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加快建设中试平台,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2025年03月25日21:42:07 科学 1719

交汇点讯 机器吐出的洁白的丝,被加工成一支支竹筒状的纳滤膜后,将进入饮用水净化、工业废水处理、生物医药提纯等应用场景。“这条生产线只有四五十米,是中试线,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我们已经订了180多米长的量产线,运转速度是眼前这条的5倍。”近日,在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中试服务平台,南京蔚华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建国向记者透露即将扩大生产的好消息。该公司2022年成立,利用中试平台将南工大孙世鹏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变成产品,赢得客户青睐。

南京加快建设中试平台,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 天天要闻

蔚华膜公司利用中试线生产出来的膜丝 自2021年以来,南工大中试平台累计服务7个南工大科研团队的项目,其中3个成立公司。去年底该平台进入南京公布的22家备案中试平台行列。

南京市科技局高新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中试平台是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为正式投产提供性能工艺改进、工艺放大熟化、产品性能测试、小批量试生产等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中试平台的目的,是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今年全国两会,都明确要求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去年,南京提出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系列具体措施指向增强中试服务能力:引导企业联合应用类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产业行业协会等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对于重点领域的20家中试平台,按建设投入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对通过中试服务在宁转化且被市场化基金首次股权投资的成果,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支持中试平台建设用地实行差异化土地供应价格,并纳入新型科研设计用地管理,加大研发用地、标准厂房、定制化厂房等供应力度。

开展中试平台备案的通知发出后,南京市科技局收到73家平台的申请,其中53家建成,20家在建且部分投入使用。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多元主体投入平台建设,其中企业建的最多,达到49家。73家平台涉及17个细分产业领域,覆盖南京提出的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数量位居前三,分别有15家、11家和10家。

南京加快建设中试平台,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 天天要闻

南智光电科研人员在操作光刻机设备 经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程序,南京市科技局对22家中试平台予以备案。它们具备开展中试活动的独立场地和仪器设备,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和运营团队,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制度,呈现成熟稳定、富有特色的服务模式。例如,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薄膜铌酸锂+X”光电芯片中试平台,由南京大学、南京江北新区等联合建设,拥有5000平方米的洁净产线和原值达数亿元的加工、检测设备。南京正大天晴生物医药智能创新研产一体化中试平台的人才团队有100多人,涉及研发、生产、质量、安全、环保等制药中试多个环节,具有定制化的中试服务能力。南工大先进材料中试服务平台,既依靠大学的科研实力,又与同属南工大的概念验证中心紧密衔接,共同构建起“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的高校成果转化链条。孙世鹏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就是先在南工大概念验证中心完成验证,再进入隔壁中试平台的。

南京加快建设中试平台,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 天天要闻

正大天晴中试平台的分析室 “中试平台主要解决‘可不可产、好不好用’的问题,重点验证‘技术重现性、量产可行性、质量可靠性和成本经济性’等关键信息,帮助项目团队在技术、工艺、原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优化。”在另一家备案平台,中科神光激光光电技术中试平台运营方——南京中科神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林盛说,平台一期2021年10月启动,至去年底共服务高校科研院所团队、中小企业355家,中试服务收入超过1.2亿元。因为中试需求旺盛,平台正加紧建设二期项目。

南京加快建设中试平台,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 天天要闻

中科神光中试平台工作人员在开展光路测试 南京市科技局调研发现,一些中试平台向前链接大院大所、概念验证中心不够,向后链接企业孵化、金融投资不多,未能有效整合科研成果、金融资本和市场需求,对于“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开放式合作模式探索较少。该局将定期评估备案中试平台的运营质效,动态调整备案名单,以此促进各平台在健全数据安全及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开放共享力度,提升对外服务效能。

目前,南京市科技局已全面梳理22家备案中试平台的服务项目,建立服务资源目录库。即将上线的“南京市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供需对接服务平台”,设置中试平台功能模块,面向全国科技企业、科研团队、高校院所、创投机构、技术经理人等,提供中试平台展示、成功案例宣传、项目对接、需求查询等服务,使产业领域知晓南京能提供哪些中试服务,促进中试服务供需双方对接。该局还将组织线下对接活动,优化中试服务生态圈,为科技成果转化铺好路、架好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冠英 文/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自然界的十大演化“怪咖”,一个比一个离谱(上) - 天天要闻

自然界的十大演化“怪咖”,一个比一个离谱(上)

在浩瀚的生物进化长河中,有许多生物以其独特而奇异的演化路径,成为了自然界中的佼佼者。这些生物不仅让我们惊叹于生命的多样性,也让我们对进化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动物进化史上的十大演化怪咖。
在钓鱼自制饵料、窝料时轻麸、麸皮、麦麸的使用方法(Deepseek) - 天天要闻

在钓鱼自制饵料、窝料时轻麸、麸皮、麦麸的使用方法(Deepseek)

在自制钓鱼饵料和窝料时,轻麸、麸皮和麦麸各有独特作用。以下是它们的详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材料特性区分轻麸:经加工的小麦麸皮,质地轻盈细腻,雾化性强,能减轻饵料比重,适合调整状态。麸皮/麦麸:小麦加工副产品,含纤维和粗颗粒,提供散落效果
杏林双星陨落,两位血液学界院士同日去世 - 天天要闻

杏林双星陨落,两位血液学界院士同日去世

2025年4月2日,中国医学界的天空同时黯淡了两颗明星。相隔七小时,93岁的陆道培院士与84岁的宋善俊教授相继离世,他们的离去恰似一场无声的接力,将中国血液病学的薪火郑重交予后人。陆道培院士的名字与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紧密相连。
以制度型开放构建引才生态,为全球科技人才筑巢 - 天天要闻

以制度型开放构建引才生态,为全球科技人才筑巢

高端科技人才是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稀缺资源,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正在发生系统性变革,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系列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化人才生态,以制度型开放破解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壁垒,成为建设全球科...
控圆柏花粉,北京农学院研发的花粉固定剂明年将在北京城六区使用 - 天天要闻

控圆柏花粉,北京农学院研发的花粉固定剂明年将在北京城六区使用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今年春天,圆柏花粉冲上热搜,北京有圆柏雄株两百多万棵,给市民生活带来困扰。4月1日,北京农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最新科研成果或将破解这一难题。该校秦岭教授团队围绕遏制柏树花粉飘散进行了科技攻关,目前已取得较好成效。其中,计划量产的花粉固定剂将于明年在北京城六区率先使用。北京农学院...
体长约1米黑熊出逃,河北一动物园紧急闭园 - 天天要闻

体长约1米黑熊出逃,河北一动物园紧急闭园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刚刚,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佛山动物园发布情况通报:2025年4月2日16时左右,永年区佛山动物园一只人工饲养、体长约1米、两岁的黑熊从笼舍脱离。永年区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对动物园周边区域进行管控,并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拉网式搜寻。目前,搜寻工作正在进行中。佛山动物园也发出提醒:若发现黑熊的踪迹,请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逝世,曾发起创建中华骨髓库 - 天天要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逝世,曾发起创建中华骨髓库

新京报讯 4月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陆道培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日16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以下为讣告全文:讣 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