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于传统的化石燃料动力,新型的发动机拥有哪些优势?将来要搭载在哪些船只上呢?
16000标箱大船的“心脏”
航空母舰够大吧,但是在大型集装箱船面前,航母就像一个小弟,而大型集装箱船所用的发动机在人类面前就像是一栋楼房。

建造这栋“楼房”的是中船集团,发动机下一步将进入应用阶段,主要搭载在大型集装箱船上,规模有多大呢?是16000标箱的那种船。
实际上,相关类型的发动机之前已经成功应用在散货轮以及集装箱船上了,也就是说围绕该发动机的多种型号未来会更多的得到应用。

这是我国中船集团完全自主研制生产的发动机,经过测试,所有指标都表现优异,在国际上目前已经得到了挪威、美国、英国等主要国家的主流船级社联合认证。
也就是说,不管是发动机的使用效率还是排放标准以及其他关键指标上,在行业内都达到了领先水平。
尤为重要的是,相比于传统的化石燃料发动机,新的发动机采用的是双燃料模式,在技术层面未来将会有强烈的带动和主导作用。
对中船集团来说,这台发动机仅仅是一个起点,后续在造船市场上的需求量相当大。中船集团在发布产品的时候也表示,未来两到三年内还会推出不同的甲醇发动机。

国外的同行恐怕要坐不住了,这意味着我国的该型号发动机接下来不但能够批量生产,在技术上也能实现快速的迭代与更新,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类型的船舶使用。
按照中船集团的规划,随着新型号产品的推出,未来其他运输化学品的船舶以及更多的特种船舶类型,都能使用到这种新型的船用发动机。

这符合未来造船领域的发展方向,因为使用双燃料或者是使用更加环保的燃料,对于节能减排来说意义重大。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5%
这台新型的发动机,它的最大功率达到了64500kW,总重量达到了1953吨,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巨无霸。

想象一下,如果这台发动机还是传统的化石燃料发动机,这么大的马力每小时消耗的柴油量可谓惊人。
但是技术上采用了双燃料模式,也就意味着柴油的消耗量会大幅降低,进而也就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根据中船集团的介绍,这台发动机在燃料使用上,甲醇替代柴油,动力率超过了95%,也就是说,发动机在启动使用后,主要的动力来源是由甲醇提供的。
这样一来,相比过去的驱动模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7.5%,这是什么概念?假设一台发动机一年时间内运行300天,累积起来的碳排放量相当于72000台家用燃油车一年的排放量。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大型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确实很高,而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于节能减排确实能做到立竿见影。
尤其是在排放标准这件事上,未来我们的技术做了主导,则能有效推动整个行业碳排放量的降低。

毕竟过去多年的时间,围绕造船,尤其是船舶发动机的制造,相关的行业标准都是欧美国家在制定,因为这些国家比我们国家先拥有了技术。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不是说西方的技术不过关,而是说欧美国家相关的标准并不可靠,至少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可靠了。

过去我们在技术上迷恋甚至迷信西方,认为他们的技术比我们更高,所以在相关标准上可能会更加的严苛,尤其是在节能减排这件事上。
可现实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美国政府现在带头退出了《巴黎协定》,欧盟方面也在酝酿,试图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重新拥抱传统的燃油车。

也就是说,在节能减排这件事上,欧美国家正表现出走回头路的强烈负面特征。这样一来,类似于大型船用发动机的制造,如果欧美国家在未来的制造中不按照新的节能标准去设计,那么之前制定的一系列减排目标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有人觉得,在节能减排这件事上,我国被欧美国家忽悠了,但抛开技术,从标准上来看,制定严苛的标准,并且在制造的时候严格执行,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

