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服老辈子这么难?心理学上有个词:逆火效应

2025年03月12日08:22:09 科学 1404

转自:中国科协

你有没有过尝试说服某人,但发现越是摆事实讲道理,对方越是固执?比如,你在网上看到科普说骨头汤不补钙嘌呤还高,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却被踢出群聊;告诉爸妈坏了的水果不能削掉坏的部分继续吃,他们却说你浪费……

为什么说服老辈子这么难?心理学上有个词:逆火效应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留言截图

其实不光是说服爸妈,说服其他人也是一样,举几个例子↓

“吸烟有害健康”的科普知识随处可见,即便是烟盒上,都拓印着相应的警示语,但大多数烟民还是对吸烟的害处视而不见。

纸尿裤用起来干净又方便,可很多家庭还是为了“到底纸尿裤好还是布尿裤好”而争论。

即便科学研究表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仍然有不少人对疫苗产生疑虑甚至拒绝接种。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问题,更是人类心理、情感、习惯和认知偏差的综合结果。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完全依赖理性来判断信息的真伪,也不依靠逻辑分析来衡量选择的优劣,而是倾向于根据已有的信念、情绪和社会影响来选择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为什么说服老辈子这么难?心理学上有个词:逆火效应 - 天天要闻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因此,即使真相和证据就摆在眼前,如果它违背了某些人的固有认知或触动了内心的防御机制,他们仍会选择固执己见、忽视真相甚至反对科学,你的说服、反驳或事实陈述,反而会造成“逆火效应”,越说越适得其反。

“逆火效应”是什么?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指当人们的信念受到相反证据的挑战时,即使这些证据科学严谨、逻辑清晰、令人信服,人们却并不一定修正错误,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反而会更加坚定原有的立场。

“逆火效应”就像试图用风吹灭火焰,火不仅没有被扑灭,反而因为外力的介入而烧得更旺。因此,“逆火效应”也被称为“反弹效应”或“适得其反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逆火效应”,尤其是网络上。比如↓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当有人试图辟谣时,即使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详细解释,很多人仍然选择相信谣言,不仅不接受辟谣内容,甚至会认为辟谣者别有用心;

“网络引战”:不同立场的网友常会在评论区展开激烈争论,即便有人试图用事实、数据或逻辑进行说服,反而更容易激起激进者的愤怒和反击。甚至有时候,争论的双方已经不是在讨论事实本身,而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最终演变成情绪化的对抗。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逆火效应”?

当然,人们也并非完全蛮不讲理或固执己见。无论是日常经验还是研究结论都表明,大多数情况下,矫正信息是有效的,人们在面对事实性证据时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固守偏见。就如爱看或正在看“科普中国”的你一样,能够主动接触科学知识并思考,正是理性和开放心态的体现。因此,“逆火效应”只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出现:

1.当信息与自我价值挂钩时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相比年轻人,老一辈更不愿意接受纸尿裤?其实,这并非纸尿裤本身的问题,而是关乎“带娃能力”的问题。

对于老一辈而言,布尿裤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象征。他们曾经“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孩子,这种付出与成就感早已成为其身份和价值的体现。否定布尿裤,往往被视为对他们经验和能力的否定。而纸尿裤的推广,仿佛在暗示他们过去的方式已被淘汰,这种情感上的冲突,才是接受新事物的最大障碍。

为什么说服老辈子这么难?心理学上有个词:逆火效应 - 天天要闻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许多信念并不仅仅是关于事实的判断,更是个人身份与价值的投射。当一种新事物挑战了这些信念,就像打碎了构建自我价值的承重墙,整座基于此搭建的心理高楼都会变得岌岌可危。因此,接受新事物的难点,并不在于新事物本身,而在于如何让人们在接受变化的同时,保留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2.当激起强烈负面情绪时

试想一下,每当有人试图纠正你的想法、批评你的观点,但碍于场合和关系,你不便当面反驳时,你内心字幕是不是会自动刷屏:“反弹,反弹,全部反弹!”此时,对方说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你可能早已不在意,只是本能地感受到被冒犯、被否定甚至被攻击。

其实,这背后并不仅仅是信息内容的问题,而是沟通方式和心理认知差异在发挥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的接受不仅取决于内容,还与信息传递时的情绪和语气密切相关。

为什么说服老辈子这么难?心理学上有个词:逆火效应 - 天天要闻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当负面情绪被激起时,大脑会优先启动情绪防御机制,试图保护自尊和情感边界。这种情绪化反应往往会干扰逻辑判断,甚至导致认知偏差,如“逆火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专注于保护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理性地评估信息的客观性或价值。

如何避免“逆火效应”?

