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怎么专叮我?”为这,他让蚊子咬了6年

2022年06月30日10:49:27 科学 1970

从23岁到29岁,赵志磊几乎整个人都醉心于研究咬人的蚊子。

“脑子里一直在思考正在研究的问题,尽一切努力去获得新的进展,我不止一次梦到我正在研究的课题。”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这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坦言自己比较喜欢那种独树一帜的研究:从一种拥有某项神奇能力的生物出发,揭示出比较普适的规律。

蚊子就是其中一种,“它们有非常敏锐的嗅觉”。终于在2022年5月,30岁的赵志磊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发表论文,阐述蚊子在寻找宿主(人类)时的大脑活动。

这项研究,科学地回答了“蚊子为什么专咬我”这个让许多人挠破头的疑问。

如今,赵志磊已赴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开展博士后研究。他的博士后课题不再是蚊子,而转向了鹦鹉。

这有点冒险,但他内心坚定。

“如果我继续研究蚊子,能更快地找到教职。但是我对鹦鹉非常感兴趣,新的技术手段意味着我们现在可以深入研究它的大脑,有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或许能通过研究鹦鹉得到解答。”

“蚊子怎么专叮我?”为这,他让蚊子咬了6年 - 天天要闻

赵志磊

“蚊子怎么专叮我?”为这,他让蚊子咬了6年 - 天天要闻

赵志磊的导师伸出手臂喂蚊子。

“蚊子怎么专叮我?”为这,他让蚊子咬了6年 - 天天要闻

没有活下来的转基因蚊子幼虫 受访者供图

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赵志磊在童年时就对蚊子十分好奇。

在他的家乡云南,蚊子特别多。

一入夏,每个夜晚都不堪其扰,一觉醒来一身包——但神奇的是,他的父亲除外。

“一家人一起看电视,蚊子甚至绕过他来咬我们。”赵志磊对此大惑不解。

调皮的他专门抓来蚊子,放在父亲手臂上,蚊子却都唯恐避之不及地逃窜。

蚊子吸血还挑人?如果咬人还有“选拔标准”,那这个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留在赵志磊脑中。

201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赵志磊想要申请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在遴选中他发现,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实验室专门研究一种热带、亚热带的蚊子——埃及伊蚊

这种最早起源于非洲的小蚊子,在不到一万年的时间里神奇地飞到了世界各地。而且,它们还变得越来越喜欢咬人,俨然是“咬人专业户”。

面试时,实验室的助理教授Lindy McBride给他展示了一个实验:让一百只饥饿的蚊子来选择咬人还是动物,结果几乎所有的蚊子都很快地选择人的那一边。

她告诉赵志磊,虽然大家很早就知道了这个现象,但蚊子到底是靠什么机制来区分人和动物的,一直是个谜。

蚊子谜一样的操作让赵志磊非常激动,当场就决定加入这个实验室去解谜。

随着对蚊子了解的加深,赵志磊除了好奇心,“身上逐渐多了一种使命感”。

蚊子不仅烦人,而且非常危险,它们可以高效地在人类传播致命病毒。

在阅读文献时,赵志磊看到一组数字: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有72万人死于疟疾登革热等蚊媒疾病。

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他心想:“如果我能弄清楚这些蚊子是如何准确区分人和动物的,那就有可能开发出高效的捕蚊驱蚊方法,从而减少蚊子给人带来的危害。”

其实,这个问题早已被研究了几十年,一直都没有突破。究其原因,是科学家能够在蚊子身上使用的技术方法有限。

然而,现在不同了。

赵志磊认为自己很幸运。“在我加入蚊子研究的这个时间节点上,刚好有一批强大的技术出现,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和钙成像技术。我们当时意识到,把这些最新的技术应用到蚊子的研究中,就可能取得突破。”

这是个研究蚊子的黄金时期。赵志磊足够幸运,也足够“拼命”,他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养蚊子要喂血?给,手臂!

养蚊子是第一道关。

收集野外的蚊卵、带回实验室孵化都还好说,但,怎么养?或者说,怎么给它们喂血?

