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解放军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太差了,大部分越军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地方部队和民军,都打得这么费劲。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黎笋集团在这场战争中已经投入了越军50%以上的精锐陆军部队,已经到了砸锅卖铁拼尽最后一丁点力气的地步。在作战过程中,越军损失了25%的精锐陆军部队,已经无力再战。黎笋是一个善于玩弄阴谋诡计的政治家,大部分人都蒙蔽在其中。
黎笋暗渡陈仓
1976年,黎笋集团统一越南全境后就开始蓄意谋划反华活动,目的就是想侵占油气资源储量丰富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海域。
当时的越南,军事工业基础为零,经济体系不能保证其民众吃饱穿暖,在这个时候越南要是公开挑衅中国,那简直就是自寻死路。于是,以黎笋为首的越南“强硬路线派”明面上对中国点头哈腰,暗地里将枪口对准了中国。
1977年,黎笋集团在大肆清洗越南内部亲华派人士的同时,不忘各种讨好中国。如,8月25日的时候,黎笋亲自给中国发来贺电祝贺华国锋当选中共中央主席。11月21日,黎笋亲自率越南代表团赶赴北京毛主席遗容。
为了迷惑中国,黎笋在越北地区排兵布阵的时候搞了一招暗度陈仓,召回北越所有参加过战争的武装人员,以实施经济改造的名义,每处村庄都组建一支民兵自卫队,每处林场、矿场都组建一支青年冲锋队,每座城池都组建一个营级武装自卫队。
这些武装力量名义上是民兵部队,不是正规军,但真正的成员都是北越时代参加过抗美战争的武装人员,可不是随便一个越南人就能混进这支队伍当中。此时的越南北方6个边境省的民兵部队,除了军饷是由省级军区下辖的各市县财政提供外,征兵工作、武器装备供给等最终指挥权都牢牢掌握在黎笋集团控制的越南政治局手里。
这些越南北部民兵本来就经过多年的战火洗礼,无需经过专业化训练,就能直接上战场作战。而且这些人在抗美战争时期频繁进入中国边境地区休整,熟悉中越边境地区的风土民情,打起仗来战斗力不亚于越南政治局直属的中央军同级作战单位。
另外,作为越南国防部长兼越军总司令的武元甲、越军总参谋长的文进勇、越南第一军区司令的谭光忠这些“强硬路线派”的代表,当时比较崇尚苏军的苏联大兵团机械化作战模式,使得越南军队的越南军队兵种作战分工更明确。
在此背景下,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期的越南北方6个边境省的民兵部队,实际上就是一支不穿军装的山地部队,只要在作战过程中得到其后方炮兵、工兵等兵种的支援,就算是穿越到二战时期,日本早期的关东军都没有胜算。
在为期28天的战争中,黎笋集团一共出动250000人的兵力,其中越南中央军和地方部队(包括公安军)的兵力只有10万人,民兵部队人数则有15万。这就容易让人认为,越南还没有使出全身力气,120万正规军只出动了十二分之一。
殊不知,黎笋集团完成南北统一时,北越正规部队现役兵力只有60万人左右,剔除空军海军的兵力,陆军不足45万人,再剔除通讯、运输、医疗卫生这些非一线作战兵种,北越陆军顶多只有30万人属于一线作战部队。
击败南越大军后,尽管黎笋集团收编了部分原南越正规军,又整编了一些北越非正规军,但精锐人马也就是陆军部队中的30万人马。南北战争结束后,黎笋集团又马不停蹄地将原北越军队当中战斗力最强的部分人马编入民兵部队,用来对付中国。
其中,参战的民兵部队就有15万人,外加那些从各作战单位中精挑细选后训练而成的特工部队,在1978年末的时候,黎笋集团已经将越军50%以上的精锐陆军部队投放在了中越边境地区。
预估不足
