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2021年07月15日21:32:23 科学 1844

文丨熊宝包

图丨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展到今天,人类在科学的技能树上点出了很多科技,比如宇宙探索。人类造的飞行器,已经飞出太阳系;而美国和中国的火星车,早已传回很多火星的资料。

要知道,火星距离地球最近也有5500万公里,最远则超过4亿公里,平均距离2.2亿公里。跨越亿万公里把探测器降落在火星表面,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高难度的事情人类都能实现,却做不到预测地震。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人类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不能预测地震?

预测地震,即便以今天人类发达的科技水平来说,依然是一件可望而不及的事情。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做到预估某地发生地震的概率、地震的强度以及损失等等;但如果预测地震到来的具体时间,人类束手无策。

因为想要预测地震,我们面临的困难有很多。地震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期间还有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因素影响,想要准预测地震发生的位置以及时间,基本不可能。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人类无法准确预测地震

而抛开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人类无法预测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看不见

事实上,人类对很多事情的预测都建立在看得见的基础上。比如天气预报,卫星拍到云团在移动,然后提前预测它的行径路线,进而做到预报某个地区的天气

再把视野拉得广阔一点,人类预测彗星、小行星会不会撞上地球,也是通过各种太空观测仪器,提前看见“天外之物”的到来并对其轨道进行预测。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地球内部结构

而地震源于地球内部的岩浆运动以及地壳板块碰撞或者断裂,想要预测地震,就要看见地底深处的岩浆、板块以及地壳的运动轨迹。但人类目前为止最深的钻井也只有10公里左右,而地球半径足足有6371公里!

总而言之,由于无法直接观察震源区和地壳结构,人类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地震波影响范围

汶川发生4.8级地震,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北京时间7月14日23时36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4.8级地震,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随后有新闻报道称,汶川发生地震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很多住在成都的居民,都提前收到了中国地震预警网发来的预警消息。

既然地震无法预测,为什么成都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呢?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成都居民收到的地震预警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就是地震时产生的波动,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三种: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又称P波)就是从地底深处纵向到达地面的振动,它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5.5~7千米每秒,速度虽然快但破坏性很小。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上下振动,对地面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而横波(又称S波)可以简单理解为横着传播的振动,传播速度3.2~4.0千米每秒,它能使地面前后、左右晃动,破坏性很强;面波就是纵波和横波在地表相遇产生的混合波,是地震中建筑倒塌的主要原因。

地震发生的时候,来自震源、震中的地震波就像海浪推进一样,向四周扩散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此次地震的震中距离成都市约76公里,地震波需要十几秒才能抵达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成都市人们收到的预警消息是在地震后发出来的。据了解,汶川4.8级地震发生后5秒,中国地震预测网就将消息发出去,所以人们才能提前收到预警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地震波传播模式

拓展阅读:中国曾正确预测地震

1975年2月4日北京时间19点36分,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这是辽东半岛中南部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但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却很少。

因为在地震发生前,中国科学家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准确预测并及时发布预报,大大降低了受灾严重程度;海城地震总计伤亡18308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0.22%。在7.3级的大地震的威力下,这个伤亡人数已经很少很少了。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而且,海城大地震一般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政府组织大规模撤离,大幅度降低伤亡和损失的成功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正确预测地震而不是准确预测而且还是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下,结合前震、地震断裂带等因素做出的一个大概预测。当时中国科学家预测到该地区会发生地震,但不知道地震到来的具体时间和位置。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写在最后

能够预测地震,不知道是多少科学家的梦想。遗憾的是,人类目前为止还做不到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我们相信未来某一天,在科学家的努力下,预测地震的技术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人类就可以像预报天气一样准确地预测地震。

——END——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 天天要闻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6月30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推动行业进入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时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张免受科学检验的必定属于伪科学。文章直指,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测量问题中,声称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就无法准确测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免受检验策略”,试图让自己的主张免受科学检验和公共监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天天要闻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型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肝糖输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鉴定与糖代谢稳态调节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团队、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围绕AI时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认为脑机接口将引领医疗新变革,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展将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郑海荣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通过意...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 天天要闻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 天天要闻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职引未来】 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这些地方就业,青年学子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新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年学子收获的不仅是...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 天天要闻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我叫于野,今年24岁,陕西宝鸡人。 父母望子成龙,希望我考上大学,可我却贪玩无心读书,16岁就下工地干起了塔吊司机,如今已是一个8年塔吊经验的老司机了。 开塔吊被称为高危中的高危....
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理想充电桩突破15000根 - 天天要闻

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理想充电桩突破15000根

【太平洋汽车 行业频道】近日,理想汽车宣布,截止至2025年6月30日,理想超充桩数量突破15000根,且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在此前,李想本人也曾发社交媒体表示,之所以近两年加速建设充电站,主要是先为理想的纯电用户们持续打造没有里程焦虑的用车环境。未来,理想还将持续在高速和城市中建设更多更好的理想超充站。 值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