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想要坦克,给还是不给,是摆在北约成员面前的一个问题,也成为20日在德国召开的乌克兰国防联络小组会议上最受关注的话题。
目前,博弈的焦点主要在德美两国。德国担心激怒俄方导致事态升级,放言“美国先给,自己再给”;美国则一边谨慎观望,一边表示德国应“作出自主决定”……
乌克兰到底能不能拿到心仪已久的“德国坦克大礼”?这又会如何影响乌克兰局势?一系列问题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
德国想让美国“先送”
俄罗斯去年2月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员国宣称避免与俄“直接冲突”。因此,即使乌克兰反复要求西方支援更先进、作战能力更高的重型武器,特别是主战坦克,西方主要国家先前一直未松口。
不过,最近情况出现了变化,部分北约成员出于各种考虑开始打破“援乌坦克”的禁忌。
上周,英国成为首个宣布向乌援助西式主战坦克的西方国家,声称将在数周内向乌方提供14辆英制“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此外,波兰和已经申请加入北约的芬兰均表示,如果德国同意,两国将把所持有的德制“豹”式主战坦克转让给乌方。
德制“豹-2”型坦克被认为是最适合乌克兰使用的主战坦克,它的性能比英制“挑战者2”型更优越,能在移动时准确命中3公里外冰箱大小的目标。而相比美制“艾布拉姆斯”坦克,“豹-2”虽然射程更近,但它使用相对经济的柴油发动机,比消耗航空煤油的“艾布拉姆斯”更便于维护,也更节省后勤成本。
然而,有英国“先行”在前,波兰等国“施压”在后,作为“豹-2”生产国的德国对于供乌坦克却始终态度谨慎。
民调数据显示,德国总理朔尔茨所在的社民党内部在“向乌送坦克”问题上分歧严重,约半数社民党支持者表示反对。43%的德国普通受访者(尤其是年轻人)也对“送坦克”说“不”。有分析认为,朔尔茨担心这个口子一开,会导致西方对乌军援“显著升级”,从而激怒俄方,将乌克兰危机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不过,德国的谨慎并不意味着关闭了向乌方提供坦克的大门。德方消息人士披露,朔尔茨已设定条件:只有当美国同意向乌提供美制坦克,德国才会允许向乌提供德制坦克。
看到德国把“球”踢给美国,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科林·卡尔表示,“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复杂、昂贵、操作训练难度高”,五角大楼“还没准备好”向乌方提供这种坦克。卡尔还评论道:德方不必对向乌提供军备心存疑虑,而应“作出自主决定”。
在卡尔发表上述言论的第二天,美国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价值为25亿美元的新军事援助,将包括90辆“斯崔克”装甲车和59辆“布拉德利”步兵战车。坦克并未出现在供货清单上。
有舆论指出,美国和德国就向乌克兰供应坦克一事陷入“对峙”。在20日德国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举行的乌克兰国防联络小组会议上,北约成员国及其他多国国防部长们计划就此磋商,德国预计将成为各方施压“焦点”。
乌欲扭转地面劣势
分析认为,乌克兰在要求西方军援坦克一事上提高分贝、部分北约成员打破供乌重型武器的禁忌,与当前战场形势的变化有关。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表示,目前战场上的僵局有所松动,随着俄方上周宣布控制顿涅茨克地区盐矿城市索列达尔,俄罗斯在顿巴斯地区获得军事主动。面对俄军压力,乌方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西方提出新要求,尤其渴望获得主战坦克。
“俄军坦克数量是乌军的6-7倍,火炮、装甲车数量分别是乌军的3倍、5倍左右。乌克兰急欲通过西方军援扭转地面战场的劣势。”张弘说。
有分析指出,坦克给乌克兰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可弥补军备库存不足。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已损失不少苏式t-72主战坦克。第二,经过冬季的调整,俄乌都可能在春季发动新的攻势。对乌方而言,无论是用来“破防”俄军加固的阵地,还是用作平坦领土上的守御,主战坦克均堪称利器。第三,美国提供的“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今年可能供应紧张,敌方也逐渐通过移动躲避打击。这时就需要一支足够强大的近距离部队,如坦克和战车来弥补差距。
军事评论员王强认为,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仍处于第二阶段的半程,持久战的态势并未出现根本变化。但一些新特点仍值得关注。
一是俄军更换统帅,意图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组织指挥系统。目前来看进攻势头有所加强,并取得一定战果。二是乌克兰和北约融合的态势比较明显,用乌克兰防长的话说,“乌克兰事实上已是北约的一部分。”这些新特点是北约对乌军援升级、加码的重要背景。
