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2022年12月31日23:23:07 科学 1087

一提到人类的太空领域,就不得不说到宇航服,它保障了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被称为航天领域的“利器”。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你小时候想当太空人吗?


今天,就来揭秘宇航服生产的过程,看完你就知道,当今世界为什么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够生产它了。

宇航服的重要性

从航天领域兴起到现在,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人类最初在太空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致命的。

而太空环境更是比人们想象的要恶劣,早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太空很有可能没有氧气

近代的天文学家经过反复观察,验证了这样的说法。

除开没有氧气外,太空还是真空环境,大家都知道,气压和沸点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因此,如果人体直接暴露在太空当中,会立刻因体液沸腾而死。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这是血的教训


不仅如此,太空还有高温和低温环境,受到太阳辐射的一面温度升至几百摄氏度,背阳面几乎达到了绝对零度。

而且无重力环境使得人类无法在太空自由行走,一旦脱离飞船的束缚,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没有任何地球生物能够在严酷的太空当中生存。

为了探索太空,人类在最开始的时候,相继发射了几颗无人探测器,后来又将动物放置在航天器当中。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为航空事业牺牲的莱卡狗狗


事实证明,只要航天飞船的建造足够完善,生物是可以在其中生存的。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模仿飞船,打造一款具有相同属性功能的衣服呢?

宇航服便由此诞生了,宇航服又被称为微缩版宇宙飞船,因为它具备后者的绝大部分功能。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宇航服结构


小型宇宙飞船

宇航服又细分为舱内用和舱外用,根据使用的场景不同,建造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舱内用的宇航服更加紧贴,没有那么臃肿,这是因为宇航员需要在舱内执行各种任务、进行正常的活动,轻便的宇航服能够减轻他们的负担。

并且舱内的环境相对要好很多,不需要如此高的要求。

而舱外的宇航服则有更严格的制作标准,包括隔热系统、氧气系统等等,总之能够克服直接暴露在太空的一切问题。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国产飞天舱外宇航服


舱外宇航服才是真正能够检验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存在,它主要分为六层。

第一层是内层,考虑到宇航员日常生活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汗液等污秽物,再加上内层与宇航员紧贴,采用的是质地柔软的棉针织原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

内层几乎没有技术含量,完全是为了宇航员的舒适着想。

第二层是保暖层,这是为了应对太空过冷环境研发出的,采用羊毛、合成纤维等保暖性较好的材质,同样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

第三层是隔热层,这一层是宇航服的重中之重,也是划分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神7舱内航天服


它不仅能够起到隔热的效果,还能防止各种有害辐射的进入,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要知道,没有大气保护的太空,时刻都可能会出现有害辐射,而隔热层是保障宇航员生命安全的关键所在。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宇宙中辐射无处不在


隔热层主要利用镀铝的聚酰亚胺薄膜或聚酯薄膜为原材料,它们属于合成材料,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当中。

技术难点在于,如何生产出符合宇航服标准的材料,对合成的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

第四层是散热层,它主要用于宇航员的体温过高时,进行调节,属于宇航服当中的恒温系统。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人体核心温度


该层主要利用的是如聚氯乙烯等原料,原料具有稳定性,能够应对高温和低温的环境,对温度的调节也相当有效。

而制作太空服的聚氯乙烯与普通的材质不同,它的稳定性更高。

第五层是气密隔绝层,主要是调节宇航服内和太空之间的气压差,起到隔绝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宇航员周围时刻存在压力。

考虑到加压之后,可能会影响到宇航员的运动,设计师通常会在结构的交接处进行特殊处理。

第六层是外壳层,也是技术难点的所在,它直接面对太空的恶劣环境,要求非常高。

不仅要防火、防高温、低温,还要预防各种宇宙射线,同时还要有相当强度的耐磨损性。

考虑到颜色和光热的吸收影响,通常选用的是白色或者金色。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阿波罗登月


此外还有宇航员配套使用的头盔、手套等等,都是符合相关标准,具有高要求的存在。

更加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技术结合起来,也成为了科学家们要考虑的问题。

在建造成本方面,一套宇航服甚至能够与小半个火箭的相媲美。

此前我国公示了宇航服的建造成本,上边赫然写着3000万人民币的庞大数据。

制作火箭和航天器本来就是烧钱的事情,还要建造出符合标准的宇航服,没有强大的财政支撑是难以实现的。

可见,能够建造宇航服国家只有三个,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后,制作宇航服的“小零件”非常多,生产工序也相当复杂。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宇航服部件


美国为了制作一套宇航服,先后调动了80多家具有相关技术的生产厂家,日夜对精细的零件进行生产。

每一个零件都要生产多个替代品,再将这些替代品进行对比,优中择优。

组装完成之后,宇航服还要投入到相关的测试当中,比如压力测试、高温测试等等。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美国舱外宇航服)


一旦不合格,就意味着前期投入的一部分资源将付诸东流,一切要从头开始。

只有经受了百般的技术打磨,才能真正被宇航员穿上。

因此,人类航天历程的几十年时间,很少出现因宇航服发生的航天事故。

在完美的宇航服背后,是无数技术工人日夜兼程的测试和组装。

宇航服的发展

我们今天看到的宇航服,也是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才逐渐完善的。

最早的时候,一位冒险家为了打破跳伞记录,将飞机开到了万米高空,他身穿可以隔绝外界环境的衣服跳下。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菲利克斯跳向地球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根据这位冒险家衣服的设计思路,成功研发出了宇航服。

由于未能考虑到舒适性,宇航员穿上之后显得尤为臃肿,不利于活动。

此后,科学家对宇航服的结构进行了打磨,研发出了第三代航天服,也就是阿波罗号登月时,阿姆斯特朗所穿的宇航服。

该服装大大提高了机动性,将很多必要品都放置在背后的一体化储物箱当中。

不过由于没有精简设计结构,仍旧显得臃肿。

经过反复研究,科学家发现在结构方面几乎已经到达了瓶颈,于是又在成本方面下功夫,不断精进,压缩成本。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 - 天天要闻

成本自然是越低越好


未来的宇航服还将朝着便携式、美观性的方向发展,在具有更高实用性的同时,符合人们的审美特征,而且价格还便宜。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即使是普通人,也能接触到宇航服。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著名情报学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岁 - 天天要闻

著名情报学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七
刚刚!中国电信和政府组建一家公司,这个公司来头不小! - 天天要闻

刚刚!中国电信和政府组建一家公司,这个公司来头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与中国电信共同组建的海南数据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这都会好奇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中国电信又有什么大动作了吗?下面我们就展开来聊聊吧,仅供参考哦!解决行业痛点。以往的中小企业想用现实数据来优化生产流程,却面临合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 天天要闻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迈克尔·本顿)教授围绕“三叠纪化石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 天天要闻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地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地质变化的驱动力之一。这些地幔上升流,有时被称为地幔柱,被认为在一些重大的地质转变(例如大陆漂移)中发挥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陆地下发现了一种类似、微妙却意义重大的现象。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闻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学家首次直接观察到在主要水下断层带释放构造应力过程中发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渐进式地震事件在穿过日本海岸附近易引发海啸的断层段时被追踪,该断层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缓冲作用,吸收了压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比作一条断层线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