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年龄最长的男性木村次郎右卫门享年116岁,他为何长寿?

2022年06月27日15:56:02 科学 1109

2013年木村次郎右卫门去世,享年116岁。据说他是史上有明确出生年月日和死亡年月日记录的男性中活得最长的。那么他长寿的秘诀在哪里? 非小说作家比尔·布莱森的著作《人体大全》介绍了最新研究发现的七个不为人知的有关寿命的杂学。

(1) 体内装有死亡倒计时的监测设备

1961年,宾夕法尼亚州南部费城威斯特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伦纳德·海弗里克,他发现了同领域几乎无人可以接受的事实真象。其所培养的干细胞,即实验室而非在人体培育的细胞只能分裂约50次,然后不明原因地失去生存能力。干细胞似乎被程序化为老化和死亡,这一现象被称为“海弗里克极限”。对生物学来说,这是一个重大里程碑;首次表明衰老是在细胞水平发生的过程中。

此外海弗里克还发现,所培养的干细胞可以冷冻并无限期储存。如果解冻,衰老将从中断的时间点恢复;显然细胞结构里有着类似于聚合器,记录着细胞被分裂的次数。细胞自身以某种特有的方式留存着记忆,对自身的死亡倒计时予以监测。因此种设想太过激进,以至于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被搞懵了。

染色体末端粒子(端粒)具有集积作用

海弗里克的发现随后被搁置了近十年时间。后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小组发现,每个染色体末端系列特殊化DNA,又称为端粒,充当着聚合器的作用。各类细胞每次分裂时端粒就会变短,直到达到所预定长度(因细胞类型而异),细胞就会死亡或变得惰性。通过这个发现,令“海弗里克极限”作为揭示衰老的秘密,突然变得真实可信并受到热烈的欢迎。如此以来只要能有效阻止端粒的缩短,细胞老化就有可能停止。于是全世界老年学者都开始不再淡定。

防止衰老的关键因素在其他地方

可悲的是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缩短端粒只是衰老过程中的极小部分罢了。超过60岁,死亡的风险每8年会翻一番。犹他大学遗传学家的研究表明,端粒的长度似乎只占其额外风险的4%。2017年老年学家朱迪思·坎皮奇在医学与健康新闻网站《Start》专栏发表观点指出 “如果衰老单单只是端粒的错,那么衰老问题早就解决了。”

据了解,除了端粒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与衰老有关。端粒还参与了除了衰老之外的其他诸多过程。端粒的化学作用被调节到一种叫做端粒酶的酶中,当细胞达到了预定的分裂次数,端粒酶就会终止细胞寿命。

然而对于癌细胞,端粒酶就不指示细胞停止分裂,令其可以无限分裂增殖。由此提出了通过靶向细胞中的端粒酶来对抗癌症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不仅为了防止衰老,端粒显然对治疗癌症也同样很重要。但遗憾的是,无论要搞清楚其中的哪种情况,都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2) 抗氧化的补充剂对抗衰老无效

虽然并不重要,但在衰老研究里常常被提及的两个词,就是“自由基”和“抗氧化剂”。 自由基是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所积累的老旧废物,是吸氧时所产生的副产品。正如某有毒物质研究学家的话,“衰老是呼吸的生化代价。”而抗氧化剂是中和自由基的分子,所以人们认为摄入大量的抗氧化补充剂可以对抗衰老;然而并没有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

1945年,加州化学研究专家德纳姆·赫尔曼从妻子订阅的《妇女家庭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衰老的文章后表示:“有关自由基和抗氧化剂作为人体衰老关键要素的相关理论研究,若不能有序展开,那么几乎大多数人就不会听说自由基或抗氧化剂。”赫尔曼的想法并不仅仅是直觉,在随后的研究也证明其是错误的。但这个提法似乎已根深蒂固无法抹去消失;导致现在仅抗氧化补充剂的销售额每年超过20亿美元。

