瓦大桥的结构性损毁、建筑群坍塌分布,为救援力量开辟生命通道提供了“上帝视角”。

然而,当国际社会为中国救援的“太空速度”点赞时,美国五角大楼却发出刺耳声音。

表示密切关注中国卫星在灾区上空的异常动作,甚至将此次人道主义变轨渲染为“危险的军事信号”。

那么,为何中国正常的救灾行动,会让自诩“世界警察”的美国如坐针毡?

太空救援背后的中国科技底气

在此次行动中,中国共计调度15颗卫星参与救援。

其中,高分系列卫星与环境减灾卫星等各司其职,以“太空协同作业”模式,搭建起全方位的立体观测体系。

中国只是去缅甸救灾,动用15颗卫星变轨,为何五角大楼反应这么大? - 天天要闻

这种多卫星配合、军民协同的应急响应体系,并非临时组建,而是中国航天在长期国内外救灾行动中积累形成的成熟机制,早已成为常态做法。

美国之所以表现出焦虑,根本原因在于难以适应中国太空实力的飞速提升。

长久以来,美国依靠gps系统以及庞大的军事卫星网络,把控着太空领域的主导权,甚至将太空视作自身的专属领地。

与之不同,中国航天始终秉持“和平利用外太空”理念,不但成功构建起独立自主的北斗导航系统,还积极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开放。

在缅甸地震救援期间,中国运用卫星变轨技术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中国只是去缅甸救灾,动用15颗卫星变轨,为何五角大楼反应这么大? - 天天要闻

这一实践有力证明,太空科技能够突破军事化局限,成为拯救生命的“太空守护者”。

反观美国,对中国航天的良性发展恶意抹黑,充分暴露其“只许自己肆意妄为,不许他国有所作为”的霸权主义行径与蛮横逻辑。

救灾对比照:行动与口号的分野

当地震发生,中国救援队争分夺秒,在震后关键的“黄金72小时”里迅速搭建起野战医院,全力抢通生命通道,积极投入救援行动。

而美国方面,所谓的“援助”仅仅停留在外交表态上,毫无实际行动。

特朗普政府在震后当日做出对国际开发署(usaid)“最后一轮裁员”的决策,直接使得该机构失去了对缅甸实施应急救援的能力。

中国只是去缅甸救灾,动用15颗卫星变轨,为何五角大楼反应这么大? - 天天要闻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一方面不断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却对缅甸灾民所遭受的苦难选择漠视,只说不做,尽显“口惠而实不至”的虚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展现出大国担当。

不但及时派出专业救援队伍奔赴一线,还郑重承诺提供高达1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援助物资包含帐篷、食品、医疗设备等灾区急需的“硬核物资”。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救援自始至终坚守“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准则,以实际行动践行诺言,用“行动远超口号”的务实,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美式霸权的“破防”逻辑

五角大楼针对卫星变轨呈现出的过度反应,背后潜藏着三重深层次的焦虑。

首先,关乎太空军事霸权地位的撼动。

中国只是去缅甸救灾,动用15颗卫星变轨,为何五角大楼反应这么大? - 天天要闻

长久以来,美国将太空视作“军事关键高地”。

自其太空军组建后,就频繁开展反卫星试验,大力推进“星链”军事化进程,甚至妄图构建独霸太空的“霸权秩序”。

而中国此次所展现出的卫星调度实力,充分表明在和平运用太空方面,美国已无法独占主导话语权,其军事霸权地位正遭遇严峻挑战。

其次,体现在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下滑。

缅甸处于东南亚的核心区域,美国长期企图借“民主援助”之名渗透该地区,然而因其自身政策的不稳定以及“离岸平衡”策略的不当运用,致使在当地失去信任。

中国只是去缅甸救灾,动用15颗卫星变轨,为何五角大楼反应这么大? - 天天要闻

与之相反,中国凭借深厚的“胞波情谊”以及扎实的务实合作,多年来在缅甸持续深耕。

此次救灾行动更是让“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当地深入人心。

美国眼见自己在东南亚原本寄予厚望的“棋子”,逐步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靠拢,自然会心生不满与嫉妒。

