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焦虑?马上行动

2022年11月02日02:03:26 心理 1240

如何破解焦虑?马上行动 - 天天要闻

你是否有过以下这些经历——

每天都做各种反思和总结,但是进步缓慢;

每天都立各种flag,但是却总是完不成;

无法专注聚焦一件事,刚做了10分钟就开始走神;

看了很多书,掌握了很多方法,但是却越来越焦虑;

想让自己变好,看着一堆方法,却不知道从何开始;

……

因为改变太少,你开始变得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写作,写了很久,但是却没有明显改善和提高;

等等。

这些问题和情形,几乎困扰着每一个希望改变自己的人,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开始让自己改变,总之你已经在尝试。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还得从大脑的构造原理和存在的问题说起。

首先,人的大脑是一个很容易自我欺骗的矛盾综合体。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看到过一篇很好的文章,刚看了一个开头,觉得不错,顺手一个保存,然后关掉,想着后面有时间再继续看。

殊不知,当你关掉的那一刻开始,这篇文章可能就永远藏在了你的收藏夹中,你也再为打开过。

我们的大脑分不清哪个是实际实现的,哪个是想象中出现的。

你看了这篇文章,保存了,你的大脑就会自动认为自己掌握了,就开始开启自我奖励机制,这时候不管是走神,还是闲聊,还是做其他的内容,总之都是为了让你大脑开始接受一种不费力的奖励。

你的大脑欺骗了你。

其次,大脑对于很多信息的记忆量是有限的。

认知心理学家和科学家曾经做过研究,人的记忆组块是7,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次的记忆量只能是七个。

比如,你只能一次性快速记住七组关键词,手机号码的前7位数是你经常记住的等等。

所以,过量的信息对于大脑负载来说,是致命的。

人的大脑生来喜欢简单简介,过于臃肿复杂的信息,过于庞杂繁多的内容,很容易让记忆过载,让精力过载,进而影响到一个人的专注力。

第三,你的精力没有经过锻炼。

认知心理学家曾经把精力管理分为了四个层面:体能、情绪、专注力、目标感。

这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一个塔式结构,称为精力管理金字塔模型。体能位于最底层,是精力管理的基础,往上是情绪,是精力管理的触发器,专注力是精力管理的利器,目标感是精力管理的操作系统。

四个方面环环相扣,一个人想要完整完善改变自己的精力,务必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

知道了大脑的这三个习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有针对性的设计措施,以便可以更好改变自己的行为呢?

概括起来,就两个字:行动。

具体如何做?

第一,想到马上行动。

当你有了一个很好的点子、想法时,马上进行记录,避免流失。这里推荐一个小工具flomo笔记,是一个轻便型碎片化信息记录器,可以跟微信进行绑定,没有任何输出压力,就跟微信发信息一样简单,同时配合#来打标签,可以快速整理自己的思维和内容。

第二,看到马上行动。

看到一个好的文章、书籍、新闻片段等等,任何一个让你有所触动的内容,一定是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这时候要充分抓住自己的思维嗨点,尽可能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怎么做?

针对一篇好的文章或者书籍,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篇文章或者这本书在讲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和方法?这些方法和观点我应该怎么去用?我怎么能对别人讲清楚这些观点和方法?等等。

通过这种自问自答式方法,可以快速抓住内容本质,同时让自己的专注力进行聚焦,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所改变。

第三,学到方法马上使用三次。

我想到一个曾经看过的例子,一本书上介绍过一个人是一个领域的大咖,学任何东西都很快,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33原则。

即学到任何一个观点或者方法,马上强迫自己在三个不同场合使用三次。通过这种使用,可以让自己对方法进行深入体验,唯有这种深入体验,才能让方法和知识进行初步内化。

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而仅仅保存在你的收藏夹中的内容,那仅仅是讯息,对你来说毫无用处。

最后总结,每个人都希望改变自己,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总之能有改变的认知和意识就是好的,但是不能总是局限于知道这个层面。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道很重要的鸿沟,只你有跨过去,才会有质的变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行动,永远都是化解焦虑,化解内心彷徨最重要的行为。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