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1名就读幼儿中血铅异常233人,部分幼儿血铅含量远超安全标准……7月8日上午,甘肃省天水市幼儿血铅异常事件的调查结果公布:涉事幼儿园园长、法定代表人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
至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已十分明晰。然而,当群众一直叩问的真相就这么残酷地摆在眼前时,还是令人难以接受。“铅发糕”事件,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向社会最敏感的神经:都2025年了,为何大众还要为校园食品安全操心?

要知道,铅中毒不同于一般食物中毒,它的恶果如影随形,能不可逆地损害幼童神经发育,损伤造血系统。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早已划下红线:食品中铅含量不得超过0.5毫克/千克,而涉事幼儿园留样的“三色红枣发糕”和“玉米卷肠包”铅含量竟分别高达1052毫克/千克和1340毫克/千克,超标2000多倍。这哪里还是食品?
令人发指之处在于,涉事幼儿园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长期、有预谋地顶风作案。园长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等人选择性“眼盲”,明知颜料包装上标注“不可食用”,仍指使后厨人员将其稀释后加入食品中。这种明知故犯、草菅人命的行为,已不仅仅是“失职”,而是涉嫌刑事犯罪。
经营者利欲熏心,本该守护舌尖安全的监管哨声却迟迟未能响起。含铅颜料为何能畅通无阻地进入幼儿园厨房?食品留样制度为何沦为一纸空文?在幼儿出现健康问题后,园方为何还能隐瞒真相?从日常监管的漏洞,到事件初期的迟缓应对,再到检测结果的巨大差异,都指向监管的严重失职,更暴露出日常巡查制度的形同虚设。

幼儿园餐食图片 图据澎湃新闻

当食品安全沦为儿戏,必须用最严厉的惩处捍卫社会底线。
依法问责,以案示警。面对如此恶劣的事件,必须一查到底,顶格追究,严格倒查,一个也不能漏网。此案也绝不能止于个案处理,而应成为食品安全和教育监管领域的警示案例,让犯罪者付出沉重代价。
监管从严,制度补漏。虽然这只是一起极端个案,但针对公共食品安全监督方面存在的短板和漏洞,有关部门必须深刻汲取教训,建立更严格的食品采购、加工、留样制度,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严格落实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健全完善各项措施,压紧压实监督管理责任,以刮骨疗毒的决心重构食品安全防线。
准入从严,动态清淤。设立独立的、更严格的“儿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铅等重金属及各类添加剂的使用限制在远低于成人标准的水平,不妨在儿童食品中全面禁止某些合成色素;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唯利是图、漠视儿童健康的机构,坚决“一票否决”,不让资本的贪婪侵蚀教育的净土。
幼儿园餐食图片 图据澎湃新闻

本该传道授业的教育者,怎能成为唯利是图的施害者?此次事件,践踏的是“幼有所育”的社会承诺,失守的是本应坚不可摧的食品安全防线,碾碎的是千万家庭最朴素的信任。
更应该关注的是,除了涉事幼儿园,还有没有其他校园的后厨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还有没有监管记录停留在纸面、巡查走成过场?
孩子的健康,是全社会最不可触碰的“逆鳞”。铅毒入骨易,除铅疗愈难。当下首要任务是倾尽全力,集中最优医疗资源,争分夺秒救治233个幼小的生命,最大限度减轻铅负荷对孩子们发育的戕害,抚平家庭创伤。
国家对食品安全不可谓不重视。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旨在发挥食品从业人员监督作用,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防范风险隐患。
相信此案能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监管,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本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