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对即将发生的正性或负性事件产生心理期待。
当感知到即将发生的事件会造成心理上或生理上的威胁时,就会引发个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自我肯定是反思一个人所重视的价值观和行为的过程,它的主要作用是恢复或加强自我作为一种“适应社会且道德高尚的”的行为,抵御即将到来的威胁。
或者修复已经发生的威胁对个体所造成的伤害,从而重建自我完整性,减少因威胁领域产生的防御而对真实情况的错误认知和判断决策。
有助于恢复并加强个体应对威胁刺激的能力,以更开放的、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威胁事物本身。
在人与人日常社交过程中,人们多以面孔表情来传达信息,比如开心的表情,可能传达了喜悦,兴奋,满意等安全的信息。
而惊恐的表情,可能传达了害怕,厌恶,疼痛等难以面对的威胁信息,进而对个体的自我完整性造成了威胁,引发了个体的防御机制。
因此,研究将从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心理预期入手,以自我肯定操纵作为干预手段,探究自我肯定对威胁性刺激信息心理预期及知觉加工的影响。
自我肯定对威胁刺激心理期待的影响
先前的研究将心理准备阶段线索的CNV视为运动反应准备的一个指标,主要与预期、注意、动机和运动准备有关。
最广泛的研究预期事件相关的电位,反映自我肯定的个体持续的关注即将到来的情绪刺激和目标导向运动做准备的神经活动。
关于CNV成分研究有以下结果:在线索出现后的600-1000ms中,观察到明显的CNV负成分,威胁条件负性情绪线索比其他条件诱发出更为负向的CNV成分。
有效的反映了受试者对威胁信息出现的期待程度,当自我肯定组被试观看威胁目标图片时,威胁条件下诱发的CNV波幅显著大于无威胁条件。
控制组被试在观看恐惧面孔图片时,威胁条件与无威胁条件下诱发的CNV波幅没有显著的差异,证实了个体在心理准备阶段产生了对威胁性刺激的持续关注和心理期待。
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威胁刺激的心理期待投入了较大的注意资源分配并表现出持续增强的认知加工。
目前的研究确定线索阶段的CNV是反映目标维持的ERP成分。
Brown等人在1989年的研究表明,CNV可以调节压力和焦虑,CNV的升高与较高的压力和觉醒水平有关。
与控制组被试相比,此阶段自我肯定组被试的压力和觉醒水平升高,对即将到来的威胁刺激会持续且过多投入注意资源,说明自我肯定可以增强受威胁之前的自我意识。
处于威胁或压力下的个体对即将到来的情绪事件会产生更大的预期关注,这一阶段经过自我肯定个体对威胁性刺激投入的预期和注意增加。
与处于相对正常压力水平的控制组个体相比,经历较高压力的自我肯定组个体会消耗更多的神经资源。
在实验中表现在自我肯定组被试,在恐惧面孔诱发的威胁条件下表现出较大的CNV振幅,但控制组在威胁条件和无威胁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
SPN成分被认为是一种在相关刺激之前的非运动预期波,在此期间需要非运动反应。
更准确地说,SPN作为一种缓慢的皮层电位,在对相关事件的预期中变为负电位,与动机密切相关并反映预期注意和奖赏预期的神经表征。
关于SPN成分研究有以下结果:在目标刺激出现前的-200-0ms中,观察到明显的SPN负成分。
进一步分析可观察到,威胁条件负性情绪线索比其他条件诱发出更小的SPN成分。
表明受试者对威胁信息出现的期待程度降低,不再过度期待威胁信息的来临,与CNV阶段相反。
在威胁条件下,被试经过自我肯定操纵所诱发的SPN波幅显著小于控制组诱发的波幅。而控制组被试在观看恐惧面孔图片时,威胁条件下诱发的SPN波幅显著大于无威胁条件。
再次证实了个体在心理准备阶段产生了对威胁性刺激的关注和心理预期产生了变化,经过自我肯定的操纵后,实验组对威胁信息的预期降低。
而控制组对威胁信息的预期注意维持增强的状态,对威胁刺激的心理期待投入了较大的注意资源分配并表现出持续增强的认知加工状态。
同时也说明目标威胁刺激出现前自我肯定操纵有效的降低了被试对威胁性刺激的预期期待,使得威胁性刺激所造成的防御反应减少。
自我肯定对威胁刺激知觉加工的影响
