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书笔记(二)神经症的自负

2022年10月04日08:08:13 心理 1265

尽管神经症患者付出艰辛的努力追求完美,尽管他追求完美的信念实现了,但他并没有得到他最为迫切的需要:自信和自我尊重。他缺乏朴实的自信和内在的安全感。他的骨子里仍然感到不被需要,感到容易受伤,并且需要持续不断地确认他的价值。

要发展自信心,孩子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发展出“基本的信心”,它同时包括对他人和对自己的信心。

在内在的压力下,一个人可能会疏离真实的自我。然后,会将大部分的能量转移到塑造自己的任务上,通过一个严格的内在指令系统,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绝对完美的人,以满足他的理想化自我的形象,满足他(自己认为的)已经拥有、能够拥有或应该拥有的尊贵品质所带给他的自负。他得到的并非是自信,而是神经症的自负。

神经症的自负依赖于个体在他的想象力中妄称自己有的那些特性,依赖于所有属于特定理想化形象的特性。神经症患者不因为实际的自己而感到骄傲。通常他甚至不为自己现有的优点感到骄傲。

神经症患者归结他自身的无限力量终究都是心智力量。理想化的形象是他想象力的产物。一个人越疏离他的自我,他的思想就越会变成至高无上的现实。

由于履行了内在指令而获得的神经症自负,事实上是不稳固的,因为它要和伪装交织在一起。神经症患者的极高标准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骄傲的道德奇迹,不论他实际上是怎样和实际上做了什么。

一旦我们追求荣誉,我们就不再关心自我的真实性了。各种形式的神经症自负,都是虚假的自负。

在主观经验方面,神经症的自负使人容易受伤害,其程度完全与个体被自负所困扰的程度一致。神经症的自负很容易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伤害。自负受到伤害的两种典型的反应是感到羞愧和羞辱。如果我们所做、所思或者所感违背了我们的自负,我们会感到羞愧。如果其他人做出伤害我们自负的事,或者未能做到我们的自负要求他们做的事,我们会感到羞辱。

通常,同一件事情可能引发羞愧或者羞辱这两种反应之一,也就是说,是羞愧或者羞辱占据上风。我们的反应并不仅仅取决于发生的状况,而更多是来自我们自身的神经症需要。

由于他人而感到羞辱,由于自己被伤害的事实而感到羞愧。这种人几乎永远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他脆弱到荒谬的程度,但是他的自负又不允许他有丝毫的脆弱。这种内心状态极大地导致了弥漫性的易怒情绪。

我们的自负所受到的任何伤害都可能激发报复性的敌意。这种敌意从不喜欢到憎恨,从易怒到愤怒到暴怒。

如果我们冒犯了自己的自负,相同的敌意、憎恨或者蔑视可能会指向自己。

恐惧、焦虑、恐慌既可能是预测中被羞辱的反应,又或者是羞辱已经发生了的反应。预测的恐惧可能关于考试、公开表演、社交聚会,或者约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被描述为“怯场”。遭受这种恐惧的人常常把它们看作是对失败、丢脸和被嘲笑的恐惧。

构成某个人失败的因素是主观的。它可能包含了所有未能达到荣誉和完美的地方,并且对这种可能性的预测恰好是轻度怯场的本质。一个人害怕没有像他严格的“应该”要求他表现得那么出色,所以害怕他的自负会被伤害。有一种更为有害的怯场形式,在这种情况中,潜意识的力量会作用在其身上,阻碍他才能的施展。于是,怯场是一种恐惧:通过个体的自我毁灭倾向,他将处于可笑的尴尬之中、忘记台词、说不出话,从而没有获得荣誉和胜利,进而感到丢脸。

报复性可能是一种自我辩护的手段。它涉及一个信念,就是通过报复冒犯者,他们自己的自负会得到修复。神经症的报复行为其目的不是“扯平”,而是通过更重地反击而获得胜利。只有胜利可以修复自负所赋予他幻想中的伟大。正是这种修复自负的才能,使神经症的报复性变得难以置信的顽固,这也解释了它的强迫性特征。

因为报复的能力对于自负的复原是极其有价值的,这种能力本身就承载着自负。对于某些神经症类型,在患者的头脑中这种能力等同于力量,而且常常是他们知道的唯一力量。当这种人感到被羞辱,不管是环境还是他自身的因素未能允许他采取报复,他会遭受双重的伤害:原本的“侮辱”和未实现报复性胜利的“失败”。

在修复自负的方法中,其次重要的是对于以某种方式伤害到自负的所有情形或人丧失兴趣。

所有这些退缩都会带来极大的能量浪费,而且常常导致大量的痛苦。但是它们最具毁灭性的方面是我们失去对真实自我的兴趣,因为我们并不为它感到骄傲。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书笔记(二)神经症的自负 - 天天要闻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