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中国青年科学家眼中的诺奖得主阿斯佩——只愿在针尖上跳舞

2022年10月11日18:17:25 科学 1981

上周,2022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悉数揭晓,今年的几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中国学界引起很大轰动,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与中国科学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得知法国量子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获奖的消息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常宏非常激动,作为阿斯佩的首位中国博后,常宏十几年前就和学术界的很多科学家一样,期盼着阿斯佩有一天能够获得诺奖

对科学的纯粹热爱和追求

“作为量子光学和冷原子物理领域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之一,阿斯佩获得诺奖是学术圈内早已有了的共识,他在3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轰动世界的实验,验证了贝尔不等式,实验验证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我也非常有幸在十几年前加入阿斯佩实验室,成为他的首个中国博士后。”常宏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独家|中国青年科学家眼中的诺奖得主阿斯佩——只愿在针尖上跳舞 - 天天要闻

常宏回忆道,2005年阿斯佩就来到中国参加量子光学国际会议,也是在那次会议之后,常宏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光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的工作,并在那里学习到冷原子的知识。2007年常宏回国,至今一直就职于国家授时中心,进行光学原子钟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

阿斯佩给常宏最深的印象就是对科学的热情,他自己也被这种热情深深感染。“2005年去法国学习之前,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世界一流的研究,直到加入阿斯佩的实验室,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我被他们对科学的纯粹热爱和追求打动,也是在那里学会了反思这个世界,培养对纯科学的兴趣。”常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据常宏介绍,阿斯佩的研究组是一个非常多元化并且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团队,有荷兰人、意大利人、法国人,自己加入后成为团队的第一个中国人。“阿斯佩的研究团队拥有4、5个实验室,虽然他本人当时已经很有名,社会性事务很多,还要在全球各地讲课,但每周只要他在实验室,都会来参加例会,问我们一些非常细节的学术问题,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很好的团队管理者,能够用好世界一流的人才。”常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除了得到阿斯佩在学术上的指导之外,常宏也被其热情外向的人格魅力感化。阿斯佩留着标志性的小胡子,像极了大仲马笔下《三个火枪手》中的人物性格,他的南部加斯科口音说起话来侃侃而谈,他还是一个骄傲的“酒神”。

“阿斯佩是个非常典型的法国人,非常健谈,善于发表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他还请学生去他家里做客,他热爱红酒,每次都能品尝到他收藏的陈年红酒。”常宏回忆道。

“如果一切已注定,为何还要物理学家?”

在学成归国后,常宏由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家授时中心,从事时频领域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他仍经常给阿斯佩写邮件,汇报自己回国后的科研进展,每次都能得到恩师的意见反馈和鼓励。

常宏回国十多年来,建立起国家授时中心锶原子光钟研究平台,成功研制出我国自己的高性能光钟,用于应对国际时间单位“秒”定义的变更,确保我国时间基准独立自主、可靠运行。他还承担了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重大专项关键技术,并作为我国载人空间站高精度时频柜副主任设计师,带领团队开展世界上首台空间站“光钟”的研制。

2018年,阿斯佩时隔多年再度受邀来到中国,参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量子信息技术大会。回忆起丽娃河畔的访谈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武愕教授仍记忆犹新,那是疫情前量子技术领域的一次盛大聚会,汇聚了全球最顶尖的量子科学家。当时,阿斯佩在他的大会报告中回顾了第二次量子技术革命的里程碑科研突破。

独家|中国青年科学家眼中的诺奖得主阿斯佩——只愿在针尖上跳舞 - 天天要闻

武愕曾作为中法联合培养博士生就读于阿斯佩的母校法国卡尚高师学院(ENS-Cachan),与法国团队在阿斯佩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了单光子延时选择干涉实验,署名文章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目前,武愕所在的研究院将中国与法国在量子光学、原子物理领域的实验汇聚在一起,开展量子信息、原子光钟和纳米量子科学等研究工作。

阿斯佩对纯粹科学的追求以及他的法式幽默感染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学者。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天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阿斯佩幽默、有激情、平易近人、很健谈,对科学的热爱溢于言表;他有点钻牛角尖,爱干针尖上跳舞的工作,对无用和抽象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热爱,只为追求真理。”张天才目前也与法国量子物理研究团队保持合作。

在张天才看来,阿斯佩的这种特质是真正的科学家的标志——科学的本身是不断发展的,需要一定的质疑和冒险精神。阿斯佩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如果世界的一切早已被决定,那么为何还需要物理学家?”

独家|中国青年科学家眼中的诺奖得主阿斯佩——只愿在针尖上跳舞 - 天天要闻

正是对无用科学的执着,才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家。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谢尔盖·哈罗什(Serge Haroche)评价阿斯佩等人的工作时称:“这是无用科学实用性的绝妙例证。”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也正在将这种“无用科学”的思想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用纯粹的心灵去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异之美,并用激情来传递和播种人类智慧。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 天天要闻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胃肠外科暨胃肠手术功能保护研究中心新技术应用沙龙上,一款名为DeepGuide的手术导航系统对外发布。该系统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使胃肠肿瘤手术的系膜完整率从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术应用沙龙现场。甄晓洲...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 天天要闻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中新网嘉兴5月13日电(记者 王逸飞)13日,在浙江嘉善举行的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这也是长三角首张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现场。浙江省生态...
11000年前的冒险,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类北迁传奇 - 天天要闻

11000年前的冒险,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类北迁传奇

在苏格兰斯凯岛发现的水下石圈和石器时代工具显示,约11000年前,人类已踏足如今的苏格兰北部。 这一发现表明,史前人类勇敢穿越苏格兰北部冰川肆虐、海岸线变幻莫测的险境,向北迁徙的距离远超此....
探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430余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展“科创雄心” - 天天要闻

探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430余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展“科创雄心”

极目新闻记者 荣枚“因聚而变,惟创则新”。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成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5月13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湖北行报道团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进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中央屹立着一棵“科创之树”。“劳动者”人形机器人、高产高蛋白宜...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逝世,享年64岁 - 天天要闻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逝世,享年64岁

沉痛悼念陆树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常务编辑委员,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2日13时0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64岁。陆树良教授专注于烧伤诊疗、创面修复及组织再生等学术研究,曾主持国家“...
阿司匹林在兰花种养中的科学应用 - 天天要闻

阿司匹林在兰花种养中的科学应用

在兰花种植领域,一种看似“跨界”的养护方法正逐渐被兰友们接受——利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促进兰花生长、增强抗性。这一方法看似神奇,实则蕴含着植物生理学的科学原理。本文将从成分解析、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系统阐述阿司匹林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