最后,与国内治理危机的转移相关。

在2025年,美国深陷通胀居高不下、社会严重分裂、政治极端极化等诸多危机之中。特朗普政府为转移国内矛盾,一贯采用“外部威胁论”来煽动民粹情绪。

当中国于国际舞台上彰显出高效的治理能力与大国担当之时,美国政客只能通过抹黑中国这一手段,来掩盖自身治理的失败。

此次对救灾行动的无端炒作,不过是美国霸权衰退阶段的又一次“应激式表现”。

结语

中国卫星变轨用于救灾,这背后实则是两种截然不同文明观的碰撞。

中国只是去缅甸救灾,动用15颗卫星变轨,为何五角大楼反应这么大? - 天天要闻

一方秉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东方传统智慧,始终践行着互助共赢;另一方却是奉行“美国优先,唯我独尊”的霸权思维,只顾自身利益。

五角大楼对此反应过激,并非真的担忧卫星会被用于军事,其实质是害怕世界格局不再由西方掌控。

中国凭借“太空天眼”持续为全球灾害监测贡献精准的“中国数据”,越来越多国家也都积极与中国携手共建“安全发展共同体”。

在此趋势下,美式霸权的焦虑,必然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中渐渐消逝。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运-20飞赴,多颗卫星观测,中国高科技装备助力缅甸救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人民日报: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 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四川观察:中国向缅甸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比尔・盖茨:我们生来不是为了工作,AI 将取代人类做大部分事情 - 天天要闻

比尔・盖茨:我们生来不是为了工作,AI 将取代人类做大部分事情

IT之家 4 月 5 日消息,随着生成式 AI 的迅速崛起,世界正在迅速演变到一个新的领域,并重新定义我们如何看待工作。在过去几个月里,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分享了关于 AI 如何影响工作的有趣见解。在今年 3 月的一次《印度快报》采访中,比尔・盖茨分享了更多关于 AI 对工作影响的见解:我们生来不是为了做工作。工作是...
孙梦如 | 中国特色数字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思考——《数字新闻:理念、价值与秩序重构》新书发布会综述 - 天天要闻

孙梦如 | 中国特色数字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思考——《数字新闻:理念、价值与秩序重构》新书发布会综述

作者孙梦如2024年11 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学“数字新闻业与新闻学”论坛暨《数字新闻:理念、价值与秩序重构》新书发布会在浙江杭州举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3
百度“AI守护官”获2025爱迪生奖,86%识别准确率捍卫全球生物多样性 - 天天要闻

百度“AI守护官”获2025爱迪生奖,86%识别准确率捍卫全球生物多样性

4月3日——被誉为“科技界奥斯卡”的爱迪生奖揭晓,百度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联合开发的“濒危物种AI守护官2.0”从全球数千项顶尖创新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2025爱迪生最佳新产品奖银奖。据了解,爱迪生奖创立于1987年,以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命名,致力于表彰重塑行业格局、推动人类进步的突破性创新,被誉为“科...
美股暴跌,我们研究了如何用加农炮把特朗普发射到太阳上 - 天天要闻

美股暴跌,我们研究了如何用加农炮把特朗普发射到太阳上

当地时间4月3日,由于特朗普宣布美国将对所有贸易伙伴全面征收关税的计划,美国股市收盘暴跌,三大股指均刷新近5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纪录。股灾降临,不少网友都翻出了据说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5年竞选期间发过的一条推特:“如果有一天道琼斯指数单日狂跌超过1000点,那当时的总统就应该被装进加农炮里,以极快的速度被射向...
肯尼亚古老森林中发现新的极度濒危鳉鱼物种 - 天天要闻

肯尼亚古老森林中发现新的极度濒危鳉鱼物种

《Zootaxa》杂志正式描述了一种新发现的鳉鱼,Nothobranchius sylvaticus 。这种鱼属于极度濒危物种,在 2017 年和 2018 年的实地考察中,研究人员在肯尼亚东南部的一片古老森林中采集了这种鱼的样本。
比邻星的剧烈耀斑可能危及附近行星上的生命 - 天天要闻

比邻星的剧烈耀斑可能危及附近行星上的生命

利用ALMA,天文学家发现比邻星经常产生高能毫米波长耀斑,这可能会显著改变或剥离其宜居带行星的大气层。比邻星距离我们仅四光年多一点,是我们最近的恒星邻居,也是一颗高度活跃的 M 矮星。艺术家对比邻星恒星耀斑的概念图。图片来源:NSF/A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