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了40多年,旅行者1号发现可怕事实:人类可能被“困”在太阳系

2024年06月17日16:23:06 科学 1214

综述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一直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宇宙探测器的探索,这个谜题逐渐揭开。

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作为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远的探测器,虽然现已与地球失联,但在失联之前,它传回了一张从距离地球六十亿公里外的宇宙看地球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中,地球只是一个微小但美丽的蓝点,展现了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孤独。

飞了40多年,旅行者1号发现可怕事实:人类可能被“困”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旅行者1号的这张照片被称为“暗淡蓝点”,由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命名并解释。这张照片拍摄于1990年2月14日,当时旅行者1号位于距离地球约60亿公里的地方。照片上,地球仅占据不到一个像素,是一颗悬浮在广袤宇宙中的微小蓝点。

萨根在他的著作《暗淡蓝点:人类未来的愿景》中,对这张照片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写道:“在这张照片上,我们所看到的地球,那颗蓝点,就是我们的一切。所有的人类历史都发生在这小小的舞台上。”

这张照片深深震撼了人们,尽管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但在广阔的宇宙中,它只是沧海一粟。地球上所有的历史、所有的文明、所有的生物,甚至所有的爱与恨、喜与悲,都在这微不足道的蓝点上发生。

飞了40多年,旅行者1号发现可怕事实:人类可能被“困”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暗淡蓝点”使我们对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它推动了人类对月球、火星以及其他太阳系行星的探测。人们开始思考,在这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是否有其他类似地球的星球?

然而,探索太阳系内的星球本身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极端的环境、遥远的距离、复杂的科技需求等,使得全面探测太阳系内的所有行星变得非常困难。至于冲出太阳系去探索更遥远的星系,这更是一个几乎不可想象的任务。

飞了40多年,旅行者1号发现可怕事实:人类可能被“困”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旅行者1号:揭示现实的艰难

从1977年发射以来,旅行者1号以每小时6万公里的速度前进,但即使如此惊人的速度,它仍然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才刚刚接近太阳系的边缘。

人类要实现星际旅行,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有生命维持的挑战。旅行者1号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才刚刚接近太阳系的边缘。

即使假设有一个人能够持续飞行四十年,如何维持生命和高速飞行仍是巨大的难题。我们目前的航天技术无法支持如此长时间的飞行。维持一个人在太空中存活四十年,意味着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包括食物、氧气、水供应,以及废物处理。

飞了40多年,旅行者1号发现可怕事实:人类可能被“困”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除此之外,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长期在太空中生活,人体会面临骨质流失、肌肉萎缩、辐射暴露等问题。

心理上的孤独和压力,也可能对宇航员的精神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即便我们有技术能力制造可以高速飞行的飞船,如何确保宇航员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健康和理智,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需要的不是几年的技术进步,而是跨越几个世纪的革命性突破。能否找到合适的推进技术,例如能够大幅缩短旅行时间的核聚变引擎或者曲速引擎,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此外,还需要开发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能够在封闭环境中持续供应食物和氧气,这些都是当前技术尚未能完全解决的难题。

飞了40多年,旅行者1号发现可怕事实:人类可能被“困”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甚至如果我们有能力飞出太阳系,接下来的问题是去哪里。最近的恒星系统距离我们也有几光年之遥,以现有速度要花费成百上千年。就算我们到达了这些恒星系统,又如何确定它们有适宜居住的行星?如何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进行实时通讯和导航?这些问题都需要前所未有的科技突破。

飞了40多年,旅行者1号发现可怕事实:人类可能被“困”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旅行者1号的启示

目前来看,星际飞行和星际移民,还只能停留在科幻剧中。即便是最先进的探测器和技术,也无法保证我们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冲出太阳系。

当前,我们一直在寻找第二家园,但太阳系内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可能性非常小。火星作为一个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的目标,虽然在理论上有可能进行改造和居住,但其极端的环境条件和技术实现上的困难,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在火星上建立永久性人类居住点,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飞了40多年,旅行者1号发现可怕事实:人类可能被“困”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保护好地球家园才是当前最务实的选择。地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唯一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星球。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支撑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正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我们必须加倍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地球的生态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在这片蓝色的星球上繁衍生息。

飞了40多年,旅行者1号发现可怕事实:人类可能被“困”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结语

旅行者1号的四十多年飞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或许被“困”在太阳系。尽管这听起来有些悲观,但这也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去珍惜我们的家园。

保护地球,持续探索,提升科技水平,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为未来做出的努力。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够突破太阳系的边界,去探索更遥远的星系。

飞了40多年,旅行者1号发现可怕事实:人类可能被“困”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瞰“飞碟” - 天天要闻

瞰“飞碟”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滨青岛崂山区张村河沿岸的科苑经六路以东、新宏路以北、科苑纬四路以南合围区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飞碟”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正向竣工冲刺。6月25日,虚拟现实创享中心的两个穹顶已安装到位,记者用无人机在高空俯拍,画面十分壮观。目前,项目建设处于收尾阶段。据了解,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整体设计以“平...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 天天要闻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今天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采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景象测量分队在着陆场布设多台小型无人测控设备,构建起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