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30日21:35:19 科学 1645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国之重器再添大国底气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新华社发

已完成建造的中国空间站,开始了常态化乘组轮换和货运补给。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天舟六号,我们在太空越来越游刃有余;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空间应用系统进行研究,空间“实验室”正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空间交会对接GNC(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进一步成熟……我国空间技术正不断发展并辐射到其他领域。

罗斯海新站将建:南极即将有“新家”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罗斯海新站效果图。国家海洋局供图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启程,他们此次考察的重中之重是建设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它将是新时代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也将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是中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它位于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计划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测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探寻高能宇宙线“捕手”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新华社发

5月10日,被称为“拉索”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国家验收。它建于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占地面积1.36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线观测站。借助“拉索”,科学家们取得了精确测量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亮度、“捕捉”到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等多项成果。

“梦想”号: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梦想”号试航。新华社发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12月18日正式命名并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它总吨约33000吨,总长179.8米、型宽32.8米,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稳性和结构强度按16级台风海况安全要求设计,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将为大洋能源资源勘查开采提供重要装备保障。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百花竞放

“看”到纳赫兹引力波:打开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窗口

6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独立找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

绘制首个马铃薯有害突变的基因二维图谱:我国马铃薯育种基础理论和技术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追踪最长8000万年、累计12亿年的马铃薯基因组进化痕迹,绘制了首个马铃薯有害突变的基因二维图谱。这一图谱将有效帮助育种家预测马铃薯育种中可能出现的基因“踩坑”处,大大加速杂交马铃薯的育种进程。

“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刷新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局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在构建“九章”系列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基础上,中国科大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高斯玻色取样和图论之间的数学联系,完成对稠密子图和Max-Haf两类具有实用价值的图论问题的求解,相比经典计算机精确模拟的速度快1.8亿倍。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首次登顶卓奥友峰:我国具备了开展极高海拔综合科学考察的体系化能力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我国科考队首次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新华社发

卓奥友峰地处中国与尼泊尔边界、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海拔8201米,是世界第六高峰。这是我国科考队首次登顶珠峰以外的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此次科考,开展了极高海拔自动气象站架设、峰顶冰雪测厚、冰芯钻取及雪冰样品采集等多项科考任务,围绕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碳循环、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研究,揭示极高海拔地区变化和极端过程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关键技术、工程科技捷报频传

白鹤滩水电站:

中国水电行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白鹤滩水电站。新华社发

2022年12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截至2023年10月12日,累计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它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将有力保障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用电需求。

全球首个电光带宽达110GHz的纯硅调制器:硅基光电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110GHz高带宽硅调制器。北京大学供图

北京大学研制的这款纯硅调制器,同时具有超高带宽、超小尺寸、超大通带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工艺兼容等优势,满足了未来超高速应用场景对超高速率、高集成度、多波长通信、高热稳定性及晶圆级生产等需求,为高速、短距离数据中心和光通信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关键技术支撑,展示了硅基光电子学在下一代超高速应用领域的巨大价值,对于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意义重大。

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我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迈上新台阶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局部)。中国科学院供图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中储国能公司联合自主研发了国际首套3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膨胀机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具有负荷高、流量大、流动传热复杂、高效宽工况运行要求高等技术难点。集成测试中,各项测试结果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新华社发

12月6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成功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建设中,科研人员攻克了多项世界性、行业性关键技术,研制出2200余台世界首台(套)设备,世界首创型设备超过660台,设备国产化率达93.4%。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光明日报记者齐芳、杨舒、金振娅、张蕾、常河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8日 13版

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丨光明日报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著名医学家顾玉东逝世,享年87岁 - 天天要闻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著名医学家顾玉东逝世,享年87岁

5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布讣告:著名医学家、教育家顾玉东院士逝世,享年87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医学家、教育家,中国手外科、显微外科、肢体功能修复重建外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党的十五大代表,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主任,《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国家卫生...
重组胶原测不到胶原?巨子生物回应 - 天天要闻

重组胶原测不到胶原?巨子生物回应

央广网北京5月25日消息 5月24日晚,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在官方微博发布《告消费者书:关于近期网传“巨子生物可复美产品检测未添加重组胶原蛋白成分”的严正声明》(下面简称声明)。声明称,针对所谓“巨子生物涉嫌严重造假”“重组胶原测不到”等不实指控,公司予以严正驳斥并坚决否认。公司所有产品研发生产全程严格...
沉痛悼念!顾玉东院士逝世 - 天天要闻

沉痛悼念!顾玉东院士逝世

今天16时许,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布讣告,沉痛悼念顾玉东院士。顾玉东因病抢救无效,于2025年5月24日18时不幸逝世,享年87岁。华山医院官网显示,顾玉东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1961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曾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能给我100条鲥鱼,它们就不会灭绝”,探访“长江四鲜”能否一起重出江湖 - 天天要闻

“能给我100条鲥鱼,它们就不会灭绝”,探访“长江四鲜”能否一起重出江湖

在淀山湖畔的金泽镇莲洋路上,有一片上海市水产研究所青浦科研基地。走进这里的全城最大水产养殖单体设施,在占地1万平方米的超级大棚内,8米直径的大水池一个接一个,犹如巨莲出水。从池中游弋的长江𫚔鱼、长江河豚等,到在外“特殊照顾”的长江刀鱼,上海水产人正为传统意义上的“长江四鲜”保种保育、繁种扩种。然而,“...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 天天要闻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原创 杨怡 杨博士说心理 北京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样不仅仅可以让你深刻的了解自己,分析社会现象,甚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应对事情的方法。今天,我介绍给你10个人类无法抗拒的心理学效应。每一个都发人深省。值得你收藏,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