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壁纸号
“我们能够持续感到心满意足,即便今生始终伤痕累累。”言尽于此,而意无穷。近来也增加了几个小可爱的关注,感谢各位!
莎士比亚说,“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
很多时候,总有那么一两个瞬间脑袋放空、不知道自己是在发呆还是想什么,或是睡前的胡思乱想,一旦自己想改变什么?头脑就会说,“你不行的。”“这太辛苦了”“还是放弃吧!”
这两天,师傅做菜越来越敷衍了,因为他是股东的亲戚,也不受店长管。昨天做了一盆青瓜腐竹酸菜鱼,我看了一眼一点食欲都没有。然后看到平潭岛店的伙食,听说那边缺一个管家,我的头脑立马活跃了起来“去吧去吧”,我没有立即询问管家需要什么条件,我开始整理我的年末计划,2022年的最后两个月主要以学习备考为主,虽然这个伙食确实很诱人,但是和我的短期规划并不符合!另外,民宿管家需要招待客人,耐心和服务缺一不可,我个人性格偏向于不跟人沟通专心研究这样,最终,我没再理脑海中喋喋不休的“去吧去吧”各种诱惑,我把这种想法命名为“短暂思考”,然后根据规划完成每日学习。
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会陷在“心理迷雾”中。比如上课的时候看着一个方向然后脑子里好像什么也没思考,或者不知道在想什么?就这样一节课沉浸在我们思维中,错失此刻的现实生活。
当然,偶尔的思维放空也不一定是坏事。我们也会在某时被自身想法所吸引,它们似乎对生活很有帮助:午睡中做个春秋大梦、梦与现实缝隙里看到已经逝去的人等。但是我们需要平衡这个尺度,如果不做出行为上的改变,会整日游离在乌云密布的“心理迷雾”中。
而且,如果长时间沉浸在“心理迷雾”中,回到现实的时候会察觉这种差距,理想和现实还是存在幻想的,差距感越大,头脑中的无益想法越多。“这不可能”“这不应该”“我应付不来”“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可能会幻想出来更糟糕的情景。这种想法很正常,只是对实际没有什么作用罢了。
我们的想法本身并不是问题,想法不会制造心理迷雾,是我们对想法的反应方式制造了心理迷雾。
我们的想法只不过是会形成脑海中的文字或画面。现在,闭上眼睛,留意头脑中的想法。假如在开始头脑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一个空旷空间,再想一会可能就会很多画面,比如“待会吃什么?”“美团优选菜到了可以改善伙食”“小酥肉~嘶溜!”
如果我们只是短暂思考,它们就不会制造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紧抓不放,这时它就会化身迷雾,缠住我的腰,引诱你沉沦,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废掉了。
面对生活中狗皮膏药似的“心理迷雾”我们可以做什么呢?“解离”是指我们和想法分离,看穿它们的本质:不多不少,只是一些词语和画面。
想法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无论是不是真的,再多的沉浸对现实毫无作用。我们无须关注,解离要紧。在解离状态下,我们允许想法存在,但不会完全遵从,也会允许它们停留或者离开。
同时,如果是对我们有帮助的想法,我们也可以制定计划,采取有效行动,把想法变成实践。
我们可能陷入担忧,愤恨的情绪,或是花好几个小时思考自己面临的难题。(每次这样我都感觉再浪费时间,想那么多什么事都没做,学习进度毫无变化)或者,你在读某本书的某一页,读到最后却完全不记得读了些什么?
解离第一步,留意我们迷失在想法中或者是完全被想法吸引或占据。回到当下,不再恍惚。当你走出来的时候请留意你身在何方,正在做什么?你刚刚思想放空错过了什么。意识到自己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心理迷雾”时,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吃惊。
解离第二步,为头脑活动命名。例如,“思考”,也就是将这个过程命名为“思考”,这样会帮助我们和头脑中的迷雾拉开距离。
解离第三步,我称为“削弱”,大体上就是针对想法做些工作,“削弱”它们的影响力。
我们都有足够机会学习、成长和觉醒,并对生活心生感恩。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当然要从中学习成长。
生命本身蕴含的荣幸是:我们确实有机会学习和成长,只要我们想,随时随地都能充分利用这种良机,直至生命终点的最后一口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