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4年06月24日12:44:13 科学 1504

6月24日上午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京揭晓

李德仁院士

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祝贺!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天天要闻


1939年12月,李德仁出生在江苏泰县溱潼镇(现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11岁时,李德仁考入泰州中学。他办公室的书柜里,至今保存着一张当年的成绩单,除了体育,基本都是满分。虽长期在湖北工作,但李德仁院士始终心系家乡发展。


祝贺!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天天要闻

李德仁珍藏的中学时期成绩单


120年多前,泰州姜堰人李贞发写下了80字的《李氏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要求李氏后人诗礼传家、德才报国、勤学苦读、奉献社会。


李氏子孙耳濡目染家风家训,不断完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成就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一门三院士”


祝贺!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天天要闻


李德仁的弟弟李德毅是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们的堂弟李德群是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三院士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都毅然回国,怀着“德才报国”的家国情怀,为后辈树立了为人处世的典范。


如今,享誉全球的李德仁院士,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更是为传奇的“一门三院士”故事,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祝贺!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天天要闻

人物故事

李德仁:

毕生只为“祖国需要”




1957年高考后,李德仁被“分配”到了刚成立不久的武汉测绘学院(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前身)。



祝贺!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天天要闻

李德仁与妻子合影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已经39岁的李德仁,如愿成为王之卓教授的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李德仁留校任教,随后赴德国进修,在波恩大学,他提出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绘界称为“李德仁方法”。在斯图加特大学,只用两年半时间,便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学位课程,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史上的百年难题。


回国服务祖国


1985年,李德仁谢绝了国外科研院所的邀请,毅然回国,回到母校任教。


近4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遥感对地观测水平,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引领了我国测绘遥感的跨越式发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成为我国获得“布洛克”金奖的第一人。


祝贺!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天天要闻

李德仁和部分团队成员


是什么力量,支撑李德仁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他在此前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汶川地震对他的触动。


当时,我国只有3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而且数量很少,无法第一时间“看清”汶川的情况,李德仁只能在全世界找朋友要卫星数据。直到第三天,才等来了意大利科学的相关数据。


“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我们遥感人没能顶上!”因为这个巨大的遗憾,李德仁作为牵头人向国家提出“建设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议。而后,李德仁共同主持相关国家专项的顶层设计,带领团队攻克了遥感卫星高精度数据处理的系列瓶颈问题,大幅提高了我国卫星遥感影像精度。


这些年来,从支持青藏铁路测量到参与汶川抗震救灾,从北京奥运会安保到数字敦煌工程,从协助农林部门摸清家底到利用夜光遥感分析经济情况,从南水北调可行性分析到助力城市智慧交通……李德仁和他的团队,一直忙碌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永远创新的战略家


今年,李德仁院士已经快满85岁,他还在为一个“大项目”操劳着——计划发射200颗卫星的“东方慧眼”星座项目。去年4月24日,“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在武汉大学宣布正式启动。


祝贺!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天天要闻

李德仁介绍“东方慧眼”项目


“以前的卫星要么‘拍照’功能强大,要么可以导航,要么用于通讯,而我们的卫星将这些功能集合在一起,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十分全能。”团队成员赵泉博士说,它甚至能上传安装新的APP,实现应用功能更新。


李德仁畅想,“东方慧眼”星座将来会以非常低的价格来为全社会服务,几乎每个人的头顶上就有一颗“东方慧眼”星座的卫星,普通人就可以用手机“调用”头顶的卫星,3到5分钟内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图片或者视频内容,实现大众“玩微信”向大众“玩卫星”的时代转变。



来源:央视新闻 极目新闻 泰州发布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喜讯!马钢参与项目,获国家级奖项! - 天天要闻

喜讯!马钢参与项目,获国家级奖项!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马钢矿业罗河矿参与合作研究的“地下金属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据了解,罗河铁矿电机车无人驾驶系统研究作为该获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高带宽无线通信、电机车移
勇立潮头大湾区丨共享荣光!看“嫦娥揽月”香港科技如何助力? - 天天要闻

勇立潮头大湾区丨共享荣光!看“嫦娥揽月”香港科技如何助力?

6月25日嫦娥六号结束53天的旅程返回地球连同来自月球的“土特产”也一并“快递”到家 6月26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开舱取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来自月球背面的珍贵“月壤”研究人员希望借此揭开月球更多的秘密   同心逐梦 共赴苍穹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带领科研团队协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
古蔺:如何利用本地资源,为野生猕猴群撑起“保护伞”? - 天天要闻

古蔺:如何利用本地资源,为野生猕猴群撑起“保护伞”?

邓小红 泸州观察 魏杰/文图“观景台修好之后,大家看野生猕猴就更方便了,给我们也带来了更多的人流量,也推动了我们周边村民摆摊创收。”6月26日,古蔺县白泥镇菜板村村民邱娟在野生猕猴观景台的位置摆起了小摊。古蔺县地处乌蒙山区,辖区内佳木葱茏,成为众多国家一级、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的“栖息乐园”。据统计,古蔺县境...
迈向高端的新材料|从原材料到新材料,看山西转型升级之路 - 天天要闻

迈向高端的新材料|从原材料到新材料,看山西转型升级之路

新华社太原6月27日电(记者王劲玉)普通的玉米淀粉“摇身一变”,成为储能利器超级电容炭;随处可见的石灰石在科技的加持下成为纳米碳酸钙;坚硬的钢铁可以像纸张一样轻薄,徒手可撕开。在转型发展大潮中,传统原材料通过技术革新、应用创新,成为高端新材料,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
美国宇航局指示SpaceX在时机成熟时击落国际空间站 - 天天要闻

美国宇航局指示SpaceX在时机成熟时击落国际空间站

据美国宇航局称,SpaceX被指示从轨道上为国际空间站制造一艘拖船。为此,该公司将获得8.43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拖船的准备和发射费用。但一切都不会早于商业轨道站准备就绪,这可能晚于 2030 年。图片来源:NASA根据各种声明,俄罗斯最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