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最后的边界:根际圈中的C分配

2022年11月13日23:51:23 科学 1564

接近最后的边界:根际圈中的C分配 - 天天要闻

树木的地下过程与地上过程一样错综复杂。事实上,它们更复杂,可能是因为土壤作为固体介质,比作为气体介质的大气密度更大、更丰富。大约有2000亿吨的有机碳储存在土壤中,这比大气和植被的碳库之和还要多。

树木吸收C并将其分配到根部,在地下过程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树木可以在根部储存碳,为根部生长分配碳,以根系分泌物的方式释放碳,最后以凋落物的形式沉积碳。

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是树木地下碳汇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根据土壤化学、温度和湿度调节储存在土壤中和释放回大气中的有机C。

树根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地方,称为根际圈(Rhizosphere),是地下碳过程的中心。根际过程占温带森林土壤中矿化的C和N总量的1/3。

为了量化土壤微生物在C循环中的参与程度,我们首先需要通过评估整棵树的C通量来量化地下分配的C量。研究生态系统通量的一个有力工具是稳定的C同位素标记。通过测量离散的通量,可以以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追踪C的分配。C标记包括δ13CO2气体的富集或消耗,然而,标记可能变得昂贵,特别是在树冠尺度。因此,选择的方法通常使用轻度消耗的δ13CO2气体。

评估树木中C分配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碳质量平衡法:

接近最后的边界:根际圈中的C分配 - 天天要闻

其中,C源为同化作用(A),C汇为呼吸作用(R)、生长作用(Gr)、废弃物产生(L)、根系分泌物(Ex),以及C储存(S)和储备消耗(C)之间的平衡。

在这个问题上,Hikino等人(2022年)结合了在野外对成熟树木进行的雨水排除实验和13C标记实验,代表了树木生态生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成就。此外,这种大尺度应用的实验方法促进了树木生态生理学中新机制的表征,如目前光同化物的地下分配只覆盖了用于细根生长的一半的C。

同一研究中另一个有启发性的例子是,尽管有干旱,但根系分泌物仍有持续的C分配。这一发现证实了从更多干旱暴露的森林中观察到的情况。此外,该研究显示,干旱释放后,分配给根系渗出的90%的C来自新的光同化物,而在控制条件下为65%。地下C分配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土壤C固存,导致大气中CO2的净清除。

土壤有机C(SOC)主要是由(1)地上凋落物,(2)根系凋落物和(3)植物根际净沉积物(net rhizodeposition;根际圈中微生物利用和分解后留下的有机C;图1)形成。菌根真菌是土壤中有机C的最高贡献者之一,并可能在将分泌物和残体物质添加到根际净沉积物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SOC可分为颗粒状(POC)和矿物相关(MAOC)形式,其中POC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MAOC显示出更高的持久性。根际沉积物具有最高的MAOC形成效率,而根部生物量输入具有最高的POC形成效率。

最近一项研所证实,来自腐生和菌根真菌的残留物比植物残留物对MAOC的贡献更大。尽管根系分泌物有 "激发效应"(微生物活动的增加导致已经存在的C库不稳定),但由于微生物生物量残体的积累,森林的根际环境有助于稳定根系分泌物,导致长期封存。

接近最后的边界:根际圈中的C分配 - 天天要闻

图 | 地下碳的命运。一棵树通过根部生长(Gr)、碳储存(St)、根系分泌物(Ex)以及叶和根凋落物将碳转移到地面以下。微生物,如细菌、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利用来自Ex和凋落物中的C。由于这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Rhetero=异养呼吸)和根系的呼吸作用(Rauto=自养呼吸),二氧化碳正在被排放出来。SOC(土壤有机C)在土壤中形成为POC(颗粒有机C)和MAOC(矿物相关有机C)。POC主要由凋落物残体形成,而MAOC主要由根际沉积物形成。该图使用BioRender创建。

树木的C分配对土壤中的C固存预测是至关重要的。非生物因素,如干旱加剧、大气CO2升高和气候变暖,已经在影响树木的碳通量。

在地中海混合森林的季节性干旱期间,根系分泌物增加。同样,在一项温室研究中,橡树在干旱处理下显示了根系分泌速率的增加。在eCO2条件下,松树的C同化作用增强,根系分泌物增加。在哈佛森林进行的长期土壤变暖实验中,发现26年中由于变暖导致的不同阶段的C损失。期中有四分之三的总C损失发生在前9年,原因是微生物活动频繁;经过6年的微生物群落重组(暖化地块的C损失没有增加),土壤呼吸再次增加,直到达到另一个高峰。总的来说,SOC的动态是复杂的,因为它对变暖和动态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敏感性。

在降水排除-13C标记实验中,干旱促进了细根生长增加;然而,根系分泌物或外生菌根没有变化。因为更脆弱的POC可能首先形成(图1),根生物量的增加可能不会对更稳定的地下C库做出贡献。

