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奥密克戎该不该称为“新冠感冒”?某专家团队近期发声

2022年12月19日21:59:11 科学 1011

为什么近期密集发声的专家学者,一再强调科普病毒的减弱,

公众却不再选择无条件相信?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该不该称为“新冠感冒”?某专家团队近期发声 - 天天要闻


某专家团队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不该称为肺炎

因为根据其相关的数据分析,感染奥密克戎后,

99%的人表现都不是重症,重症率不到1%,病死率不到0.1%。

即便复阳也不传染,感染后短时间有78%的人不会重复感染。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该不该称为“新冠感冒”?某专家团队近期发声 - 天天要闻

而某院士更是直接提出“新冠感冒”这个名字。

不过,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很不认同。

用感冒这两个字来称呼新冠

是不是太不尊重传播力这么强的病毒?

尤其是症状非常严重,痛不欲生,身处水深火热中的阳性患者。

好比他跟你说他很痛苦,你却说只是感冒而已。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该不该称为“新冠感冒”?某专家团队近期发声 - 天天要闻

而看到新闻媒体呼吁,不主张一起阳,

更是让人疑惑,这是普通民众能决定的吗?

不少人开始在质疑开放的节点。

第一,春节前夕的放开,病毒随着春运到来,

更是全面覆盖疫情本不严重的农村乡镇,

一旦发生感染,婴孩、有基础病的老人并没有接种疫苗,也没有专用药,如何医治?

感染基数一旦太多,病毒又会不会重新产生变异?

第二,药品存储不足。

从封控前药物限制购买,药店没多少储备,工厂也没加工生产,毫无预兆的“放开”,

于是买到药备着的用不上,用药治疗的抢不到,囤药的黄牛坐地起价。

第三,科普的不及时。

“无症状等于没症状”,这种字面意思已经被大众接受,

也一直没有专家提出无症状的概念,所以叫喊解封之声不绝,

如今真的解封一看,倒是让称“大号流感”的人住嘴,不过普通人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错觉。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该不该称为“新冠感冒”?某专家团队近期发声 - 天天要闻

我们不要神化某一个人,也不能否认专家们对抗疫的付出,

但是战胜疫情,需要的是长期全民参与。

一种传染病,在没有摸清病理以及真正传染源的情况下,

想要灭绝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医疗预警体系的建立并且有效的运行,

才能使社会更好的运转下去,

我们的生活才会及早恢复正常。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微科普】莫要一谈辐射就“色变”,正确看待这把“双刃剑”! - 天天要闻

【微科普】莫要一谈辐射就“色变”,正确看待这把“双刃剑”!

Q辐射具有两面性!“快把WiFi关了,有辐射!”“电脑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辐射!”“孕妇必须穿防辐射服!”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众对辐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惧。然而,科学真相往往颠覆认知。恐惧:混淆与误解公众对辐射的深度误解和过度恐慌,常因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辐射类型: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等高能辐...
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 天天要闻

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近日,宁德时代起诉海辰储能等主体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已由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定于8月12日开庭审理。这场纠纷因两家企业在587Ah储能电池标准领域的竞争引发行业关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储能港股IPO关键期,其上市进程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发力太空计算!千亿巨头大动作 - 天天要闻

发力太空计算!千亿巨头大动作

【导读】中科曙光拟与中科星图共同构建中国太空计算产业新生态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太空计算正成为新的战略新兴技术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图7月8日晚公告称,双方当日签署了《太空计算领域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将共同推动“太空计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落地、构建中国太空计算产业新生态,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国太空算力服务...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