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发布了一份图表,从多个维度对比了中美两国的军事实力。
这份图表直观地展现了两国的差距:中国在兵员和火炮数量上占据优势,而在其他领域,如坦克、作战飞机和海军舰艇等方面,美国仍然领先。
今天,我们就以这份数据为起点,聊聊中美军力的现状和发展脉络。
中国靠人数,美国靠“热情”?
先从兵员聊起。中国的人口基数摆在那里,高达14亿,这直接决定了它的兵员储备天然就比很多国家来得雄厚。
目前,解放军的现役部队规模大约维持在2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都算得上相当可观。
中国幅员辽阔,边境线长,周边环境复杂,保持这样一支常备军既是现实需要,也是战略考量。
而且,中国还有一套义务兵役制做支撑,每年都有大量适龄青年接受征召,虽然服役时间通常只有两年,但这套机制保证了军队能随时补充新鲜血液。
更别提后备力量了,中国的民兵和预备役人数加起来也是个天文数字,一旦有需要,这部分力量随时可以动员起来,形成压倒性的人数优势。
反过来看美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美国的人口总数只有4亿,差不多是中国的三分之一,按理说兵员基数远不如中国宽裕。
可即便如此,美军的现役规模依然接近140万,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仍然不算小。
维持这样一支军队,美国靠的是全志愿兵制,也就是说,所有士兵都是自愿入伍的,没有强制征兵的压力。
表面上看,这140万人的规模挺唬人,但细想一下,美国的军事触角伸得很远,常年在全球各地驻军、作战,从中东到东亚,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
比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长期战争,动辄就要投入几十万部队,还要加上后勤保障和轮换,光靠这140万人撑场面,其实是有些吃力的。
问题在于,近些年美军的日子不太好过。
在阿富汗,20年的仗打下来,最后以撤军告终,塔利班重新掌权;在伊拉克,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反恐战争打了十几年,留下一堆烂摊子。
这些海外行动的接连受挫,直接影响了美国国内的征兵形势。
数据显示,美国年轻人对参军的兴趣正在下降,尤其是90后和00后这批人,很多人觉得去当兵不仅危险,还没啥回报。
美军为了招人,甚至不得不放宽入伍标准,比如降低体检要求,或者给新兵开出更高的奖金和福利。
可即便这样,征兵目标还是经常完不成,2022年美军就爆出过缺口好几万人的消息。
相比之下,中国这边就不用操这份心,义务兵役制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兵员的稳定性完全不是问题。
火炮:抗美援朝留下的“遗产”
再来看火炮这个领域,中国在这块的表现确实挺抢眼。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3年初发布的图表,中国目前拥有9800多门火炮,这个数字几乎是美国4900多门的两倍。
中国的这个数量优势,背后还有一段绕不开的历史故事。这得追溯到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
那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刚跨过鸭绿江,就撞上了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轰炸。
美军的炮兵力量在当时真是强得离谱,尤其是155毫米榴弹炮和105毫米榴弹炮,能在短时间内把阵地炸得面目全非。志愿军装备简陋,火炮数量少得可怜。
像长津湖战役那样的大仗,美军一个师就能动用上百门火炮,配合空中轰炸,火力密度让人喘不过气。战争结束后,这段经历成了解放军高层的一块心病。
从那以后,解放军就开始铆足了劲发展炮兵。
50年代初,国内的军工厂还只能造些基础的牵引火炮,比如仿制的苏式D-30式122毫米榴弹炮,威力不错,但机动性差得很。
后来慢慢地,随着工业水平提升,到了70年代,解放军开始批量装备自行火炮,像是83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到90年代,中国的炮兵装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两条腿走路,数量和质量都开始往上蹿。
如今到了2023年,这9800多门火炮里,既有传统的大口径牵引炮,也有高机动性的自行火炮,覆盖了从近程压制到远程打击的各种需求。
说到具体的装备,就不得不提PLZ-0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这家伙是解放军地面部队的“拳头”武器,200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用的是履带式底盘,能在战场上快速转移阵地。它的射程能达到50公里以上,要是用了火箭增程弹,甚至还能打得更远。
火控系统也很先进,配了自动装弹机,一分钟能打出8到10发炮弹,火力密度相当可观。
比起美国现役的M109A7自行榴弹炮,PLZ-05在射速和自动化程度上都不落下风,虽然防护力和信息化水平可能还有点差距,但性价比高得让人没法挑剔。
像这样的装备,解放军装备了不少,光这一款的产量就占了自行火炮里的重要份额。