N170成分被认为是反映面部结构加工过程的指标,可以清楚地区分面孔与非面孔视觉刺激,关于N170成分研究有以下结果:
在目标刺激出现后的160-180ms中,观察到明显的N170负成分,当呈现恐惧面孔目标图片时,非自我肯定组在威胁条件下的N170振幅显著大于无威胁条件下。
再次证明了没有经过自我肯定的被试在威胁条件下会比没有威胁条件诱发出更大的N170波幅。
而自我肯定组被试在观看恐惧面孔图片时,威胁条件与无威胁条件下诱发的N170波幅没有显著的差异。
而当被试在观看高兴面孔情绪图片时,威胁条件和无威胁条件没有显著差异。
经分析发现,N170波幅的脑区分布中发现右侧半脑电极点的波幅显著大于左侧,支持了N170成分的右半脑偏侧优势。
结果表明,在对威胁刺激知觉加工过程中收到自我肯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威胁条件下恐惧面孔情绪目标图片的N170波幅减小。
从而降低威胁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减少防御反应,使机体免受损失,减轻心理冲突,更好适应环境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
在对N170成分的大量分析中发现,负性威胁性情绪面孔诱发的N170振幅显著大于正性无威胁性面孔表情所诱发的振幅。
他们认为N170成分不仅反映了面孔情绪信息,还反映了社会性信息解释。
在研究中,控制组在威胁条件下恐惧面孔情绪目标图片诱发的N170振幅显著大于无威胁条件下,表明威胁信息需要更多地注意资源来对面孔表情图片进行分析。
而自我肯定会降低个体在遇到威胁信息时的防御反应,使恐惧面孔和威胁信息的威胁性减小。
这一阶段投入的认知资源也相应减小,从而通过在自我肯定操纵后威胁条件下与无威胁条件下观看恐惧面孔图片的N170波幅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来。
LPP成分被认为反映了情感加工后期的资源分配和精化加工。
例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焦虑患者对负性图片的LPP反应增强。同样,与中性事件相比,恐慌症状患者的LPP反应降低。
对负面事件的回避可能会干扰对这些事件的评估和习惯化,从而维持负面情绪体验。
关于LPP成分研究有以下结果:在目标刺激出现后观察到明显的LPP成分。
控制组内,威胁条件下恐惧面孔情绪目标图片诱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无威胁条件下,再次证明了没有经过自我肯定的被试在威胁条件下会比没有威胁条件诱发出更大的LPP波幅。
而自我肯定组内恐惧面孔图片诱发的LPP波幅在威胁条件和无威胁条件下无差异。
结果表明,自我肯定影响了对情绪面孔表情加工的后期资源分配及高级知觉精细化加工过程,通过减小威胁条件下恐惧面孔图片诱发的LPP波幅。
减少个体在威胁的情况下对负性刺激投入过多的认知资源以及对威胁信息的进一步的阐述降低威胁信息对个体的影响。
减少负性情绪体验及消极性防卫,合理调节心理压力,以更宽阔的视角去合理应对威胁以及缓解威胁刺激产生的影响。
个体在面对威胁信息如挫折或面临焦虑时,运用已学到的比较成熟的肯定个人核心价值观的适应技巧或方式。
避免对负性事件进行进一步的知觉精细化加工,从而保护机体从危险中解脱出来。
换句话说,我们认为经过自我肯定的个体更倾向于处理威胁信息,而不是防御、否认或以其他方式淡化它们的动机意义。
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表明自我肯定在威胁情境中具有保护作用,初步表明,自我肯定可以缓冲威胁信息对心理期待负性情绪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肯定减少了防御性否认或脱离,从而增加了对威胁的处理。
然而,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研究的被试观看的威胁刺激图片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几乎没有威胁,自我肯定增强了对这些威胁图片的神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