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2025年05月18日20:12:08 健康 1803

编者按

日前,全国多地新冠阳性率明显上升,南方省份尤为显著。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已连续三周成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住院病例比例也有所增加。这一波小高峰的再现,让许多人思考:在经历了大规模感染和疫苗接种后,为何疫情仍会反复?群体免疫是否真的能终结新冠流行?


一、新冠感染率回升:疫情小高峰再现


近期,“新冠感染又抬头”的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据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4月全国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南方省份阳性率高于北方,15岁及以上人群感染率居首。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连续三周位居呼吸道病毒首位(16.2%),住院病例的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


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同样连续多周居首。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4月,第18周)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这一波疫情的反弹,与气候换季、假期人口流动频繁、人群免疫力自然衰减等因素密切相关。病毒学专家指出,此次高峰并非新疫情暴发,而是常规流行节奏中的波动,预计6月中下旬将逐渐回落,不会对高考等重要社会活动造成显著影响。


二、群体免疫:概念与实现路径


此次新冠流行与人群免疫力自然衰减密切相关,自上一波疫情后,抗体保护已大幅减弱。这一现象引起我们对“群体免疫”的思考:为何在经历多轮感染与疫苗接种后,病毒仍能突破免疫屏障?群体免疫是否真的能终结疫情?


1、什么是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指当足够多的人对某种传染病产生免疫力后,病毒难以在人群中持续传播,从而间接保护未免疫的个体。其核心在于“免疫屏障”——当免疫人口比例达到临界值(群体免疫阈值),疫情传播链将被有效阻断。


群体免疫阈值计算公式:


阈值 = 1 −(1/R₀)


(R₀为病毒基本再生数,新冠R₀约为1.9-6.5,对应阈值为47%-85%)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当足够比例的人口对感染免疫时,就会实现群体免疫。当人群中没有免疫力(A)时,一个传染性个体(红色)可以轻易地将其疾病传播给其接触者(粗线),这些接触者是易感的(绿色)。这些人反过来又可以将其传播给他们的易感接触者(细线)。当一些个体具有免疫力(蓝色)但人口低于群体免疫阈值(B)时,仍然可能发生大规模爆发。当人口超过阈值(C)时,可以防止大规模流行病,但在易感个体的聚集中仍可能发生小规模爆发。


2、如何实现群体免疫?


自然感染:通过大规模感染获得抗体,但需付出高昂的健康代价(如巴西马瑙斯市案例)。


疫苗接种:主动构建免疫屏障,安全可控,是国际公认的主流策略。


历史经验:天花通过全球疫苗接种实现根除,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疾病也依赖疫苗维持低流行水平。


三、群体免疫的挑战:变异毒株与免疫逃逸


2020年,巴西马瑙斯市因76%居民感染新冠,一度被视为“群体免疫样本”。然而,2021年初疫情再度暴发,住院人数激增6倍。研究揭示,病毒变异(如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抗体自然衰减、初始感染率估算偏差等因素,均可导致免疫屏障失效。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2020-2021年巴西马瑙斯的COVID-19住院病例、超额死亡和Rt值


此外,免疫背景也可塑造和影响病毒的进化方向。2024年,中国科学家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研究,揭示人群免疫压力对新冠病毒进化的影响:在低免疫压力环境(如中国2023年初)下,病毒进化更倾向于增强与ACE2受体的结合力,免疫逃逸能力较低;而在高免疫压力环境(如多轮感染国家),病毒快速进化出强免疫逃逸突变(如XBB变异株)。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病毒进化方向与人群免疫背景密切相关,全球毒株流动可能引发新感染高峰。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国内外新冠病毒BA.5子分支进化偏好差异


四、群体免疫减弱,重点人群如何防护?


当前,新冠自然感染抗体随时间衰减,疫苗保护效力下降,加之病毒持续变异,群体免疫屏障面临挑战。以下三类人群需格外警惕:


1、60岁以上老年人

此类人群存在免疫力下降,重症率、死亡率较高的风险。

防护建议

1及时接种加强针疫苗(如针对XBB的更新版疫苗)。

2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

3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尽早进行抗原检测并就医。


2、慢性基础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

此类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易加重原有疾病,引发并发症。

防护建议

1严格管理基础病,保持用药规律。

2家庭备有血氧仪,监测感染后血氧饱和度(若<95%需紧急就医)。


3、免疫力低下人群(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等)

此类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抗肿瘤治疗的受损,抗病毒能力弱。

防护建议

1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

2家庭成员接种疫苗,降低家庭内传播风险。


此外,公众的常态化防护不可松懈,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以及必要的健康监测,如出现症状及时检测,避免带病上班上学。此外,需关注疫苗更新动态,高风险人群定期补种加强针。


