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拖后腿”的基因型,韩斌院士团队新研究助力杂交稻优选育种

2023年09月08日11:55:04 科学 1966

9月8日上午,澎湃科技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7日,该中心韩斌院士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杂交水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杂交的遗传基础和最佳性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ice hybrid genomes reveal genetic basis and optimal performance of heterosi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立足于杂交育种的优良材料,提炼和归纳理论基础,再利用理论反哺实践,为推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革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宝贵的资源。

该研究从时间维度上评价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杂交育种成就,鉴定改良育种的分子印迹,量化改良育种关键位点的显性度和表型贡献率,总结育种遗传规律,深入解析亚种间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并构建了基因组选择模型,以便快速筛选优良杂交组合缩短杂交育种周期。

避开“拖后腿”的基因型,韩斌院士团队新研究助力杂交稻优选育种 - 天天要闻

三个育种阶段划分以及不同育种阶段材料的表型变化趋势分析。

回顾半世纪的杂交稻育种成就

上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先生及其助手在野生稻群体里发现了一株天然败育个体,推动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商业化发展。杂交稻育种极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继半矮秆育种后实现了产量的第二次跃升,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过去半个世纪,大量的杂交稻品种被育成,若能分析大量优良杂交稻品种的基因组和表型信息,能帮助解析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从时间维度上分析杂交稻品种基因组结构的变化,又能帮助探索改良育种应用杂种优势的规律。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团队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杨仕华、副研究员龚俊义研究组收集了2839份杂交水稻种质资源。这些资源覆盖了整个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历史,也是迄今为止已报道的最大规模杂交稻种质资源集。其中18份代表性杂交稻材料被挑选用于构建包含万份个体的F2群体。

基于上述超万份材料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该研究构建了基因组选择模型。该模型能够根据杂交组合的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预测材料的田间表现,并联合七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预测结果开展多性状选择,从而实现育种潜力个体的高效筛选,帮助育种者制定杂交计划,缩短育种周期,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

此外,由于训练集包含了大量亚种间杂交稻来源的F2个体,该模型能够有效处理亚种间杂交稻的基因型数据,从而适用于亚种间杂交组合选配,有望推动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发展

该研究通过分析2839份杂交稻品种的表型变化趋势,回顾了改良育种的成就:1.库器官显著增大,包括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库器官的增大搭建了材料的高产架子,为产量提升打下了基础。2.为了配合增大的库器官,源器官显著增大,包括主要光合器官剑叶的叶长和叶宽,以提高源器官的灌浆能力;3.抽穗期稍缩短。水稻生育后期(灌浆期)的气候条件多变,极端天气可能影响水稻的产量,甚至导致颗粒无收。稍缩短的抽穗期可以降低材料在生育后期遇上极端天气的风险,从而提高材料的稳产性能;4.籽粒蒸煮品质和外观品质显著提升。早期杂交稻的稻米品质较差,通过育种家的不懈改良,稻米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抽穗期的缩短和米质的改良,对提高或维持现有产量水平带来了极大挑战。该研究发现杂交稻育种通过源库协同改良,单株产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实现了小幅的提升。

如何避开“拖后腿”的基因型:基因组渐渗,或双亲协同改良

该研究发现,在杂交稻改良育种过程中,杂交稻群体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逐渐增加与TJ(Twoline-Jap)类型杂交稻数量逐渐增多有关。根据韩斌团队此前的报道,该类型杂交稻属于两系杂交制种体系,多为籼-籼杂交稻类型,却含有粳型细胞器,谱系追踪显示该类型杂交稻的祖先材料为粳稻类型(农垦58S) (Gu et al., 2021)。

最新发表的研究发现,TJ杂交稻与WA(wild abortion type, 野败型,系三系杂交育种)杂交稻相比,核基因组含有更高的粳稻入渗水平,且对粳稻来源的优良等位变异使用更加频繁。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新型种质资源和制种体系的开发,有助于通过基因组渐渗引入并广泛使用优良等位变异。

此外,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了调控杂交稻产量和品质的主效位点。该研究指出,育种通过位点的遗传效应,选择合适的基因型,来进行性状改良。以稻米品质为例,多数主效位点表现为负向显性效应,这与品质较难表现出杂种优势的固有印象是相符的,同时也意味着杂合基因型会“拖后腿”。因此,改良育种通过双亲协同改良,在目标基因座上同时为双亲配备优势等位基因型,使得F1(子一代)能够获得优势纯合基因型。这也给杂交稻育种提供了一些启示:对于显性(部分显性)效应位点可以选择只改良一个亲本,超显性位点需使双亲拥有不同基因型,而加性效应或者负向显性效应位点必须实现双亲协同改良,才能最大化杂种优势效应。

避开“拖后腿”的基因型,韩斌院士团队新研究助力杂交稻优选育种 - 天天要闻

米质相关主效基因多数表现为负向显性效应以及四个主效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在双亲中协同增加。

韩斌和杨仕华是前述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博士后顾周琳、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龚俊义、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朱舟和李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师范大学黄学辉教授、西湖大学杨剑教授和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Dale Sanders教授为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重要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3-01495-8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全球首例:我国量子密码技术实现双重加密里程碑 - 天天要闻

全球首例:我国量子密码技术实现双重加密里程碑

IT之家 5 月 14 日消息,综合科技日报、经济参考网消息,中电信量子集团近日发布了全球首个融合量子密钥分发(QKD)和后量子加密算法(PQC)的分布式密码体系。该体系创新融合 QKD 和 PQC 技术,可提供端到端抗量子计算的密钥分发与
2025年梅雨时间表来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准备 - 天天要闻

2025年梅雨时间表来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准备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流域,将迎来连绵数日的降雨,而且雨量集中且强度大,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因此民间把这段降雨时期称之为“梅雨”,也叫“黄梅雨”,又因高温高湿的特点,很容易导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 天天要闻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记者5月14日从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了解到,随着太空计算卫星星座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介绍,“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通过在轨...
@婺城人,发现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 天天要闻

@婺城人,发现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金华山风光秀丽,岩溶地质景观丰富。近日,专家经过调查,发现金华山上还有丰富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罗店镇鹿田村公路旁,竖立着一块“腕足类化石点”的牌子,在这附近山体上,地质专家发现了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腕足动物是一类古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它们在古生代海洋中非常繁盛。“这套地层主要是二叠纪早期,距今2.8...
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5月13日隆重开幕:科技赋能应急,创新驱动未来 - 天天要闻

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5月13日隆重开幕:科技赋能应急,创新驱动未来

5月13日,作为“长三角地区5·12防灾减灾宣传周”重量级品牌活动之一,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出席并致辞。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上海新时代城市安全与应急...
应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么办?这些知识get一下 - 天天要闻

应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么办?这些知识get一下

编者按 地震、暴雨、洪水……灾害无情,但正确的逃生避险方法是我们的有力武器。当灾害来临时,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云南网推出应急科普专栏,和大家一起学习应急避险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防灾避险能力。 突如其来的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时间就是生命,自救至关重要发生地震如何自救?一旦...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 天天要闻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胃肠外科暨胃肠手术功能保护研究中心新技术应用沙龙上,一款名为DeepGuide的手术导航系统对外发布。该系统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使胃肠肿瘤手术的系膜完整率从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术应用沙龙现场。甄晓洲...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 天天要闻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中新网嘉兴5月13日电(记者 王逸飞)13日,在浙江嘉善举行的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这也是长三角首张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现场。浙江省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