除了PLZ-05,解放军还有PLZ-52、PLZ-07这些型号,口径从122毫米到155毫米不等,能适应不同作战场景。
比如在高原地区,解放军还专门搞了轻型化的155毫米牵引炮,方便用直升机吊运,专门应付复杂地形下的火力支援。
这些年,中国的军工企业在火炮的精确制导技术上也没闲着,像激光制导炮弹和卫星制导炮弹都已经投入使用,命中精度从过去的几十米缩小到了几米以内。
再对比美国这边,4900多门火炮虽然数量不如中国,但美军的火炮体系更多是围绕全球部署设计的。
他们的M777超轻型榴弹炮能用直升机空运,特别适合快速反应部队用,而M109系列自行火炮则是重型装甲部队的标配。
美军火炮的强项在于跟空军和无人机的高度协同,能通过卫星和战场数据链实现精准打击。
不过,数量上的短板摆在那儿,要是碰上需要大规模地面火力压制的仗,美国这4900多门火炮可能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坦克和飞机:数量差距背后的技术较量
到了坦克和作战飞机的比拼,美国的优势开始显露出来。
中国目前装备的坦克总数大约是5400多辆,主要以99A型主战坦克为核心。
这款坦克是解放军近年来重点打造的装备,早在2000年代末就开始研发,2014年正式亮相。
它配备了125毫米滑膛炮,能发射多种弹药,包括穿甲弹和反坦克导弹,火力相当可观。
防护方面,99A加装了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重量达到50多吨,算是中国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比之下,美国的坦克总数达到6600多辆,其中M1A2“艾布拉姆斯”是主力。
这款坦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服役,经过多次升级,最新版本装有贫铀装甲,防护能力远超普通钢装甲。
它的火控系统更是亮点,能在行进中精准锁定目标,120毫米主炮配合激光测距仪,射击精度极高。
虽然中美坦克数量差距只有1200辆左右,但M1A2在防护和信息化上的领先,让美国在坦克质量上占了上风。
坦克数量的积累背后,是两国不同的发展路径。中国在冷战时期主要依赖苏联技术,59式坦克当年生产了上万辆,成为解放军地面部队的支柱。
后来随着技术进步,96式、99式逐步取代老旧型号,但总数增长速度放缓,更多精力放在了质量提升上。
美军坦克多部署在海外基地,比如欧洲和中东,配合北约盟友使用,而中国坦克主要集中于本土防御,作战需求决定了数量和质量的平衡点。
到了2023年,中国坦克部队还在持续更新,尤其是99A的生产线仍在运转,但总数暂时没能追上美国。
再说作战飞机,中国目前拥有近1200架,包括歼-10、歼-16和歼-20等型号。
歼-20是中国的明星隐形战机,2011年首飞,2017年服役,配备国产涡扇-10发动机,最大航程约3000公里,能携带多种空空导弹。它的年产量在2023年前稳定在50架左右,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成都飞机工业集团。
而美国作战飞机总数高达1900多架,F-35隐形战机是绝对主角。这款战机从2006年开始研发,2015年形成战斗力,年产量巅峰时达到180架,至今已交付超过800架。
虽然中国飞机总数少700架,但差距正在缩小。2023年,成飞新增了4条脉动生产线,数据显示,新生产线投产后,歼-20的年产量有望突破100架,逐步向美国靠拢。
潜艇多但噪音大,造舰速度是亮点
海军方面的对比,美国目前拥有92艘驱逐舰,以“阿利·伯克”级为主。这款舰从1991年开始服役,配备“宙斯盾”系统和90多个导弹发射单元,至今已建造70多艘,最新批次还能反导。
中国驱逐舰总数则为50艘,055型是其中的王牌。
这款万吨大驱2017年下水,装有112个垂直发射单元,能发射反舰和防空导弹,2023年已有8艘服役。
虽然中国驱逐舰数量只有美国一半,但055型的火力和吨位丝毫不逊色,单舰作战能力甚至更强。
不过,美国驱逐舰的全球部署经验和数量优势,短期内仍是压倒性的。
潜艇方面,中国数量上稍占上风,总数超过70艘,包括039型常规潜艇和094A型核潜艇。
094A是近年升级型号,2007年首艇下水,能携带12枚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射程约8000公里。
美国潜艇总数约68艘,“俄亥俄”级核潜艇是主力,1976年开始建造,每艘可携24枚“三叉戟”导弹,射程超过1万公里。
更关键的是,“俄亥俄”级的水下噪音仅100分贝,隐蔽性极强,而094A噪音高达115分贝,这15分贝的差距在水下对抗中足以致命。
海军的亮点还得看造舰速度。2023年,中国各大造船厂正忙着组装075型两栖攻击舰和055型驱逐舰。
075型是直升机载舰,首舰2020年服役,排水量4万吨,计划再造4艘,每艘能搭载20多架直升机和900名士兵。
055型则继续扩建,至少新增8艘,每艘1.3万吨,火力覆盖反舰、防空和反潜。
这种“下饺子”式的建造节奏,让中国海军总吨位一次性提升20万吨。
相比之下,美国近年造舰速度放缓,“福特”级航母虽技术先进,但造价高昂,建造周期长,至今仅交付2艘。
中国海军借此机会快速追赶,舰队规模和现代化程度都在飞速提升。
参考资料:
[1]时殷弘.美国同盟和联盟体系的对华军事态势现状[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2(2):1-13I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