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光环是如何形成的?或许,这涉及一颗卫星的消亡

2022年10月14日21:18:18 科学 1429

土星光环,大约在17世纪被人类发现。之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对土星环充满猜测:包括土星环的结构、形成。到了近些年,随着人类太空探测技术的提升,人类对土星环的了解相对深入了一些——尤其是2017年,人类的探测器穿越过土星的光环带,实锤了土星环的真实景象,为人类解开了关于土星环真相的猜想。

土星光环是如何形成的?或许,这涉及一颗卫星的消亡 - 天天要闻

要知道,在上世纪的90年代,土星环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还是一个让人感到神秘和存在争议的话题。记得那时候电视台很多科普节目也表示,对火星环的真相感到神奇。

人类在研究土星环的真实情况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假说,来论证土星环的诞生。

关于土星环形成,有假说认为:土星环的形成,很可能涉及到了一颗卫星的消亡。

1、无法登陆的土星

虽然从地球上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土星,很多人会觉得土星环很美丽,也很神秘。但是,实际上,土星环主要是岩石、冰块乃至宇宙尘埃组成的。而且这些岩石、冰块之间彼此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只不过,地球距离土星过于遥远,所以,在地球的视角来看,土星环似乎是一个整体。

土星虽然名义上叫土星,但是,土星上基本上没有土地。如同火星没有火、木星也没有木头一样,土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主要的成分是氢,根据分析,土星的内核大体是岩石和冰。理论上说,人类对土星只能探测,但却无法登陆——毕竟,虽然土星的核心是岩石,但是,土星的气态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无法登陆这颗星球。

土星光环是如何形成的?或许,这涉及一颗卫星的消亡 - 天天要闻

不过,虽然土星无法登陆,但是,土星却拥有大量的卫星。截至目前为止,人类发现了82颗卫星。其中,土卫二被科学家视为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2、土星环的形成和消失

当然,迄今为止,人类对土星环的形成,尚没有实锤证据来证明其形成过程。不过,关于土星环的猜想倒是存在不少版本。其中有个版本认为,土星环的形成,其实是基于一个卫星的毁灭。

因此,土星环的产生,也让人感受到了天体之间的残酷和无情。

一般认为,土星环的形成年代大概是一亿年以前。当然对人类来说,1亿年是十分漫长的岁月。但是对宇宙来说,1亿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有分析认为,在1亿多年前,土星周围有一个卫星,叫做“蝶蛹”,这个蝶蛹星大体上是一个由水冰组成的卫星。其体积大概和冥王星差不多。

在土星和海王星的作用力下,蝶蛹在1亿年前左右被作用力撕成几个较大的碎片。同时,伴随着土星强大的作用力,蝶蛹形成的碎片被进一步分裂,最终,这些碎片分散在土星的周边,形成了土星环。

土星光环是如何形成的?或许,这涉及一颗卫星的消亡 - 天天要闻

当然,土星环不是起初就存在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有天文学家测算认为:大概3亿年后,土星环会消失。原因还是土星的引力问题。在土星引力的效应下,土星环的岩石、冰以及宇宙尘埃一直被土星陆续吸收到土星内部。所以,伴随着这个过程,大概3亿年以后,土星环会被土星吸收掉。

对于地球来说,土星环的兴衰,伴随着地球的沧桑巨变。因为1亿年前,土星环产生的时候,地球还处于恐龙时代。而3亿年后,土星环消失的岁月,或许,地球上又是另一番难以想象的景象。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养乐多亮相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持续支持益生菌科研与科普 - 天天要闻

养乐多亮相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持续支持益生菌科研与科普

5月19日-21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支持的“第二十届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着眼于益生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益生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养乐多支持主办的
“85后”孔大力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上海天文台台长 - 天天要闻

“85后”孔大力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上海天文台台长

近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发布任免通知,经研究,决定:孔大力同志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兼);免去沈志强同志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兼)职务。孔大力同志任上海天文台台长(试用期一年);免去沈志强同志上海天文台台长职务,保留正局级。孔大力,男,1985年11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动力学中心“行星物理与...
又是“投毒”又是“捅刀”,动物的爱情世界真的震碎三观! - 天天要闻

又是“投毒”又是“捅刀”,动物的爱情世界真的震碎三观!

熟悉刑侦推理类作品的朋友们,肯定对氰化物印象深刻——毕竟很多受害角色,都是只沾了一丁点剧毒的氰化物就饮恨当场。然而,在无奇不有的自然界,氰化物也可以成为传情达意的礼品。不仅如此,动物“情侣”之间还有很多让人大跌眼镜的危险互动,在这个 520
这样吃饭,真的可能会让你变秃!但很多人还以为超健康 - 天天要闻

这样吃饭,真的可能会让你变秃!但很多人还以为超健康

过去十年里,间歇性禁食已悄然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据《自然》杂志报道,一项统计发现,2023 年美国超过 10% 的成年人都在实践这种饮食方式。在互联网上也只需略加搜索,就能发现各种间歇性禁食的指南,教你如何具体操作,给身体带来种种益处。
蜻蜓和蚯蚓“加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 天天要闻

蜻蜓和蚯蚓“加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22日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62717个,并首次收录了蜻蜓和蚯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物物种名录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
OpenAI在阿联酋启动“星际之门”项目,计划扩展至亚太地区 - 天天要闻

OpenAI在阿联酋启动“星际之门”项目,计划扩展至亚太地区

【TechWeb】近日,OpenAI联手G42、甲骨文、英伟达、软银和思科等公司,共同宣布打造“星际之门阿联酋”(Stargate UAE),这是OpenAI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Stargate的第一个国际部署项目。作为“OpenAI for Countries”倡议下的首个合作伙伴项目,OpenAI正在与G42合作,在阿布扎比阿联酋-美国人工智能园区(UA
于涵洋课题组JACS:TNA酶催化RNA天然连接 - 天天要闻

于涵洋课题组JACS:TNA酶催化RNA天然连接

苏糖核酸(TNA)是一种非天然核酸,结构简单(图1),能像RNA一样碱基配对,也能折叠形成功能性结构,因此被视作生命起源早期可能的遗传物质。而且,TNA具有优异的抗核酸酶降解能力,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展现出潜力。图1. TNA与RNA的化学结构
“唯论文”如何破?清华给出答案 - 天天要闻

“唯论文”如何破?清华给出答案

清华大学学子正在上课路上。清华大学供图 在清华大学研究生评价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从2019年起有4份文件围绕一个主题密集出现:《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的导向;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