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起雾?外科医生:“第二双眼”一定要视野清晰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在手术中是否碰到过类似的情况,打好穿刺口,镜头刚刚进入腹腔,10分钟之后镜头就起雾了,不得已把镜头拿出来,在热水浸泡或者碘伏擦拭之后,镜头进入了腹腔,过了5分钟他又再次起雾……

由于做微创手术,内窥镜就如医生的第二只眼,如果镜头起雾,外科医生往往要暂停手术,将镜头进行除雾处理,再继续进行手术操作,可以说镜头的起雾会耽误外科医生的手术进度,也会影响到医生的视野,手术效果也会打折扣。

如何解决这一临床操作难题?近日,记者从第88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获悉,医学用光上已经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赛镜TS88 4K除雾内窥镜系统可针对性地解决内窥镜起雾的问题。

内窥镜带灯光和镜头,让医生看清体内组织

内窥镜是什么仪器?据记者了解,内窥镜是一种光学医疗设备,可以通过自然孔口(口腔、阴道等)或通过小切口插入体腔,以观察内部器官或组织。在内窥镜末端装有一个或多个摄像头和光源,可将高分辨率图像传输到监视器上,外科医生一边看着屏幕,一边进行手术治疗。例如,借助内窥镜可以观察盆腔内的肿瘤,据此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根据镜体是否能够弯曲,将内窥镜分为软性内窥镜和硬管内窥镜两大类。可以说,内窥镜是非血管介入手术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

据了解,内窥镜在临床治疗中主要用于腹腔、泌尿、肠胃、关节、耳鼻喉、妇科等领域,其中医用内窥镜在腹腔领域应用最多。

镜头起雾,干扰医生手术操作

清晰的手术视野是腹腔镜手术安全的关键,因此腔镜镜头的防雾处理至关重要。在进行腔镜手术时,一般至少有两名医生进行,一位称之为扶镜手,就是把内窥镜放在手术范围内,给手术医生提供清晰的视野;另一位就是主刀医生,在内窥镜的指引下,进行手术操作。

我们知道,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会起雾;同样的道理,体腔内的温度比室温高,内脏器官中肝脏温度最高,约38℃。所以内窥镜进入人体内部,就容易在腔镜镜头凝聚形成一层水雾,从而影响术野呈现在显示器上的清晰度,影响手术操作。

多年来,临床采用传统镜头预热方法进行防雾处理,比如消毒保温杯装热水浸泡镜头,水温保持在60 ℃-70℃,第一次浸泡镜头时间要稍长,约 1 分钟,好让镜头充分预热,高于腹腔内温度。此后,每次镜头模糊后浸泡时间仅需几秒即可。此法过程较为繁琐。或者碘伏纱布擦拭,后者往往成本较低,视野易发黄。

无论怎么处理都会影响到手术操作和进程。曾经有专家吐槽,两个小时的手术,约有40分钟在处理镜头起雾的问题。

一键除雾,科技进步解决临床问题

对于中国医生和患者在临床实践中需求,医疗企业积极响应医生对产品设计的建议,从而及时改进、开发更适合本土的产品。

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高性能医疗器械部分也重点强调支持发展高清电子内窥镜、共聚焦内窥镜、超声内窥镜等内窥镜相关产品,推动国产高端内窥镜医疗器械领域的快速发展。

在第88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多款具有除雾功能的内窥镜一经推出,便获得临床医生的关注,比如史赛克推出本土化解决方案赛镜TS88 4K除雾内窥镜系统,其全球首创的一键光学除雾技术还能快速便捷地实现内窥镜除雾,使手术视野始终保持纯净,帮助医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近年来,内窥镜技术不断进步,比如4K超高清荧光内窥镜摄像系统,不但可以做到真实地还原白光手术视野,而且荧光系统还具备自由调色的功能,能为多科室的手术场景提供最合适的荧光导航体验。

实际上,荧光内窥镜、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等,我国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三年间,国产医用内窥镜在全国三级医疗机构的销售总金额与占比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并且平均年增长率高于全国的销售额增长率,高达65%。不难看出,在国内分级诊疗、鼓励国产化等政策下,国产化品牌以更高的性价比在基层医疗市场落地,惠及更多中国医生和患者。

文、图 | 记者 张华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沫依

校对 | 彭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