埃及伊蚊不喜欢动物的血,实验室常用的“用薄塑料膜模拟皮肤包裹兔血”的方法并不太奏效;最简单高效的方式,是直接把手臂伸入养蚊子的笼子。

这样危险吗?赵志磊向《中国科学报》解释说,这种喂蚊子的方法,是在了解蚊子生物学的基础上,经过伦理委员会论证通过的。

当然这遵循完全自愿原则。

而且,这种方法并不会造成疾病的传播。

他解释说,蚊子只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并不是其产生的源头,也就不会隔代传播,所以实验室里从卵孵化来的蚊子是很“干净”的,并不携带病原体。

同时,实验室有明确规定,同一批蚊子,只能由同一个人来“奉养”,所以并不会造成人传人的情况。

在Lindy McBride的实验室,有“狠人”同事创下了一天之内喂养3000只蚊子的纪录。

稍显瘦弱的赵志磊,纪录是1500只。

第一次喂蚊子,他的手臂整个肿了起来,痒了很久。

后来Lindy McBride让他用热水不断冲洗(可加速皮肤血液循环),才慢慢消了肿。

几个月后,赵志磊再用手喂蚊子就感觉不到痒了,他说,这是因为“免疫系统已经适应了”。

养了蚊子,接下来就可以收集“人味”和各类动物气味,去寻找气味中的不同,进而通过蚊子来验证它们到底对什么气味感兴趣。

赵志磊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们收集“人味”的方式也很绝,需要整个人脱光之后躺进一个干净的塑料袋里,之后向塑料袋通入洁净空气,这样排出的空气里就有了“人味”。

只是,这个过程略有些长,人要在塑料袋里躺上两个小时。

研究团队通过比较发现,和动物相比,人的气味并没有哪一种化学分子是特有的,只是有几种分子特别多,比如癸醛和甲基庚烯酮。

这两种分子是人的皮脂腺分泌的某些油性物质接触空气后氧化分解而来的产物。

这些油性物质,动物的皮脂几乎不分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味”如此特别。

接下来是要弄清楚,蚊子为什么如此喜欢“人味”。

失败也是评价贡献的重要部分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他们的实验方案石破天惊:给蚊子做“开颅手术”,看看它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如果能知道蚊子在闻到“人味”时哪部分脑区被激活,他们就可以进一步考证,蚊子大脑是否对某些特定的分子(比如癸醛或甲基庚烯酮)情有独钟。

破解了这个问题,不仅能一举解密蚊子选人的标准,而且能够“捕蚊”——相比由上百种分子组成的“人味”,特定化学分子更容易被制造和储存,这更便于制作新型的捕蚊器。

谜底确实在这个假设范围之内。他们此后的研究发现,蚊子喜欢体味中癸醛含量适中的人。

赵志磊解释说,一个潜在的原因是,人群中癸醛很少或很多的人是少数,如果蚊子倾向于喜欢这样的人,那它找到合适的人的概率就会降低,不利于繁衍。

但在研究中,蚊子的“开颅手术”可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他们得让蚊子开颅后,还活着。

基因编辑技术让这个大胆的实验变得可行。通过编辑蚊子基因,特异性地标记蚊子大脑中的神经细胞,让它们表达荧光蛋白,当蚊子某个脑区的神经细胞被激活时,荧光就会增强,这样就可以知道哪个脑区被激活了。

然而,基因编辑蚊子的成功率太低了,连0.1%都不到。

赵志磊第一次做基因编辑,努力了近6个月,才筛选到几只发荧光的幼虫。

当时他非常兴奋,以为马上就要成功了,但没过几天,这些荧光幼虫就“全军覆没”了。

“那时心情很糟糕。但是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其实负面结果也给我们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赵志磊表示,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不论结果是否符合最初预期,都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可以用来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对自然的理解,“这也是评价我们对这个领域贡献的重要部分”。

就这样,花了5年时间,研究团队才陆续制造了可供实验的转基因蚊子。

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人的气味里虽然有近百种化学分子,但是在蚊子的初级嗅觉脑区只有两个区域被激活。

他们配比了一个只含有两种化学分子的混合物来激活这两个脑区,发现它对蚊子有很强的吸引力,就像真实的人的气味一样。

“我们申请了专利,希望可以把这个混合物应用到捕蚊器中来吸引诱杀蚊子。”赵志磊透露,目前已经有几家开发蚊虫防治产品的公司在和他们洽谈专利的转让和合作事宜。

另外,赵志磊说,他的同事正在探索另一个思路:如果可以筛选出一个化合物,它能够特异性地抑制那两个被“人味”激活的脑区,那么这个化合物就可能被当作驱蚊剂来使用——它会干扰蚊子对人的嗅探。

冒险的选择

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后转向研究鹦鹉,赵志磊做了一个冒险的选择。

在此之前,赵志磊拥有一个“开挂”的人生:云南大理州的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学习生物工程专业北大毕业后,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研究蚊子;如今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神经生物学。

他有他的理由。赵志磊对记者说,和蚊子类似,鹦鹉也拥有一项神奇的能力:在野外它们可以快速地模仿周围同类的叫声,而被当作宠物饲养时会模仿人说话。

“它们有着非常有趣的社会性行为和认知能力,这种强大的学习模仿能力在自然界中很少见。”赵志磊说,学术界有一派观点认为,人类之所以在演化中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人也能快速地学习模仿。