尽管根际过程对稳定的SOC形成至关重要,但关于根系分泌物及其在SOC形成和稳定中的作用的研究却很少。现在有关根系分泌物的实地研究非常少,部分原因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收集根系分泌物的技术挑战。此外,研究全球变化对根际过程的影响也很少。在这个问题上,Hikino等人(2022)引领了前进的方向。尽管如此,考虑到全球变化对根际圈中C分配的未知影响,必须加快研究速度。

最后,土壤并不是最终的最后疆域。树木根系的很大一部分可以在岩石层中找到,在那里根系可以获得额外的矿物和水资源。因此,未来的研究不仅要考虑土壤中的固碳过程,还要考虑岩石层中的固碳过程,而岩石层在自然环境中的获取和研究更具挑战性。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新毒株来袭了?专家提醒:囤药不如保护自己 - 天天要闻

新毒株来袭了?专家提醒:囤药不如保护自己

新冠病毒又来了?我们要做什么准备?近期,随着气温变化和人群流动增加,全球多地出现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上升的趋势。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新冠新毒株正在突袭美国。自2023年10月以来,多国报告了新型变异株的传播,其中XBB.1.5和BA.2.86等亚
五亿年前三眼海怪现世:26节身躯改写进化认知 - 天天要闻

五亿年前三眼海怪现世:26节身躯改写进化认知

近日,加拿大考古团队在寒武纪岩层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这种被命名为”莫斯拉·芬托尼”的海洋生物不仅长有三只眼睛,其多达26节的躯体结构更颠覆了科学界对生物体节演化时间的认知。这项发现为研究现代节肢动物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也重新定义了人类对五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解。2025年5月,由让-伯纳德·...
百万公里“鸟翼”太阳爆发,24小时内或冲击地球,地磁暴与极光预警 - 天天要闻

百万公里“鸟翼”太阳爆发,24小时内或冲击地球,地磁暴与极光预警

5月15日,天文学家观测到一场罕见的巨型太阳活动——一片跨度超96万公里的炽热等离子体带从太阳北半球喷发,形成壮观的“鸟翼”状结构。这场爆发可能在未来24小时内对地球产生轻微冲击,或引发地磁扰动及极光现象。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记录,此次喷发的等离子体带长度达96万公里,是地月平均距离(约38.4万公里)的...
PEEK行业交流0515 - 天天要闻

PEEK行业交流0515

Q&AQ:当前 PEEK 材料的价格是否也是阻碍其在机器人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未来从成本角度来看,是否会有一些变化?各企业是否有大幅降低成本的可能性?A:PEEK 材料大幅降价的可能性不大。
携青蛙胚胎入境美国,她的案子引发关注 - 天天要闻

携青蛙胚胎入境美国,她的案子引发关注

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哈佛大学一名俄罗斯籍的女研究员,在今年2月入境美国时遭美国执法部门扣押。当时她被扣押的原因众说纷纭,如今随着更多案情披露,该案一些情节让人觉得更奇怪了。 根据美联社....
她为女性打开了航空世界的大门,却在一场环球飞行中神秘失踪 - 天天要闻

她为女性打开了航空世界的大门,却在一场环球飞行中神秘失踪

地球是一个奇迹历史|美国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阿米莉亚·埃尔哈特(Amelia Earhart)和她的飞机。埃尔哈特是一位美国女飞行员,成为首位飞越大西洋的女性,创造了历史。| 国家地理图片集1937年6月,当阿米莉亚·埃尔哈特(Amelia Earhart)坐进洛克希德·伊莱克特拉(Lockheed Electra)飞机的驾驶舱时,她..
甘肃一地现大量飞鸟在天空盘旋,有网友担心为地震前兆,地震局:鸟类聚集并非特别异常 - 天天要闻

甘肃一地现大量飞鸟在天空盘旋,有网友担心为地震前兆,地震局:鸟类聚集并非特别异常

近日,甘肃白银靖安县有网友反映,小区上空有大量鸟类盘旋,这些鸟还会反光,该网友担心是地震预兆。5月15日,靖安县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潇湘晨报记者,他们关注到了这个情况,最近晚上都有鸟在飞,不过目前没有接到异常的反馈。工作人员称,鸟类聚集并非特别的异常,将持续监测,同时向上级反馈,让他们去核实,问下动物...
新实验打破常识:鸡蛋这样落下才不容易碎! - 天天要闻

新实验打破常识:鸡蛋这样落下才不容易碎!

想象一下你要完成一个挑战:把鸡蛋从一定高度松手让它落到台面上,却不能让它碎掉。你可能会自然地选择让鸡蛋尖的一端朝下,因为我们总觉得那是它最结实的方向。但这个“常识”,真的对吗?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工程系学生通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研究显示,当鸡蛋被侧向释放时,它...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 天天要闻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新华社海口5月15日电 经反复核实论证,海南省林业局15日确认,时隔百余年,海南再次发现一个壁虎属新物种——自然保护地壁虎。这也是首个由我国人员在海南本土发现并命名的壁虎属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杂志》上发表。2024年12月8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拍摄的自然保护地壁虎。(周润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