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海教育:孩子的“精神内耗”需要被看见

2022年09月28日06:21:23 心理 1532

近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了《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有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虽有一半的抑郁症学生患者会通过朋友倾诉、父母沟通或其他渠道进行求助,但仍有46%的学生没有寻求任何帮助,而近30%的学生从未想过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未成年人的“精神内耗”亟待被看见。


什么是“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是什么?简单来说,就像是开车双脚同时踩着刹车和油门,在不断拉扯中持续耗能,车仍停滞不前,无法到达追寻的终点。当内耗长期存在时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比如部分孩子在课堂上面临老师的提问时,心里会经历巨大的拉扯,一个内在声音说要举手回答问题;另一个内在声音却因为害怕答错,拒绝回答问题。


或者有的孩子在准备做一件事之前,虽然已经准备的比较充分,但依然会因这件事未知的困难,而感到痛苦、焦虑、害怕、烦躁、压力,在这些情绪压力下,纠结于是否真的要做这件事,踌躇不前,不断犹豫。


还有的孩子只要遇到点事,大脑里的两个小人就开始打架,开始内耗。别人用100%的专注力做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就低了很多,长此以往内耗还会引起焦虑、精神疲惫。


鱼和海教育:孩子的“精神内耗”需要被看见 - 天天要闻



孩子为什么会有“精神内耗”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竞争”下成年人压力倍速增长,未成年人同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学业“内卷”、父母厚望、同伴攀比、信息侵扰、社交抑制……在他们的世界里,压力并不一定亚于成年人。无法融入集体、被“小圈子”排挤、校园欺凌、失恋……这些人际关系上的无所适从,让未成年人深陷于自我怀疑的低安全感、低认同感的“内耗”中无法自拔。


现代家庭中,大部分父母格外重视未成年人的教养,对他们的成长指标、学业发展拥有着更高的期待。很多父母焦虑之下的“恨铁不成钢”,过度苛责、过度干涉和控制欲望、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及缺乏关爱等,这些都可能让未成年人无法感受到来自家人的认同和关注,他们常常被“无用感”所包围和困扰。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海量信息涌入,一些不良讯息、低俗文化、错误理念如杂草一般生长在未成年人周围,心智不成熟的他们无法明辨分析。“虚拟世界”的网络游戏、“低级快乐”的短视频、“丧文化”文学、“饭圈”文化……也让未成年人无法厘清虚拟与现实。未成年人的周遭世界已大不相同,这些社会文化因素也在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幸福感。


重重压力下,一些孩子提及上学就表示身体不舒服,浑身疼;与家人朋友疏离,拒绝坦率地沟通;过分焦虑或担忧;常感慨活着没什么意义,学习做事都没有动力,总说自己很累……很多人会认为他们这样的行为是“躺平”“叛逆”“娇气”,实际上,这些其实都是未成年人发出的“求救信号”,他们渴望“被看见”,亟须疏导和帮助。


鱼和海教育:孩子的“精神内耗”需要被看见 - 天天要闻



孩子的“精神内耗”需要被看见


电视剧《天才基本法》中张新成扮演的数学天才裴之,能够在两个平行世界之间穿梭。两个世界的他,明明是同样的性格、同样的天赋、同样热爱数学,从小到大的机遇也差不多,但是草莓世界的裴之患了精神疾病,放弃了学习数学,当了一个三流拳击手,与伤痛为伴;而芝士世界的裴之,一直深入研究数学,在二十几岁就跟师父一起完成了足以改变全球发展的数学难题,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数学家之一。这是因为裴之在芝士世界治愈了自己的精神内耗。


孩子的“精神内耗”需要被看见,家长应给予及时有效的解决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向上成长。


可能有的父母会问,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减少精神内耗呢?答案很简单,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客体”。


所谓“好的客体”,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恒常地爱孩子、看见孩子、支持孩子、共情孩子。


而孩子在我们的行为和反馈中,感受到自己足够好,所有的一切都是被接纳的,他们才不会在心里排斥自己,跟自我、跟外界较劲。然后,他们会用自己的爱,回馈给我们这个“好的客体”。


支撑孩子减少内耗的,从来不是来自父母的冷言冷语冷待,而是记忆中那些温暖、欢乐、有爱的时刻。正是因为心中满是爱和暖,才不怕苦和难。而这样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孩子。

如果你对亲子关系和原生家庭有困扰、有烦恼,那么欢迎你来鱼和海教育咨询:400-1185-985。

我们致力于帮助家长们改善亲子关系和提升提升自我成长,方案基于大量的临床咨询和个案访谈,从中提炼出共性问题,并在具体场景中寻求有效解决方案。

鱼和海教育,是一家专注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机构。7年来,先后为35000多个家庭提供高品质服务。独家研发的“同心圆·家庭教育生态系统”,目前已经升级至第六代;基于“同心圆”的“581双系统动态调节法”,得到大量家长的高度好评。

鱼和海教育的前身是成立于2015年的“鱼和海心理交流小组”,八位联合发起人分别为教育界领导、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医院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业内专家。后成立工作室,并于2019年公司化运营,研究中心位于北京,运营中心设立在郑州。

鱼和海教育一直特别重视产品研发。旗下的【鱼和海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定期召开产品研讨会,目前研讨会已达百期。同时,中心与高等院校合作,邀请多位高校心理学教授、心理学博士担任研究员。

鱼和海教育较早探索“线下+线上”的指导模式,并于2020年3月成为青少年心理领域“全流程线上咨询”的先行者。因为突发疫情而开启的线上指导服务,由于私密性、便捷性、高效性而大受欢迎,具有独特优势,取得了明显超过线下的指导效果。

◎坚持精细化服务。2020年,鱼和海启动“2020-2025精细化工程”,提出在2025年之前,“每年只服务3000个家庭”。

◎坚持有温度的行动。2016年,“鱼和海公益”成立。6年来,“鱼和海公益”影响超过1000个家庭 累计触及10000+孩子。

◎持续输出原创内容。截至目前,鱼和海教育旗下各媒体平台已累计发表原创青少年心理科普文章200+篇、知乎回答90+篇、科普视频30+个,总阅读量已过百万。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