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
这一路上红军战士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一边面对着恶劣的环境,一边承受着极限的生理考验。长征所经之处,几乎都是人烟稀少、缺少食物的地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路线,也是为了军队的安全,因为蒋介石随时都有可能突袭。但恶劣的环境也给长征带来了不少困难,比如没有食物,没有干净的水源,他们饿了只能啃树皮、挖野菜,实在没有办法就煮皮带充饥。经过沼泽之地时,稍有不慎还可能会陷进去,再也出不来。途中,有人因为过于饥饿倒下,也有人因为感染疟疾病倒。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战士还是选择了坚持到底。
直到1935年,长征队伍终于走出了茫茫草原。但这场漫长的征途并没有结束,组织经过商议后决定继续北上,并从腊子口突围。
然而关键时刻红军却再次迎来了蒋介石的围堵。在交通要道上,他派了胡宗南和杨积庆等人守候,只等一声令下,对我军进行围攻。
不过,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岂会怕他们?其实当时大部队最担心的问题,不是来自蒋介石的围堵,而是吃饭问题。长征路上大家饥一顿饱一顿还能忍一忍,但要想对抗国民党军队,饿着肚子怎么能行呢?
但我们刚踏出草地,手里哪有食物充饥?可能有人会说,可以去附近村民家里先借一点。可是蒋介石早就已经下了粮食封锁令,他手下的大将鲁大昌带人在沿途收集了粮食,还下令不许为红军提供任何食物。显然,将介石想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来战胜红军。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仅震惊了蒋介石,就连红军都感到意外。因为有一个人主动为我们送来了粮食,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蒋介石派来围堵红军的杨积庆。
既然他是蒋介石派来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帮助红军呢?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杨积庆并不能算是蒋介石的手下,他只是当地的藏族人,手里掌握了几万人的军队,实力相当雄厚。虽然他的职位是世袭而来的,但这个人思想非常开明,也很有大局观。一开始他被蒋介石的话所蒙蔽,对红军产生了误解。后来通过了解才发现,真正的残暴之人是蒋介石,而红军则是一支为了民族大义而奋战的队伍。杨积庆不愿意继续助纣为虐,也不想看到同胞在这片土地上互相残杀,所以在收到蒋介石的命令之后,他虽然表面上答应,但其实又私下联系了红军。
当大部队到达杨积庆的驻地后,他不仅亲自派人修补了路上的桥梁和道路,还特意下了四个命令来保护红军的安全。最关键的是,在得知红军缺少粮食之后,他暗自下令打开了粮仓的大门。等我军到达之后,门上只有一把开着的锁。这里有40万斤粮食和两千斤食用盐,足够红军补充体力。当时的财政部部长林伯渠知道这件事之后,还特意留下了一张借据。
补充完了体力,接下来要面临的又是一场硬战。红军继续向腊子口方向出发,这里地处峡谷之间,两侧的悬崖峭壁将近百米之长,一旦进去就很难出来。而且这种地形易守难攻,如果有敌人埋伏在这里,将会相当危险。当时蒋介石派来的大将鲁大昌就在此处守候,附近几百米的土地都是他带来的人,而且他们还提前修建了机枪碉堡。蒋介石对这次埋伏信心满满,他们算好了红军会饿着肚子到这里,届时趁虚而入,一举攻破。可惜蒋介石的算盘打的再响,也没有算到杨积庆会弃暗投明,更不知道我军的实力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强。
9月16日,红军战士抵达腊子口准备应战。在我们的强势反攻之下,外围的军队很快被扫光。可当红军想更进一步的时候,就有些困难了。毕竟这里地形特殊,鲁大昌又准备的很充分,所以几次尝试,我们都没有攻破。再这么耗下去,恐怕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而且一旦国民党总部派人前来支援,形势只会对我们更不利。
关键时刻,一位年轻战士站了出来,他表示自己从小在山区长大,比较擅长攀岩,所以就提出大家可以从没有设埋伏的悬崖爬过去。慎重考虑后,组织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决定让他带领两个连的战士先爬过悬崖,在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发射信号弹。
漫长的黑夜过后,信号弹终于升向了空中,战士们也按照计划开始分头行动。率先翻过悬崖的战士们在国民党基地点燃了手榴弹,随着碉堡被炸毁,在外等候的战士也正式发起了进攻。
鲁大昌率领的国民军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也没能等到总部的支援。最终红军成功打赢了腊子口之战,并缴获了国民党军队上万斤粮食和几千斤盐。
这一战之后,蒋介石扼杀红军的计划彻底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