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网追捧的“松弛感”,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2022年11月01日13:00:59 心理 1344

说起对一个人最高级的称赞,“松弛感”可能是其中之一。


这个词来自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一个场景:一位女士带全家人出门旅游,遇到孩子证件过期、行李需重新托运等突发状况。围观者猜测他们一定会暴躁,但没想到一家人没有发生冲突、争吵,而是从容地重新安排,轻松平常地解决了一件外人看起来很麻烦的事情。


帖子发出后引发讨论,网友纷纷感慨:“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


被全网追捧的“松弛感”,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 天天要闻

被全网追捧的“松弛感”,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 天天要闻

被全网追捧的“松弛感”,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 天天要闻

被全网追捧的“松弛感”,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 天天要闻


“松弛感”是如何养成的?《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心理专家解读,教你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受访专家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 汤永隆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杨雪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 郭润峰


松弛感为什么会被追捧?


所谓的“松弛感”,并不是心大、懒惰,更多的是指在繁琐、忙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秩序。


“很多人已经丢失这种状态很久了。”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表示,松弛感和社会上充斥的焦躁、不安、紧张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那种放松自如、安静平和的状态,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


被全网追捧的“松弛感”,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 天天要闻


从神经理论来看,“松弛感”是一种腹侧迷走神经活跃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感到安全并与他人产生联结感,体验到希望、灵活等积极感受。


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成年人每天忙碌不已。繁忙的加班、琐碎的生活,让人难以松弛,每天神经紧绷,甚至一触即“跳”。


3步让自己“松弛”下来


不少人认为,松弛感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状态,有钱、有闲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其实,“松弛”更多是一种内在品质。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可能是松弛感的必备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类人有很高的涵容力,即使外界没有按照预期发展,也能从容应对。


这些品质和能力并不完全来自物质自信,大多数人可以试着成为这样的人。



提醒自己慢下来

面对外界的语言攻击、突发事件、不符合预期的结果时,不要着急反应甚至反抗,时刻提醒自己慢下来,尤其不要冲动行事。



积极看待挑战

“处变不惊”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处理困难的次数多了,多从积极的角度总结经验,以后应对起来就游刃有余。



合理规划生活

漠不关心、无上进心不是真正的“从容”。提前做准备、做规划,有人生掌控感的人,更容易松弛下来。


尽量不要被生活工作追着走,减少一些“不得不”,多一些“有备无患”。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不生气、紧张…...真正的情绪管理不是随意发泄,也不是一忍再忍,而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口。


被全网追捧的“松弛感”,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 天天要闻


焦虑

让自己更有掌控感



焦虑源于对“控制感”的丧失,如果生活总是无序,情绪就容易反反复复。


有焦虑倾向的人要养成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习惯,有效管理时间,让自己更加井井有条、从容不迫。


悲伤

及时哭出来



感到悲伤痛苦时,不要憋在心底,要哭出来。


大哭一场有助释放悲伤情绪,泪水会带走体内的压力激素,降低与压力相关的神经递质,也是心理健康的良药。


愤怒

学会巧妙表达



一旦感觉到自己的愤怒在冒头,最好借机离开一下,让自己先放松冷静下来。生气后要向对方明确表达内心想法和需求,尽量避免用批评和指责的语气。


有些愤怒是难以当场表达和发泄的,平时积累的怒气和压力,要定时去清空。


孤独

主动走出封闭



对害怕和别人打交道的人来说,关键在于勇敢地走出封闭状态。


多与亲友通电话或见面,交流生活或情绪;积极参加行业交流或做公益活动,也能增强社交,获得充实感。


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才是真正的“松弛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愿每个人都能心灵自由,活得松弛。▲




来源:生命时报

被全网追捧的“松弛感”,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 天天要闻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