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计出新型月球核反应堆,比美俄更先进,37斤燃料可发电10年

2025年03月23日01:02:12 科学 1313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征程中,能源始终是那把关键的“钥匙”。月球,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天体,正等待着人类去解锁它的秘密。然而,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开展科研,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难题——电能从哪里来?如今,中国科学家们正以创新的“核动力”,为月球探索注入新的活力。

我国设计出新型月球核反应堆,比美俄更先进,37斤燃料可发电10年 - 天天要闻

月球,一个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的荒芜之地,常规发电装置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太阳能虽然是一种选择,但月球的昼夜交替长达14天,漫长的黑夜让太阳能发电面临巨大挑战。而核能,凭借其高效、稳定、不受光照限制的特点,成为了月球能源的“理想之选”。近期,中国科学家成功设计出一种新型月球核电反应堆,这一成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航天科技的舞台上,为未来的月球开发带来了新的希望。

从梦想照进现实:新型反应堆的诞生之路

全球航天探索的浪潮汹涌澎湃,月球成为了各国竞相角逐的战略高地。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施载人登月任务,并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然而,传统的能源供应方式在月球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太阳能受光照条件限制,化学电池能量密度有限等。寻找一种高效、稳定、持久的能源解决方案,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迫在眉睫。

我国设计出新型月球核反应堆,比美俄更先进,37斤燃料可发电10年 - 天天要闻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赵守智领导的研究团队,肩负起了这一重任。他们对标美国NASA的裂变表面动力项目(FSP)反应堆,并参考借鉴美国和苏联此前的设计,开启了新型月球核电反应堆的研究工作。这一过程就像攀登一座座科学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

核反应堆的“超级大脑”:高效燃料利用的秘密

新型月球核电反应堆以电功率40kW、寿期10年作为方案的基本指标,其卓越性能令人瞩目。通过采用氢化钇慢化剂,中国的设计方案只需约18.5公斤(合37斤)的铀-235即可实现持续链式反应。这就好比在有限的空间里,用最少的“燃料”点燃了最亮的“火焰”。相比之下,NASA的FSP反应堆需要70公斤铀-235,中国的反应堆在燃料利用效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我国设计出新型月球核反应堆,比美俄更先进,37斤燃料可发电10年 - 天天要闻

氢化钇慢化剂在极端温度下保持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早期氢化锆系统因氢泄漏而导致的不稳定风险。这就像给反应堆穿上了一件坚固的“防护服”,使其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也能稳定运行。在相同的能量输出需求下,中国的反应堆所需的核燃料更少,大大降低了能源成本和运输难度。

创新设计的“智慧结晶”:结构与安全保障的双重升级

新型反应堆的创新结构设计,如同精心搭建的“能量城堡”。利用环形燃料棒和氢化钇慢化剂块,克服了传统设计的局限性。双面环形燃料棒将环形燃料芯块封装在不锈钢包壳中,允许在内外表面同时进行中子慢化和散热,提高了反应效率。这就好比在燃料棒的内外都安装了高效的“散热器”,让能量的释放更加顺畅。

我国设计出新型月球核反应堆,比美俄更先进,37斤燃料可发电10年 - 天天要闻

同时,中国的反应堆只需要一层薄薄的铍反射层来捕获逃逸的中子,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双冷却通道使NaK-78液态金属流过内外燃料间隙,将核心温度保持在600摄氏度以下。这就像给反应堆安装了一套精准的“温度调节器”,确保其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

在安全保障方面,三根碳化硼安全棒和八个旋转控制鼓提供了冗余的关闭机制。这就好比为反应堆安装了多重“安全锁”,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更加可靠地停止运行,降低了事故风险。相比之下,美国FSP反应堆依赖单路径控制鼓进行反应性调整,缺乏中国的双重关闭保护机制。

