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最大的学问,就是人的学问。没有我们作为观察的人,外界也就失去可以谈论的意义。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个纲领。我们可以从这三纲来看待人道,也就可以从这三纲开始来将心学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
因为心学是需要自身实际修为的,那么它应用在心理学中,工作首先是从咨询师开始,然后是建立咨访关系,最后如果能启发来访者也对心学有所领悟更好。
那这里就先来讲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内容。这三纲可以对于咨询师本人,对于咨访关系,以及对于来访者本人,都有着指导意义。
明明德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心物场的概念,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相应的心物场,我们的内心对于物质有着影响作用,我们会相互影响。这种心物场,就像是在描述“德”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心物场,区别是影响力大小的不同。随着德越厚重,这样的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越深刻,影响力也越大,德也表现为明的状态。明明德,是彰显自己的美德,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对于咨询师而言,是要能够有美好的品德,要能够为来访者的福祉考虑,要能够提出方案来帮助来访者。对来访者而言,咨询师也是要帮助来访者去了解自己的心物场,通过咨询帮助来访者有和谐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亲民
亲民,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咨询师本人的生活,是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咨询师的工作,更是需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咨询,也是要让来访者有能力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人相处,普适的做法是用关心、尊重、理解、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这样的态度是每个人都喜欢的,是可以帮助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亲民所隐含的前提,是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为自己的人生而负责。我们可以相互亲近,但不去破坏彼此的独立自主性。在咨询中,咨询师要为结束咨询而准备,即帮助来访者有能力去良好地独自生活。
我们的人性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我们与人相处,那个限度在哪里呢?《大学》中说,我们可以达到至善的程度,至善是完美的。
在人本心理学中,马斯洛有写一本《人性能达到的境界》。古人也有在追求人性的提升,最高的程度就是圣人。成为圣人的方法就在经典之中,如阳明先生教我们是去私欲存天理。随着我们内心越加清净,心念、言行也就越符合于天理。
从心学来看待,我们可以觉察,咨询师自己有无私欲妄想?咨询师对待来访者有无私欲妄想?来访者自己有无私欲妄想?假如我们能减少这些私欲妄想,我们也会趋向于至善的境界。
从这三个纲领来指导,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可以去完善自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美好的生活状态。
文章为个人关于心学和心理学的笔记,喜欢欢迎持续关注。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