当你想纠正的信息或传达的观点与对方的核心信念冲突,或者你表达的方式引发了对方的强烈负面情绪时,就很容易激发“逆火效应”。

为避免这一现象,沟通者需要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例如:

· 尽量让讨论在冷静、理性的氛围中进行,减少情绪化的干扰;

· 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新信息,而不是急于求成或强行说服。

如果希望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可以尝试以下小技巧:

1.用“弱观点”来说服

无论是辩论还是说服,我们常常倾向于直接抛出自己认为最强劲、最有力的论点和证据,试图以此一击即中。研究发现,强论点常常无效。因为强有力的论点可能暗示对方过去的立场是错误甚至有害的,会直接挑战对方的核心信念,不但无法说服对方,反而会让对方感到威胁,从而拒绝接受。

为什么说服老辈子这么难?心理学上有个词:逆火效应 - 天天要闻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例如:“布尿裤不卫生又容易红屁屁,对孩子不好。”

对于支持布尿裤的人来说,这样的表述不仅不会促使他们思考布尿裤的劣势,反而会引发强烈的否认情绪,因为这动摇了他们“我是爱孩子”的自我认知。面对这样的威胁,人们通常会本能地采取防御姿态,甚至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而不会认真考虑论点本身的合理性。

采用更温和、更容易接受的“弱论点”往往更容易改变人们的立场和信念↓

例如:“纸尿裤干净、方便,可以让你们省点劲,别太累!”

2.用“言简意赅”来阐述

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简单易懂的解释,而复杂或繁冗的信息往往让人感到疲惫。

当面对复杂的解释时,人们通常会觉得“太麻烦”“太难懂”,于是选择拒绝接受,甚至更加相信那些简单而直观的错误观点。

例如,有人认为“疫苗有害”。科学家试图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数据反驳这一观点,但这些解释过于技术化,普通人听不懂,反而觉得“疫苗有害”的说法简单直接,更容易接受,甚至更加坚定自己的错误认知。因此,与其使用繁琐的专业术语,不如尝试用直观的比喻或通俗的语言,言简意赅地解释。例如:

· 不要说:“根据疫苗的工作原理,mRNA 疫苗通过编码病毒的刺突蛋白片段,引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中和抗体,从而增强对特定病毒的免疫反应,这种技术已经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多轮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应该说:“疫苗就像一次消防预警演习。它让身体的免疫系统提前了解‘火灾’(病毒)的样子,并学会如何快速应对。当真正的‘火灾’发生时,免疫系统就能及时扑灭,不让病毒造成太大的伤害。”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我们试图说服他人,还是面对他人的反驳,双方都可能受到“逆火效应”的影响。为了避免自己陷入“逆火效应”,我们需要学会冷静地审视那些与自己预设相矛盾的证据,并坦然接受“自己可能是错的”这一可能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思考和开放讨论。

当然,喜欢看科普中国,而且已经阅读到这里的你,相信一定是一个乐于学习、善于思考、愿意接受不同观点的人!这种开放的心态,正是避免“逆火效应”的关键所在,也是科学精神的最佳体现!愿一直走在探索真相路上的你我,能始终保持谦逊与求知欲,不断追寻更广阔的视野,用理性与好奇去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史蒂文·诺韦拉.(2020).如何独立思考.中信出版集团.ISBN:9787521715965

[2]Weiss, H. M., & Cropanzano, R. (1996). Affective Events Theory: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s at work.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8, 1–74.

[3]The Backfire Effect – You Are Not So Smart

[4]The Backfire Effect: Why Facts Don’t Always Change Minds – Effectiviology[5]Want to Win a Political Debate? Try Making a Weaker Argument - Pacific Standard

策划制作

作者丨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闻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据外媒 Neowin 今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尽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会让同事和经理认为你的能力不足。这项研究题为《使用 AI 工具会遭遇社交评价惩罚》,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链接:点此前往)。研究通过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 天天要闻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们可以精确地改写生命的蓝图,纠正那些导致遗传疾病的微小错误,或者巧妙地调控基因的表达,让细胞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这不是遥远的幻想,而是基因编辑技术正在开启的未来。长期以来,CRISPR-Cas9系统一直是这场革命中最闪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确的分子剪刀,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强...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 天天要闻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现代餐饮业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触材料作为直接接触食物的器具,其材质安全性直接影响消费者健康。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所有可能与食品接触的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以确保不会向食品迁移有害物质。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 天天要闻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隐藏在 6 亿光年之外的“太空鲨鱼”,一个隐秘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 100 万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该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质量黑洞那样位于星系中心,而是游荡在星系内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恒星...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 天天要闻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研发人员在实验室研发产品。文丨罗嘉文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主体。
从科幻走向现实 今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38亿元 - 天天要闻

从科幻走向现实 今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38亿元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重点发展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被形象地誉为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传感器等技术提升,“脑机接口”这项听起来很科幻的技术,正逐步走进我
锂电池隔膜薄型化对涂布技术的挑战 - 天天要闻

锂电池隔膜薄型化对涂布技术的挑战

当前,锂电隔膜行业正面临着技术同质化加剧、产能结构性过剩、价格恶性竞争及产业颠覆性变革的严峻复杂形势。涂覆材料的多元化和涂布工艺的优化创新正在加速推进隔膜产品的迭代升级。为满足更多应用场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渐成趋势。
“每一次升空都是战斗启航!” - 天天要闻

“每一次升空都是战斗启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罗陈建 等近日,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开展高强度、跨昼夜实战化训练,锤炼部队全时域作战能力。晨光熹微,停机坪上一架架战机整齐列阵、蓄势待发。“准备完毕,请示起飞!”随着塔台指挥员发出指令,数架战机接续起飞,奔赴目标空域。桨叶飞旋,战机轰鸣,道道航迹划破天幕。任务舱内,战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