但与此同时,正如外界观察到的,北约成员在“送坦克”问题上步调并不一致。之所以出现分歧,首先因为各方有不同的国家利益。
张弘指出,对德国而言,第一,它与俄罗斯在历史上建立了合作关系,尤其是社民党和基民盟在发展对俄关系上有基础,即使在冷战最紧张的时刻,德俄依然保持对话。因此朔尔茨政府不想在援乌问题上充当领头羊、出头鸟,担心“送坦克”会将德俄最后一丝安全互信破坏殆尽。第二,如果德国率先在“送坦克”上开绿灯,那么波兰、芬兰等国都会跟进,德国的外交会陷入被动,其自身以及欧洲的安全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相比之下,英国的顾虑没德国那么多——外交上,英国搞离岸制衡,希望通过对乌军援向欧洲大陆展示:即便“脱欧”,它仍在这片大陆拥有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经济上,它与俄罗斯联系较弱,不易受波及。地缘上,它离俄罗斯位置也比较远,安全担忧更小。
至于美国的态度,它在向乌方提供美制坦克上比较谨慎,原因之一是担心如果“走得过快”会破坏美俄战略稳定和军控领域的合作(目前谈判虽搁浅但沟通仍存)。另外,美国想把欧洲推到对乌军援的前台,分担美国的战略成本,这样美国能以隔岸观火的方式收获最大利益。
在王强看来,北约成员就“供乌坦克”出现分歧,还在于一部分成员认识到此事的危险性。
“坦克属于进攻性武器,将它交付给乌克兰可能成为北约卷入与俄直接冲突的第一步,导致战争扩大甚至动用核武的风险。”王强说,“其次,坦克援助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北约内部可能出现投入不均,这也是一大分歧。第三,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坦克库存有限,向乌方提供坦克可能给本国安全带来困境。这些都是矛盾。”
张弘认为,虽然北约成员存在分歧,但考虑到已有多个欧洲国家跟随美国脚步向乌方提供“爱国者”导弹,估计像坦克这样的重型打击武器的交付只是时间问题,北约成员迟早会放开手脚。
能否改变战局?
还有舆论质疑,就算乌克兰真的获得坦克,又能否改变战局?
王强认为,在获得少量坦克援助的情况下,乌克兰无力改变战局。“因为坦克作为进攻性力量,是以一整套进攻体系为支撑的。以英国提供的10多辆坦克为例,这一级别的战术进攻单位,正面推进的纵深只有四五公里,对战场形势的影响微乎其微。除非将坦克数量凑到三四百辆,才能在正面方向发动比较像样的阶梯式进攻。”
然而,德国联邦国防军现阶段装备的“豹-2”坦克总量也就约350辆,不可能对乌“倾囊相授”。而且德国法律禁止仅出于增加库存目的生产坦克。即便扩大产量,新坦克出厂可能也需要至少两年。
“而在乌克兰拿到坦克后,还涉及技术人员培训、后勤力量保障服务的问题。”王强说,“其中培训过程至少需要几周。而后勤保障更为麻烦,不同于我们买车后的4s店服务,坦克的维护需要在战场建立一整套全产业链保障体系,体系的重构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的。”
与此同时,俄罗斯势必对西方“拱火”行为做出强力应对。此前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已表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的重型武器装备不会改变战局,它们“将会燃烧”。
王强指出,俄罗斯的应对方式有很多,它本身就是坦克方面的行家里手,拥有“婴儿”“竞赛”等反坦克装备。俄媒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上述反坦克导弹在叙利亚打击土耳其装备的“豹-2”坦克时表现十分出色,以至于土耳其几乎停止在地面行动中使用这款坦克。
此外,在评论西方国家向基辅提供新的重型武器时,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近日表示,如果一个核大国在常规战争中失败,可能爆发核战争。
对此,张弘认为,俄方的表态对西方是一种外交层面的警告,不意味着俄罗斯会真的动用核武器。毕竟俄总统普京也多次强调核战争没有赢家。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担心,一次成功的进攻可能会让普京拿出他的王牌,而坦克可能会成为这种行动的“诱人目标”。
不应放弃外交努力
展望下一阶段的乌克兰局势,张弘认为,首先,冲突烈度可能升级。“普京近日视察了有关军工单位,重视远程打击武器的作用和产能,表明俄罗斯准备与西方打一场持久战、消耗战。而西方援乌的装甲车、主战坦克和爱国者导弹也在就位。”其次,冲突范围可能扩大。有消息称拜登政府在打击克里米亚问题上的立场会有所松动,战火可能不再局限于乌东战场。第三,随着俄乌人员伤亡扩大,双方都出现战争疲态。但即便如此,和谈的氛围和意愿依然较为薄弱,看不到曙光。第四,西方仍在拱火,使局势充满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样的理性学者,都称乌克兰加入北约是“合适的结果”,可见西方国家政治氛围的不寻常。
王强指出,俄乌冲突是多重矛盾交织演变的结果,短期内看不到和平解决的可能性,但各方不应放弃努力,一是联合国机制不能瘫痪,要发挥劝和促谈主导作用。二是区域性大国要担负职责,创造局部停火、小规模局部冲突降级的机会。三是西方国家应当停止“拱火”,少一些政治私利。这样的话,即使不能解决根本矛盾,也有助于事态不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