2015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大卫·詹姆斯在《自然》杂志上说:“完全是荒谬万恶的商业炒作。氧化和衰老的概念之所以无法抹去,是因为它永远被想从中捞钱的人所追捧。《纽约时报》指出:“一些研究表明,抗氧化补充剂可能有害。” 2013年该领域顶级学术期刊《抗氧化剂和氧化还原信令》发表了这一则信息, “服用抗氧化补充剂不仅不会降低许多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发病率,甚至某种情况下,还会增加死亡的风险。”

美国补充剂问题

美国还有一个惊人的社会问题,即食品药物管理局很少去监管补充剂。美国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刊登的文章指出“只要不包含任何处方药,不会造成人员伤亡或严重伤害,补充剂制造商可以随心所欲地销售补充剂。商家对纯度和功效没有任何承诺保证,对剂量也没有固定指南,也没有关于服用产品时所产生的副作用方面的警告”。补充剂产品或许会有效,只是不需要去证明这一事实。"

可以说,德纳姆·赫尔曼与补充剂行业毫无关系,也不是抗氧化理论的代言人,但他一生都遵循健康疗法,即摄入大量维生素C和E抗氧化剂,吃大量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水果和蔬菜,而且没有造成任何伤害;赫尔曼活到98岁。

(3) 40岁以后到达脏器的血液量会继续减少

即便身体健康,也无人能摆脱衰老的命运。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会失去弹性,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够托得住;因此作为衰老的诅咒之一,人们无法将视线从厕所移开。此外,皮肤也会失去弹性,变得干燥和僵硬;血管也容易破裂和堵塞不通。免疫系统也不像以前那样及时捕捉入侵者;色素细胞数量大体会减少,剩余细胞偶尔增加会形成污渍和肝斑;虽说称为肝斑但与肝脏无关。与皮肤有直接联系的脂肪层也会变薄,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更容易变冷。

更严重的是,随着年龄增长,每次心跳所喷射出的血液量逐渐减少。即使没有得其他疾病,心脏最终也会衰竭,这是毫无疑问的。由于从心脏输送的血液量减少,体内脏器所接收的血液也会减少;40岁以后,到达肾脏的血液量平均每年减少1%。

4) 女性更年期与卵子关系的真实情况

当女性闭经后可以真正感受到衰老的过程。大多数动物失去生育能力不久就会死亡,但人类女性绝经后还有着约三分之一的生命。

人类是唯一经历闭经更年期的灵长类动物,这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十分罕见。墨尔本的弗洛里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研究所正在利用绵羊研究绝经。理由很简单,只有绵羊是与人类一样有闭经更年期的陆地动物。另外至少有两种鲸鱼也有同样的经历,只是至今未明白为什么这几种动物会有更年期。困扰更年期的是可能带来非常大的痛苦,约四分之三的女性闭经期间会感到潮热或不适(症状是由激素变化引起的,通常感觉突然胸部以上到顶部的潮热)。

更年期与雌激素下降有关,但目前尚无专项的检测。 罗斯·乔治在网络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当女性即将进入闭经更年期时(一般为更年期前兆阶段),最明显特征是月经变得不规则,而且经常感到“浑身不对劲”。

更年期和衰老本身一样,为什么会发生至今仍是一个谜。关于这有两种理论观点被提出,分别以“母亲说”和“祖母说”的漂亮名字而闻名。根据“母亲说”,女性上了年纪,原本就危险和困难的分娩会变得更严重。换句话说,更年期可能是一种保护策略;即可以专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不再因分娩而疲惫或分心,并在孩子最充实的年龄时完成育儿。 这自然就引发后者“祖母说”,即有理论认为,妇女中年绝经是为了帮助孩子抚养孩子。

至于说女性绝经是因为尽量储存卵子,这是编造的话。卵子是有的,虽然并不是很多,但足以可以受孕。换句话说,导致闭经更年期的过程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卵子的枯竭(尽管许多医生似乎都这么认为);只是无人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闭经。

