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不只能做疫苗,下一个大机会是什么?|前哨

2022年10月12日11:16:30 科学 1136

2020年新冠疫情中,mRNA疫苗成为了医药产业中最大的热点,也造就了Moderna营收47倍增长的神话。

随着mRNA疫苗产业逐步成熟,不少业内人士正在探索这项新技术的其他作用,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未来十年“mRNA疗法革命”就要到来。

mRNA这个很多人不了解的黑科技究竟什么来历?它的未来又有多大的潜力?

科技前哨今天就和你一起深入了解一番。

1.35年前诞生的新技术

mRNA技术在业内人看来其实并不新鲜,1987年美国拉霍亚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罗伯特·马龙就发现了mRNA的作用,他将mRNA与脂肪滴混合发现可以使细胞产生蛋白质

mRNA不只能做疫苗,下一个大机会是什么?|前哨 - 天天要闻

此后的几年里,许多研究人员都认为这个特性让mRNA拥有成为疫苗或者药物载体的潜力,纷纷投入了第一次mRNA研发浪潮中。

简单说mRNA是人体内由基因生成蛋白质非常重要的中间产物,人体细胞必须有mRNA参照才能生产各式各样的蛋白质产物。

mRNA疫苗正利用这个特性,用mRNA带上病毒特征蛋白的信息,让人体自己生成病毒的关键特征,引发免疫反应,让我们不必真的注入病毒,就能获得抵抗病毒的能力。

这和传统注射灭活病毒、减毒病毒的方式比更加安全,也更加高效。

2.从原理到应用的产业鸿沟

原理说来很简单,实现却付出了无数研究者的心血,mRNA技术诞生近20年时间里,大家想要利用的人体免疫系统正是mRNA技术应用最大的敌人。

因为人体内自己就有mRNA,对外界注入的mRNA也会有免疫反应,这些图纸还没能用于生产蛋白质就被工厂保安带走,加上mRNA本身并不稳定,一段时间后也会自然分解,如何送到细胞内也有大量问题需要攻克。

直到200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德鲁·韦斯曼和卡塔琳·卡里科将RNA做了修改,把RNA中自带的尿苷碱基替换了一种结构相似又不相同的结构,终于成功绕开了人体免疫系统的高墙。

mRNA不只能做疫苗,下一个大机会是什么?|前哨 - 天天要闻


这一发现激发了美国研究人员的信心,也就在我们介绍过的Flagship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下Moderna已经成立了,直到2010年才正式公布,这个名字源于修饰后的mRNA的缩写,不过那时Moderna的主攻方向并不是疫苗,而是心脏病。

也就在同一时间,德国研究人员成立了BioNTech,今天的另一个知名的mRNA企业,他们则把注意力放到了癌症治疗上。

3.从质疑到崛起

两家公司诞生后的十年中,mRNA技术一直在优化的过程中,从更好的修饰结构,到引入脂粒包裹防止mRNA快速分解,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但始终没有成熟的临床应用出现。

甚至很多人反过来质疑修饰mRNA,花费大量资源和精力并没有意义,认为mRNA走在了死胡同上。

直到新冠病毒大流行,这mRNA的巨大价值才被人们所看到。疫苗的高免疫反应自然不必说,mRNA第一个III期试验数据就已经达到了90%的效力,这已经比肩不少成熟的传统疫苗。

但让产业界更为关注的是它的开发效率。根据公开报道显示,第一款mRNA新冠疫苗在知道新冠病毒基因序列42天后就制造了出来,花了4个月时间完成了人体测试,这个速度被不少人称之为光速。

一般人会向你强调疫苗研发临床实验到应用平均要7年时间,mRNA疫苗批准这么快其实还有美国FDA紧急授权的影响,但抛开这些不谈,传统方法制造不需要批准的流感疫苗也要3个月,mRNA让这个过程缩短到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可以搭载不同的东西,又能快速进入研发阶段,这才是mRNA受到所有人关注的重点。

4.mRNA平台化加速

行业龙头Moderna已经有了新的计划,要将mRNA技术应用到流感心衰等治疗中;BioNTech也开辟了新的赛道,计划2022年底设计出mRNA疟疾疫苗。

cbinsights统计,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500多项mRNA治疗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测试20多个疾病类别的疗法,这当中癌症是最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利用今天mRNA新冠疫苗的经验,通过基因测序快速找到患者癌症、肿瘤的特定蛋白结构,利用mRNA疫苗让身体形成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可以最低成本消灭癌症和肿瘤。

英国医学杂志2021年做过统计,mRNA癌症疫苗治疗方案不少已经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这些疫苗常常包含30多个不同的mRNA序列,综合使用上多种疫苗共同作用,还有很多新的挑战要解决。