我国设计出新型月球核反应堆,比美俄更先进,37斤燃料可发电10年 - 天天要闻

超越国际同行:中国反应堆的先进性体现

与美国和俄国的同类核电反应堆相比,中国的新型月球核电反应堆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美国FSP反应堆依赖于没有慢化剂的快中子谱,其圆柱形铀燃料棒需要高浓缩水平和厚厚的铍屏蔽层来管理强中子通量。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燃料的成本和复杂性,还限制了反应堆的寿命。美国反应堆的使用寿命上限为八年,受限于燃料膨胀问题。而中国的反应堆通过创新的设计和优化的燃料利用方式,将寿期延长至10年,同时降低了对燃料浓缩水平的要求,提高了反应堆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研究团队在设计中也借鉴了苏联TOPAZ-II反应堆的堆芯结构,但并非简单的模仿。通过集成创新,中国的反应堆在保留苏联设计优点的基础上,克服了其存在的不足,实现了性能的提升。例如,在燃料利用效率和安全保障方面,中国的反应堆都有了显著的改进。

为月球探索注入“核动力”:新型反应堆的重要意义

新型月球核电反应堆的诞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月球探索的道路。它将为我国未来的月球探索和开发带来多方面的帮助和影响。

我国设计出新型月球核反应堆,比美俄更先进,37斤燃料可发电10年 - 天天要闻

能源供应的“定海神针”:在月球表面建立科研试验站和开展长期的科学探索,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新型反应堆能够提供持续、高效的电力支持,满足月球基地的各种用电需求,如生命保障系统、科研设备、通信设备等。这将为我国的月球探索活动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

探索成本的“节流阀”:由于该反应堆燃料利用效率高,所需的核燃料更少,这将大大降低能源运输成本。同时,反应堆的长寿命设计减少了更换燃料的频率,进一步降低了探索成本。这使得我国在月球探索领域能够更加经济、高效地开展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设计出新型月球核反应堆,比美俄更先进,37斤燃料可发电10年 - 天天要闻

国际竞争力的“加速器”:在全球航天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在核能利用领域的这一重大突破,将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它展示了我国在航天科技和核能技术方面的强大实力,为我国在国际航天合作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也将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于航天探索事业,推动我国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

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新型月球核电反应堆的研发和应用将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核燃料加工、反应堆制造、航天运输等。这将促进我国航天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设计出新型月球核反应堆,比美俄更先进,37斤燃料可发电10年 - 天天要闻

新型月球核电反应堆的诞生,是中国航天科技和核能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它不仅在性能上超越了美国和俄国的同类反应堆,更为我国未来的月球探索和开发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在这一成果的推动下,中国有望在月球探索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就,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点燃学生科学热情​ - 天天要闻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点燃学生科学热情​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点燃学生科学热情通讯员:罗晓萍、徐玲玲 审核:大庆、彦平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与创新能力,5月8日,武汉市江夏区科学技术协会、江夏区教育局、武汉科技馆联合开展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来到了江夏区金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闻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据外媒 Neowin 今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尽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会让同事和经理认为你的能力不足。这项研究题为《使用 AI 工具会遭遇社交评价惩罚》,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链接:点此前往)。研究通过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 天天要闻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们可以精确地改写生命的蓝图,纠正那些导致遗传疾病的微小错误,或者巧妙地调控基因的表达,让细胞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这不是遥远的幻想,而是基因编辑技术正在开启的未来。长期以来,CRISPR-Cas9系统一直是这场革命中最闪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确的分子剪刀,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强...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 天天要闻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现代餐饮业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触材料作为直接接触食物的器具,其材质安全性直接影响消费者健康。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所有可能与食品接触的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以确保不会向食品迁移有害物质。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 天天要闻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隐藏在 6 亿光年之外的“太空鲨鱼”,一个隐秘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 100 万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该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质量黑洞那样位于星系中心,而是游荡在星系内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恒星...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 天天要闻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研发人员在实验室研发产品。文丨罗嘉文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主体。
从科幻走向现实 今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38亿元 - 天天要闻

从科幻走向现实 今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38亿元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重点发展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被形象地誉为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传感器等技术提升,“脑机接口”这项听起来很科幻的技术,正逐步走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