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一词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热搜已经达到近3亿阅读,数万人参与讨论。
起因是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选课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把同性恋认定为性爱方面的一种紊乱或性爱对象的倒错。简单说就是 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后来,有公益人士(暨南大二女生)认为这是对同性恋者的侮辱,就将出版社给告了。2月24日,法院判决:暨南大学教材中关于“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的表述,是学术观点、认识性分歧,不属于图书编校范围中的知识性差错。
那么,同性恋到底是不是心理障碍,或者说,心理疾病?
其实,早在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分类中就已经将“同性恋”从编号为《ICD-10》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彻底移除,并且指出性倾向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
2001年,我国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颁布。也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去除。
柴静曾说:“爱情应当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我很认同这句话,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异性恋,千百年来继承的文化也多是如此,但不符合多数人的认知,它就是不对的吗?
在发现黑天鹅之前,人们一度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某一天,人们发现了黑天鹅~
人们认知里,天鹅是白色的,那这只黑天鹅是不是天鹅呢?从生物学角度,除了羽毛颜色不同,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固有的知识&认知,很多时候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出我们认知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但也不一定都是错的。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同样,对于“同性恋者”,无论男同还是女同,你我可以不成为她(他)们,但我们也没必要,更没权利去干涉、阻止、非议他(她)们。
你是同性恋,那你是就好了;我不是,那我也照旧过我的小日子就OK,彼此开心就好。
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人对同性恋抱有不同看法,谁对谁错,或许大家心中都各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