未来,如果欧美国家带头食言,他们并不会取得什么优势,反倒会在船舶制造等领域被中国彻底取而代之。
因为节能减排在全世界已是大势所趋,欧美国家想要走回头路已经不可能。而且在他们反复横跳的过程中,我国不但拥有了技术,还能在相关行业标准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可能有人想不通,为什么要抛弃原来成熟的技术,非要去研制新的技术标准呢?既然欧美国家可以无下限的不遵循规则,我们何必严苛对待自己呢?
这是因为,现在的趋势,已经逼迫的世界各国不得不转变思路和观念了。

船用发动机领域是高碳排放大户
现在碳排放量最大的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马路上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实际上全世界碳排放大户是船舶,尤其是大型运输船舶。
目前全球的贸易绝大多数靠的是大型船舶运输。数据显示,全世界8成以上的贸易都是靠大型船舶来完成的。

多年以来,像集装箱这样的大型船舶使用的都是柴油以及及航运重油,这导致的问题就是温室气体排放量越来越高。
202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4年,全球航运业的碳排放量至少增加了20%。

尤其是2023年,单单船运一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就已经接近了全球总排放量的3%。按照这样的排放速度,如果在技术上不进行改变和限制,最终把人类“闷死”在地球上的不是汽车,而是集装箱船。
国际海事组织早已发出过警告,未来15~20年的时间,如果人类不采取有效措施,全世界的船舶碳排放量将会从2020年的3%猛增到18%。

正是在这种大的趋势下,围绕船用发动机底层技术开始改进,最关键的是相关排放标准越来越严苛。
为此,还在2023年的时候,在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框架之内,提出了两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5年之后,也就是2030年,国际航运年排放量要在2008年的基础上减少20%~30%。第二个目标是到2040年,要在2008年的基础上减少70%~80%。
这个目标其实定的很高,就现在的国际局势来看,别说第二个更长远的目标,就是第一个5年之后的目标能不能够完成也还是未知数。

不愿意掏钱,不在标准上跟进
简单来说,船用发动机领域要想减少碳排放量,就是要革新技术,同时使用更新型的环保型燃料。
但是围绕整个船舶行业,包括发动机的制造在内,假设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整个产业链势必都要跟着更新换代,这背后涉及到的都是真金白银。

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到2050年,为了保证全球船舶行业的转型,每年至少要投入80亿到28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要建设100%的碳中性燃料基础设施,每年投入的资金就高达280亿到900亿美元。

在船舶制造领域,西方国家的技术发展相对较早,但是他们的产业链都是按照传统的标准来制定的,现在要转型升级,正所谓船大难掉头,他们需要投入的资金乃至变迁规模就很大。
从客观上来看,越是此前拥有成熟造船技术的国家,在技术更新这件事上就越没有动力,因为他们的投入更多。

对比之下,我们进行技术升级的难度不大,而且从下一个阶段的船舶制造行业发展来看,我们更愿意走在行业的前头。
毕竟掌握了技术标准,也就掌握了整个行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脉络。相关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两家企业平分137亿元大订单
去年,我国最大的集装箱运输公司长荣海运,计划打造11艘最新的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这些新的订单,一度引来了国内外6家造船厂的争抢。
除了国内的造船厂,韩国的三大造船企业以及日本的一家造船厂都开始了竞标。根据去年的介绍,每艘新船的造价超过2.5亿美元,11 艘船舶的总造价在27.5亿美元左右。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在船用发动机领域,我国进行技术上的革新以及标准上的重新制定,这绝对是利好的一面。
除了上述的船舶制造业务外,去年国内的两家造船厂还平分了12艘价值137亿元的造船大单,这12艘船也是全新的甲醇双燃料船。

订购船舶的是日本海洋网联船务,拿下订单的是我国的江南造船厂和扬子江船业,按照预定的规划,12艘船要在2027年完成交付。
所以文章开头,中船集团表示,接下来的新型发动机会更多的应用到船舶上,并不是空穴来风。

结语
新的技术会催生新的标准,只要这两项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的船舶制造以及船用发动机领域,我国的企业都将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尤其是下一个阶段,全球的船运巨头都将淘汰传统的船舶,采用更新后的标准。这样一来,未来20年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造船业将迎来源源不断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