(5) 活到110岁的概率是700万分之一

纽约阿尔贝托爱因斯坦医学院2016年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无论医疗技术如何进步,超过115岁的人都会更少。另一方面,华盛顿大学的生物老年学家马特·凯瓦林认为,现代年轻人通常会比现在寿命活得长50%。而加州山文大学SENS研究基金会的首席研究员奥布里·德格雷博士则认为,现在活着的人中有人甚至可以活到一千岁。 犹他大学的遗传学家理查德·科森(Richard Corson)则提出,至少从理论上讲寿命可以延长。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为止,大约每10,000人中只有一个人可以活到100岁;至于超过百岁的人,因为人数实在不多所以不很清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老年学研究小组正在对世界上所有超高龄名人——即那些刚过110岁生日的人——进行跟踪调查。

然而由于世界上大多数的记录草率,许多人出于各种原因认为他们比实际年龄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批准那些希望加入这个顶级会员俱乐部的人时,往往持谨慎态度。目前大约70名有确凿证据的超高龄老人已被记录在案,但这个数字可能只是整个世界实际人数的一半。

我们每个人过自己110岁生日的几率大约是700万分之一。女性会有明显优势,比男性几率高出10倍。有趣的是自古以来女人就比男人活得长,男人在分娩时不会死,这有点奇怪;此外在历史大部分时间里,男性在护理病人时接触感染的机会也很少。然而在历史任何时代,在任何被调查的社会里,女性平均寿命都比男人长几年。 而且即使现在接受几乎相同的医疗护理,情况也仍然没有改变。

117岁,每天吃两支烟,每周吃一公斤巧克力

被称为现代最长寿的人是来自法国阿尔勒的珍妮-路易丝·卡尔曼(雅娜·卡尔芒),她于1997年去世,享年122岁零164天。她不是第一个达到122岁的人,之前还有116岁、117岁、118岁、119岁、120岁和121岁的人。卡尔曼一生过着悠闲的生活。父亲是一位富有的造船工程师,她的丈夫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她从来没有工作过,比丈夫多活了半个多世纪,比她唯一的女儿多活了63年。卡尔曼一生都抽烟,直到117岁才戒烟;每天仍会抽两支,每周吃一公斤巧克力,临终前还能活动,身体健康。自从上了年纪后,她经常会微笑着吹嘘,“我从来没有皱纹,除了椅子上现出的一根以外。”

卡尔曼曾因一笔交易中错误的判断而成为受益人,这很有趣。1965年当经济困难时,卡尔曼向一位律师承诺,如果他每月支付2500法郎,自己死后就会把公寓交给他。当时卡尔曼已经90岁了,所以对律师来说这是一笔相当不错的交易。然而,在签订合同30年后,律师在卡尔曼之前去世,最终他未得到公寓却持续向卡尔曼支付了超过90万法郎(约合184,000美元)。

(6)80岁以后,基因是关键

世界有明确生死年月日记录的最老老人,日本的木村次郎右卫门于2013年去世,享年116岁零54天。 木村作为邮局职员过着平静的生活,在京都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度过了很长的隐居生活。

过着健康的生活,数百万日本人都是如此;可木村为什么比其他人都活得久呢?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家庭基因似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丹尼尔·利伯曼告诉我们,80岁后需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再之后则完全与基因有关。根据纽约市立大学名誉教授伯纳德·斯塔尔的说法,“确保长寿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父母。在撰写本文时,世界上有明确记录的寿命达115岁的老人,有3名(两名日本人和一名意大利人);3名114岁的人(两名法国人和一名日本人)。

(7) 独自生活会缩短寿命

从各种尺度来看,有些人的寿命会比预估的要长。根据乔·马切特的著作《疾病由气而来的科学》,哥斯达黎加人只拥有大约五分之一的美国个人财产,尽管他们的医疗保健水平不高,但长寿。此外,尼科亚半岛是哥斯达黎加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尽管肥胖和高血压的比例相当高,但他们的寿命最长。此外,他们的端粒比其他人要长, 一种说法认为,亲密的社会纽带和家庭关系令他们受惠。