科技前哨的小伙伴做了不少了解,目前看来癌症治疗上mRNA找到新突破还需要时日,疫苗才是产业内争相采摘的果实。

这周四前哨科技特训营的直播中,我们还会和你继续深入分析mRNA的前沿进展,看看这项前沿技术有哪些新动向,还有哪些生物医疗技术会和它整合到一起,诞生新的火花,欢迎提前锁定直播间,周四见~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你能有所收获,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这会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更多精彩内容明天见~

科技前哨,每天都为你点亮。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蒲慕明院士:好的科普应以“质疑、讨论公众关切的科学问题”为切入点 - 天天要闻

蒲慕明院士:好的科普应以“质疑、讨论公众关切的科学问题”为切入点

·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科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没有科学基础的中小学生和成年人,另一类是针对有科学基础、多学科的科研人员的“高端科普”,这类科普有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我们现在缺乏高端科普。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科普工作是科学家回报社会最直接的方式。5月17日,在上海科技...
张朝阳谈人工智能发展:人类要时刻保持清醒 - 天天要闻

张朝阳谈人工智能发展:人类要时刻保持清醒

【CNMO科技消息】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当天,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举办,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出席。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在致辞中表示,进入2024年、2025年,人类关于AI方面的进展进入快车道,具身智能百花齐放。但是,科技进步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同时他强调,A...
新疆出现不明飞行物 - 天天要闻

新疆出现不明飞行物

嘿,宝子们,来听个超逗的事儿!5 月 16 日晚上呀,新疆乌鲁木齐的夜空就像个大舞台,突然闯进个不明飞行物这个 “怪咖”,一下子就成了大家唠嗑的热门话题,这到底是啥呀?那晚,乌鲁木齐的夜空里这个神秘家伙一现身,市民们就像小侦探发现宝藏一样兴
发射后失联 印度地球观测卫星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 天天要闻

发射后失联 印度地球观测卫星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当地时间18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地球观测卫星“EOS-09”。该卫星原计划被送入太阳同步轨道,但发射后不久,发射基地与卫星失联。随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卫星未能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失败。(记者 薛璟)...
印度宣布:失联!卫星发射失败 - 天天要闻

印度宣布:失联!卫星发射失败

当地时间18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地球观测卫星“EOS-09”。该卫星原计划被送入太阳同步轨道,但发射后不久,发射基地与卫星失联。随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卫星未能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失败。来源丨央视新闻排版丨聂倩玉编辑丨刘莹审校丨曾子瑾监制丨王云霞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99.999%的深海海底仍未被人类探索 - 天天要闻

99.999%的深海海底仍未被人类探索

深海潜水器已经潜水几十年了,但美国科研人员对深海潜水的第一次全面分析显示,人类只直接观察到全球深海海底的一小部分,不到0.001%。5月7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科学进展》。探测器在阿拉斯加附近深海拍摄的图像。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海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其中约93%是深海海底,被归类为深度在200...
新疆多地现不明飞行物,气象部门回应 - 天天要闻

新疆多地现不明飞行物,气象部门回应

5月16日晚,新疆乌鲁木齐夜空中出现不明飞行物,引发网友热议。多位目击者表示,该飞行物分为上下两个扇形,中间有一条很明显的分隔线,在夜空的衬托下特别明亮,当时有很多市民都掏出手机拍下了这一画面。乌鲁木齐网友xerman称,当天22时56分,他和朋友正在从昌吉回乌鲁木齐市的路上。突然,天空中出现一个非常亮的物体,...
情侣入住酒店遭无人机怼窗拍摄!当事人发声 - 天天要闻

情侣入住酒店遭无人机怼窗拍摄!当事人发声

情侣入住酒店遭无人机怼窗拍摄!当事人发声昨天,话题#情侣住丽思卡尔顿遭无人机怼窗拍摄#引发关注并冲上微博热搜第一5月16日晚,陈先生(化名)入住南京新街口丽思卡尔顿酒店55层的套房,晚上9点左右,他惊讶地发现房间窗外有无人机绕圈拍摄。陈先生说,“我女朋友指向窗外问,那是飞机吗?起初我不以为然,直到第二次,该...
新质生产力的壮美图景 - 天天要闻

新质生产力的壮美图景

【新时代记录】作者:韩 丹(浙江省摄影家协会航拍专委会副主任、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近几年,“新质生产力”是绝对的社会热词。它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
科技助残,需以人文关怀为尺度 - 天天要闻

科技助残,需以人文关怀为尺度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很多人对智能机器人早已不陌生。但或许不太为人所熟悉的是,这类机器人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应用场景:为残疾人群提供出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