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新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可能只用了几个小时

2022年10月11日19:25:17 科学 1463

在太阳系中众多天然卫星之中,月球显得很是另类,其质量约为地球的81分之1,直径更是达到了地球的大约27%,对于地球这种岩石行星而言,月球这样的天然卫星实在是太大了,而这也强烈暗示了,月球很可能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起源。

不可思议!新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可能只用了几个小时 - 天天要闻

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对月球的起源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假说,其中的一种被称为“大撞击假说”的理论最终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认同。该假说认为,月球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的一次“大撞击事件”,在此次事件中,一颗跟火星差不多大的行星撞击了地球。

这颗行星被称为“忒伊亚”,在与地球发生猛烈撞击之后,构成它的大部分物质都被地球吞噬,而在地球引力的束缚下,此次撞击产生的一部分“碎片”则一边围绕着地球公转,一边互相吸积,并最终形成了月球。

不可思议!新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可能只用了几个小时 - 天天要闻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上述过程中,月球的形成经历了多长的时间呢?通常我们都会认为,想要形成一个像月球那么大的天体,应该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实际上,天文学家们也普遍认为,这至少需要数千年的时间。

然而一个来自杜伦大学的研究团队却给出了一个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答案。2022年10月4日,该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的新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可能只用了几个小时。

此次研究工作其实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大撞击事件”,通过对不同角度、自转和速度的碰撞进行高精度的模拟,并从中找到最符合实际情况的。

不可思议!新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可能只用了几个小时 - 天天要闻

研究人员表示,假如你用玩具积木构造一辆模型汽车来模拟汽车在碰撞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那么如果你使用的积木只有几十个,模型就会轻易地从积木之间的连接处破裂,这就会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但在搭建同样大小的模型汽车时,如果你使用的积木数量是几万个,那么模拟出的情况就会与真实情况接近得多。

一般情况下,模拟天体撞击时所用的“积木”只会用到10至100万个,但为了使模拟出的“大撞击事件”更加接近真实情况,此次研究用到了多达1亿个“积木”,这无疑使得模拟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正是因为如此,研究人员才使用了该校的超级计算机——“宇宙学机器”(COSMA),在经过大量的模拟之后,研究人员找到了最符合实际情况的一种,具体如下:

不可思议!新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可能只用了几个小时 - 天天要闻

在撞击发生之后,“忒伊亚”几乎被撞得“粉身碎骨”,地球也遭到了重创,在猛烈的撞击中,大量的物质被抛出,但这些物质并没有四处飞溅,而是很快地集中在两个区域,为方便描述,我们不妨将物质较多的那个区域称为“区域1”,另一个则称为“区域2”。

“区域1”的质量相对较大,其产生的引力当然也不可小觑,可以看到,由于“区域1”的相对运动和引力作用,“区域2”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看上去就像是被“区域1”直接“甩”出去了。

不可思议!新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可能只用了几个小时 - 天天要闻

实际上,这可以看成是一次强大的引力助推,在将“区域2”“甩”出去之后,“区域1”根本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掌控,它很快就被地球重新捕获,而“区域2”则在“区域1”的帮助之下拥有了足够高的速度,并顺利地进入了环绕地球公转的轨道。

不可思议!新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可能只用了几个小时 - 天天要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地球附近空间中的大部分残留物质沿着一条螺旋曲线坠入了地球,而“区域2”的物质则很快达到了流体静力平衡,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星球。是的,这个星球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球,而根据超级计算机的模拟,这个过程只用了几个小时。

据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的形成时间之所以短得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是因为月球是在“大撞击事件”中直接形成的,而没有经历之前推测的那种缓慢而渐进的吸积过程。当然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月球依然存在着很多谜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J. A. Kegerreis et, al. Immediate Origin of the Moon as a Post-impact Satellite.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937, Number 2,Published 2022 October 4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 天天要闻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胃肠外科暨胃肠手术功能保护研究中心新技术应用沙龙上,一款名为DeepGuide的手术导航系统对外发布。该系统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使胃肠肿瘤手术的系膜完整率从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术应用沙龙现场。甄晓洲...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 天天要闻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中新网嘉兴5月13日电(记者 王逸飞)13日,在浙江嘉善举行的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这也是长三角首张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现场。浙江省生态...
11000年前的冒险,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类北迁传奇 - 天天要闻

11000年前的冒险,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类北迁传奇

在苏格兰斯凯岛发现的水下石圈和石器时代工具显示,约11000年前,人类已踏足如今的苏格兰北部。 这一发现表明,史前人类勇敢穿越苏格兰北部冰川肆虐、海岸线变幻莫测的险境,向北迁徙的距离远超此....
探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430余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展“科创雄心” - 天天要闻

探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430余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展“科创雄心”

极目新闻记者 荣枚“因聚而变,惟创则新”。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成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5月13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湖北行报道团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进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中央屹立着一棵“科创之树”。“劳动者”人形机器人、高产高蛋白宜...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逝世,享年64岁 - 天天要闻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逝世,享年64岁

沉痛悼念陆树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常务编辑委员,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2日13时0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64岁。陆树良教授专注于烧伤诊疗、创面修复及组织再生等学术研究,曾主持国家“...
阿司匹林在兰花种养中的科学应用 - 天天要闻

阿司匹林在兰花种养中的科学应用

在兰花种植领域,一种看似“跨界”的养护方法正逐渐被兰友们接受——利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促进兰花生长、增强抗性。这一方法看似神奇,实则蕴含着植物生理学的科学原理。本文将从成分解析、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系统阐述阿司匹林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