世界上年龄最长的男性木村次郎右卫门享年116岁,他为何长寿? - 天天要闻


有趣的是,如果寡居或者每周见孩子的次数连一次也达不到,那么长期端粒的好处就会消失。 惊人的事实是,建立一段充满爱的良好关系可以改变物理DNA。相反,根据2010年美国研究,无法建立这种关系,无论原因如何,其死亡风险都会增加一倍。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我国又发现一新物种,仅25只!而且它们竟然是盲的 - 天天要闻

我国又发现一新物种,仅25只!而且它们竟然是盲的

科研人员在长江上游乌江流域一溶洞地下河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一鱼类新物种,并以其发现地将其命名为“贵阳金线鲃(bā)”。这一新发现5月1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这是科研工作者拍摄的“贵阳金线鲃”。(周佳俊 摄)新物种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生物多样性监测所工程师周佳...
真空镀膜的原理揭秘:技术基础、工艺流程与行业应用 - 天天要闻

真空镀膜的原理揭秘:技术基础、工艺流程与行业应用

真空镀膜的定义和重要性真空镀膜是一种在低压环境下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材料沉积到基底表面形成薄膜的工艺。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实现高纯度、高精度的薄膜沉积,使其具有特定的光学、电学、机械等性能。因此,真空镀膜在现代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分析:揭示其进化和潜力 - 天天要闻

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分析:揭示其进化和潜力

禽流感病毒(AI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对全球家禽产业和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分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探讨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特征、进化途径以及其对未来的潜在影响。一、禽流感病毒概述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科普时报》版:全息技术:超越现实感的三维成像 - 天天要闻

《科普时报》版:全息技术:超越现实感的三维成像

当下,全息技术在医学影像学、工程设计以及娱乐领域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但要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仍需克服一些挑战。例如,高成本是制约全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进一步降低设备价格以及制作成本。
山东发布《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 天天要闻

山东发布《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5月16日,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山东省济宁微山县微山湖举办。活动现场发布了《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是我国近原生态大河河口,保存了完整的陆、海、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拥有中国乃至世界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黄河流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
NVIDIA Omniverse:引领 AI 和元宇宙的未来 - 天天要闻

NVIDIA Omniverse:引领 AI 和元宇宙的未来

导读:不久前的 CadenceLIVE Silicon Valley 2024 大会上,黄仁勋曾公开表示,AI 将为数据中心、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带来革命性颠覆。人型机器人降至1万至2万美元将是未来必定的趋势,因为全球科技企业都在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包括 NVIDIA 也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我们需要一个模拟引擎,以数字的方式为机器...
“燃烧之路”展探索人类连通技术与精神的可能性 - 天天要闻

“燃烧之路”展探索人类连通技术与精神的可能性

展览“燃烧之路”正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展出。“燃烧之路”是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第三届获奖策展小组甘莹莹和周一辰的展览项目,将展至6月16日。 策展人甘莹莹和周一辰在展览“燃....
面对海量数据 上海天文学家通过人工智能“挖”到重要发现 - 天天要闻

面对海量数据 上海天文学家通过人工智能“挖”到重要发现

图说:研究过程艺术示意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面对海量的天文数据,人工智能成为天文学家的得力帮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带领的国际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在国际斯隆数字巡天项目第三期释放的类星体光谱数据中,“挖”到重要发现。葛健介绍,宇宙冷气体和尘埃中的“中性碳吸收体”,是研究星系...
杭州上空掉落陨石?多位网友拍到!最新回应 - 天天要闻

杭州上空掉落陨石?多位网友拍到!最新回应

5月16日傍晚,记者接到网友报料说,6点55分左右,杭州上空好像掉了一个陨石。几乎同一时间,微博上也有网友发出了类似的内容。究竟是不是陨石?还是火流星?它又去了哪里?记者联系上了杭州市天文学会讲师牟新翔,他表示,经过杭州市天文学会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颗火流星。 从大家的交流中,牟新翔得到了以下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