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下面这段话,如果你正好可以对上号,那一定要仔细阅读后面的科普;但如果你没有对上号,身边却有小伙伴能够对上,请务必将这篇科普分享给ta...
有一个“梦魇”,随时随地可能上演,而且难以逃过,那就是——内急!比一般内急更糟糕的是——突然想大便!很多人不敢出远门,或者只去一些大型商超,原因只有一个——随时随地找到卫生间!
很多小伙伴在遇到“大便问题”时,会感到难以启齿,从而闭口不谈,但实际上,大便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关于“大便的学问”,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出现腹泻要当心!
想想我们在腹泻时狂奔到厕所时的感受,就可以理解那些因为怕找不到厕所而不敢出门的人了。之所以会有人说一有大便就憋不住,是因为他们一旦出现便意,往往都是腹泻!然而,腹泻是一种典型的不健康的表现,不可轻视。
腹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往往与人体内慢性病关系不大。
大多为食物中毒、不洁饮食、肠道感染、滥用药物等所致。通常在进食后 24 小时内发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十次以上,大多为糊状或水样便。
慢性腹泻起病慢,病程长,往往与人体内慢性疾病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为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大多为稀便。慢性腹泻可能由慢性感染、吸收不良、肿瘤等引起。
注意,腹泻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无论是急性腹泻还是慢性腹泻,都需要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同时,还需要遵医嘱,纠正腹泻所致的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日常需改善不良饮食和作息习惯。
每天大便几次才正常?
粪便含有食物残渣、大量细菌、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等,是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的最终产物。正常人的排便会经历便意和排便 2 个过程,当大便进入直肠,使直肠内壁受到压力刺激后将信号传送至大脑皮层,从而产生便意。正常情况下,排出的大便应是呈黄褐色圆柱形的软便。
正常情况下,人排大便的频率为每周 3 次至每日 3 次,粪便量大约 100-200 g/日,含水量 60%-85%。
为何大便"憋不得"?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紧急事宜与便意相撞,比如手头还有紧急的工作没有处理完,考试时不允许上厕所或厕所人太多,排不上号等情况,此时不得不憋住大便,憋一会可能会暂时将大便“憋回去”。然而,被“憋回去”的大便,都去了哪里呢?
被“憋回去”的大便会存在肠道里,被肠道再次吸收,当中含有的水分会减少,从而导致大便体积变小,便意也就会随之减弱或暂时消失,久而久之很多人会习惯这种“延迟排便”的模式,殊不知,憋大便对人体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
1.便秘
被憋回去的粪便中的水分会被吸收地更加彻底,导致粪便变得干硬,加上在肠内停留过久,从而引发便秘。
2.心源性昏厥
正常人在便秘时,都会大力排便,此时可能出现憋气情况,如果心血管病患者因憋大便引发便秘排便困难,憋气可能引发呼吸困难,脑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心源性昏厥。
3.致癌
除了会重新吸收大便中的水分,其中的有害物质也会被肠道再次吸收,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机体内有害物质过多,出现头晕、乏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可增加肠道恶性病变的风险,引发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