因此他觉得,要研究学习模仿的大脑机理,“鹦鹉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型”。

赵志磊透露,他目前的研究关注大脑中的多巴胺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前路充满未知,甚至挑战很大,但赵志磊自称“内心比较坚定”。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自己兴趣很广,喜欢阅读科学史和人物传记。

“这些平时的积累在做选择时可能蛮有用。因为脑子里有学科发展的一个大概面貌,所以对于什么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带来什么样的突破,能够有自己的理解。”

他还把过往成绩归于自己的幸运。“我觉得应该是选择、努力再加上一些运气吧。从个人层面来说,我幸运地出生在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师长和朋友的提携与帮助。从大的方面来说,我非常幸运生活在一个崇尚科学、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675-4

《中国科学报》 (2022-06-30 第2版 人物 原标题为《舍身饲蚊六年只为弄清一个谜》)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研究发现消失的尼罗河支流 或助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 - 天天要闻

研究发现消失的尼罗河支流 或助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研究人员日前绘制出尼罗河一条现已干涸的支流地图,认为它可能帮助古埃及人建造了31座金字塔,包括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群。研究成果由最新一期英国《通讯-地球与环境》杂志刊载。 埃及金字塔最集中的地区是自吉萨市向南至利什特村之间的一片沙漠。那里距离尼罗河有数十公里远,但发现了港口遗迹。埃及学家...
2023年重庆长江干流监测到鱼类93种 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增加 - 天天要闻

2023年重庆长江干流监测到鱼类93种 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增加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5月21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举行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新闻发布会。2023年,重庆长江干流监测到鱼类93种,较禁捕前增加47种。长江鲟从禁捕前监测到的7尾增加到249尾,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增加,出现范围扩大。新闻发布会现场。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卫表示...
全球首台!我国量子测量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全球首台!我国量子测量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5月21日,全国首届量子精密测量赋能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合肥举办。会上,全球首台商用低温版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正式亮相。该显微镜由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仪量子”)自主研制,这标志着我国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取得重要突破。△低温版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图片来源:国仪量子国...
世界首次:科学家成功对 μ 子实行“冷却”加速,约达光速 4% - 天天要闻

世界首次:科学家成功对 μ 子实行“冷却”加速,约达光速 4%

IT之家 5 月 21 日消息,日本 J-PARC 研究中心、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联合发布公报,宣布完成了业内首次对 μ 子进行“冷却”和加速的操作,朝着实现世界首个 μ 子(渺子)加速器迈出了一大步。据介绍,研究团队在 J-PARC 中心使带一颗正电荷的正 μ 子减速到几乎停止(光速的 0.002%)的状态,并使正 μ 子的方向和速度...
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龙舟水”水情较往年略偏重 - 天天要闻

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龙舟水”水情较往年略偏重

5月20日迎来“小满”节气,民谚有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进入“小满”节气,雨水丰盈,江河的水逐渐增多。根据广州市水文气象数据统计,5月20日广州市降暴雨,其中白云、花都、增城等区降大暴雨,全市平均日雨量74.0毫米。豆大雨点落在地面,溅起水花。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受强降雨影响,5月20日全市江河水位...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鸟类图册》发布 - 天天要闻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鸟类图册》发布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陆文杰)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类群,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关键性指标。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常州鸟类生境状况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翱翔在青山绿水间,野外鸟类记录不断刷新,珍稀鸟类频频亮相。它们用翅膀为生态环境投票,实名认证了常州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丰硕成果。在5·22国际生物多样...
马斯克豪言:30年内火星城市崛起,人类新家园即将诞生! - 天天要闻

马斯克豪言:30年内火星城市崛起,人类新家园即将诞生!

埃隆·马斯克,这个科技界的狂人,他总是有着让人震惊的想法和计划。这不,他又在火星上动起了脑筋。他旗下的SpaceX公司,一直在研究怎么把人送上火星,还在想方设法要在那上面建个城市。图片来自网络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可是挺活跃的,他就在那儿说,未来30年,火星上肯定会有人类城市。
研究发现英国 AI 聊天机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绕过 - 天天要闻

研究发现英国 AI 聊天机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绕过

划重点:- ️  英国政府研究人员发现,防止 AI 聊天机器人发出非法、有毒或露骨回应的保护措施可以被简单的技术绕过。-   通过测试,研究人员发现五个系统 “极易受到攻击”,甚至在没有有针对性地绕过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也能产生有害回应。-   安全防护可以通过 “相当简单” 的攻击绕过,例如指示系统以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