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解放军的纵队是怎么回事?1928年5月18日:毛泽东提出游击战16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解放军的纵队建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不用通用的军编制?
纵队这个名词最早不是解放军使用的,而是国军。
在1925年国民政府东征叛徒陈炯明时,就曾经使用了3个纵队。
东征的纵队大体是军一级的编制,为什么不直接编组成为军,要搞成纵队呢?
主要是军队的成分太复杂,无法编组成军。
当时东征军的3个纵队,第1纵队下辖4个师,第2纵队下辖1个师又1个旅,第3纵队则由攻鄂军、赣军、潮梅军、豫军等部组成。3个纵队的指挥官分别是何应钦、李济深、程潜。
东征胜利以后,纵队就取消了。
东征的3个纵队区别很大,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用一用。这样的军队想要编组成军是不可能的,强行编组也无法有效管理。
这么看来,纵队主要是战时一种临时的编组模式,由多个不同的部队编组在一起以便于作战,战后就自行解散。
编组总队完全是实际的要求,一来是因为各部队可能分属不同派系,二来是当年作战规模有限,参战兵力有限,军队多以师旅为基本单位,很少有军这么大的编制。
按照德国模式的一个步兵师,满员就有一二万人甚至更多,兵力非常多了。
最初红军很多来源于国军,在1927年南昌起义的红军基本都是北伐军。
所以,红军最初沿用了国军的纵队编制。
红军在江西省大庾(今大余)县编为纵队,辖3个步兵支队、1个机炮大队、1个特务大队,共800余人。
可以看到,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部队仅仅有800多人,支队只是连。
这幺小规模的军队 ,仍然保持纵队的模式。
纵队是一个临时作战编组,可大可小,这么编组并没有什么问题。
一直到抗战结束,红军、八路军、新四军都编组了大量的纵队。
纵队有各种编制,有的纵队下辖师或者团,有的纵队下辖大队,有的纵队下辖支队,更有神州,游击纵队下面直接就是排。
到了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有27个纵队,大体是军的编制,区别很大,基本都不超过2万人。
一般来说,纵队下辖师,师下面是团,也有纵队直接下辖2到3个旅。
随着战争的发展,各纵队的区别越来越大。
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兵强马壮,纵队下辖的师一般有1万多人,主力师接近2万。而这些师组成的纵队,一个纵队就有3个师6个步兵团,加上炮兵团,共5万人左右,相当牛逼。
当时国军五大之一的74军,不过3万多人。
其他纵队比起东野就差了一大截。
以刘邓的中野为例,1947年有4个纵队,平均每个纵队3万人。
经过大别山艰苦作战后,刘邓的每个纵队只剩下1万多人,减少了一半。这样的1个纵队,仅仅相当于林彪的1个师。
粟裕的华野要强得多,主力纵队基本都在2万人以上,一些接近3万人。
四个野战军中,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最惨。这里不但遭遇国军重点进攻,地盘太小,人口又少,发展空间有限。
1947年西北野战军建立的时候,下辖仅仅2个纵队和2个独立旅,总兵力不到3万人。
也就是说,1个纵队就1万人而已。
即便全面胜利的1949年,西北野战军发展到了15万多人,下辖了7个纵队2个骑兵师。
此时1个纵队兵力,也不过1万多人。
1948年底,解放军取消了纵队的称呼,统一改为军。只有特种兵部队和一些游击部队仍保留纵队,到建国后就完全取消。
说来说去,纵队只是野战军没有完全正规化时候的特殊产物。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