总之,群体免疫是应对传染病的重要策略,但其效果受病毒变异、免疫衰减等多重因素制约。面对新冠的持续波动,科学防护、精准施策仍是关键。普通人无需过度恐慌,但需为脆弱群体筑牢防线——这不仅是对个体健康的负责,更是对社会免疫屏障的维护。


▌参考资料: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第18周第855期中国流感监测周报.https://www.chinacdc.cn/jksj/jksj04_14249/202505/t20250508_306622.html

[2]Ashby B, Best A. Herd immunity. Curr Biol. 2021;31(4):R174-R177. doi:10.1016/j.cub.2021.01.006

[3]Sabino EC, Buss LF, Carvalho MPS, Prete CA, Jr., Crispim MAE, Fraiji NA, Pereira RHM, Parag KV, da Silva Peixoto P, Kraemer MUG et al: Resurgence of COVID-19 in Manaus, Brazil, despite high seroprevalence. Lancet 2021, 397(10273):452-455.

[4]Ma W, Fu H, Jian F, Cao Y, Li M. Distinct SARS-CoV-2 populational immune backgrounds tolerate divergent RBD evolutionary preferences. Natl Sci Rev. 2024;11(7):nwae196. Published 2024 Jun 5. doi:10.1093/nsr/nwae196

[5]多地新冠阳性率明显上升!记得戴口罩!专家:普通人无需过度担忧,但这三类人要注意.https://mp.weixin.qq.com/s/fY0VNI6vSXotAjgDzIWWDg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它是中医界的阿斯匹林,每天吃一点,血管通畅,血液不堵 - 天天要闻

它是中医界的阿斯匹林,每天吃一点,血管通畅,血液不堵

它是中医界的阿斯匹林,每天吃一点,血管通畅,血液不堵现代人很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心脑血管问题,像心脑血管狭窄、冠心病等等,中医擅长调理这个病,为什么这么说,心脑血管疾病其实是一类病,简单来讲,就是血管堵了,就像一条河里有很多泥沙沉积。
一个月接诊患者20余例!高温来临,这种凶险急症的高发期还没过 - 天天要闻

一个月接诊患者20余例!高温来临,这种凶险急症的高发期还没过

随着梅雨季落幕,高温随之而来,接下来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最高气温可达40℃。身材高大健硕的老王是浙江一名跑步爱好者,平日里一直坚持锻炼,身体素质向来不错。这天傍晚,雨后天晴,老王像往常一样开启了长跑。然而,就在距家还有1公里时,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脚步也不由自主地放慢了。但老王并未多想,咬着牙坚持跑到...
药食同源|高血脂的“克星”!煮饭、熬粥时放一把好处多多 - 天天要闻

药食同源|高血脂的“克星”!煮饭、熬粥时放一把好处多多

【来源:湖北药监】红曲是由红曲霉发酵粳米等谷物制成的传统食品,即常见的红曲米。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调节血脂、抗炎抑菌、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好处。↓↓红曲作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可以用来酿酒、制作红腐乳,还可以作为天然色素、调味剂和肉类保
内镜下开“隧道” 精准摘除消化道肿瘤 - 天天要闻

内镜下开“隧道” 精准摘除消化道肿瘤

【来源:红网】为患者实施手术。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鄢婷 肖会玲 娄底报道近日,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成功运用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TD)为一名乙状结肠早癌患者实施微创治疗。此项技术的开展,填补了娄底市该领域的空白,为提升内镜微
血常规上的“箭头”代表什么?这4个指标很关键→ - 天天要闻

血常规上的“箭头”代表什么?这4个指标很关键→

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许多人不知道该看哪个指标看到箭头多先别慌抓住这几个关键指标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就能快速抓住重点↓↓↓血常规优先关注这4个核心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科学与健康丨第一时间掌握!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来了 - 天天要闻

科学与健康丨第一时间掌握!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来了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题:第一时间掌握!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来了新华社记者顾天成7月2日,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为何发布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如何分级?与普通天气预报有哪些不同?怎样筑牢高温下的“健康防线”?——预警分5个等级,按照与高温相关疾病风险分...
一动就出汗的人,是身体虚?可能得排查一下这4种病! - 天天要闻

一动就出汗的人,是身体虚?可能得排查一下这4种病!

闷热的天气出汗多,这不难理解。但同样的环境下,有人轻汗微微,有人则汗流浃背,甚至吃个饭,稍微走一走,整个后背都湿了……爱出汗的人,是身体虚吗?需要警惕哪些疾病风险?01比别人出汗多,或是天生的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