在整个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解放军在高平战场的损失最大,损失兵力高达12000人,约占解放军总兵力损失的44%。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重大损失,主要是因为许世友被黎笋集团给算计了,对战场的预估不足。在整个高平省北部,黎笋集团表面上只是投放越军346师和几个地方团、几个地方营的部队约19000人的兵力。暗地里隐藏着人数超过20000人的山地部队。高平北部的越军山地部队包括民兵部队、特工部队和公安军。
战斗刚刚打响,东线北集团的41军121师就惨遭越军精锐山地部队的袭击。2月17日,121师按照东线指挥部的部署,从广西那坡县念井地区出发沿越南同农县向高平市北郊的809高地进攻,协助123师和124师围歼高平市区的越军346师主力。
121师的战士们刚进入越南不久,就被伪装成平民的越军山地部队盯上。2月18日晚上10点左右,121师的后勤梯队由该师预备指挥所指挥,行至魁剥地区的崇山峻岭时,沿途不断遇到自称掉队的支前民兵民工人员。
这些可疑人员,有的持有广西地方武装部颁发给支前民兵民工的胸牌,有的会说一口流利的广西方言,甚至还能说出广西那坡县武装部领导的名字,所以121师预备指挥所的首长们相信这些人都是跟不上兄弟部队的步伐而掉队的我方作战保障人员。
结果队伍进入越军伏击区域后,混进121师后勤梯队的越军突然朝着人群开枪扔手榴弹。后勤梯队当中,存在大量负责运送粮草弹药的民工,还有师野战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都没有什么战斗力,遭到突然袭击,阵脚大乱,结果,有的连队往前冲,有的往后退,还有的丢弃随身物资躲在路边的树林中,伤亡高达300人,损失了一批团级以上干部。
121师361团于2月21日早上奉命调头北上安乐地区的时候,在高平省河安县一带遭遇伏击,团长时光银牺牲,副师长彭富信重伤,全团打散;362团2营在扣屯地区当天晚上也遭遇越军的三面夹击。363团抵达班俊地区后,奉命去接收粮草补给的队伍遭遇伏击,损失惨重。
短短数日,121师这支拥有光辉历史的部队被越军分割成若干个部分,3个步兵团和师主力部队只能各自为战。最悲壮的就是361团,遭遇伏击后各连排的建制被打乱,各级指挥员只能尽量收拢身边的战友,按照上级首长最后传达的命令执行任务。
在突围过程中,361团的陈书利、陈武贤等7名来自5个不同连队的战士被十倍于己的越军包围;这7人当中,有4个伤员,其中2个重伤员,只有3支枪。但战士们毫无畏惧,在陈书利的指挥下,不仅毙伤了大量越军还能全部归队,他们的英雄事迹后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威震峡谷七勇士》。
总体而言,在对越自卫还击第一阶段,越军凭借武器优势和地形优势,让解放军参战部队蒙受了较大的损失。
当时,可能是全军将士都还沉浸在人民战争的思维上,未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灵活应对,只注意穿军装的越南正规军,而忽视了平民装扮的越南武装人员的威胁。部队在行军过程中,没有彻底对周边村落、可疑区域进行仔细搜索,看到一身平民装束的越南人就误以为是普通百姓。
犁地战术重创越军精锐
有了交战初期惨痛的教训后许世友调整了东线的作战计划。2月25日,由吴忠指挥的南集团独自从高平市区南侧发起进攻,切断高平省北部越军的退路。由欧致富指挥的北集团则逐步向高平市推进。
南、北两个集团会师后,部队以团为单位像铁犁翻地一样,每隔一段距离就要来回搜索,遇到山洞就搜索,遇到村庄就派人盯着,只要越军敢露头就集中兵力清剿。
谅山是河内的北大门,谅山市区距离中国边境很近,不怕谅山的越南守军跑掉,许世友命令江燮元指挥的部队分别从东北、北面和西北这三个方向逐步向谅山市区推进。因为后勤运输线较近,所以谅山战区参战各师采取炮火犁地的方式推进。
越军因为兵种分工过于细化,纯步兵编队缺乏重型武器,守不住阵地后只能打打游击,炮兵、坦克兵部队经不住解放军各部的猛击攻击,又缺乏步兵保护无法发挥处其火力优势。
此时,黎笋集团还幻想着让越南中央军中战斗力最强的308师、316A师和312师北上参战,另外,拥有苏制战略导弹但对外仍以防空部队示人的越军375师也向谅山市靠拢。这3个精锐步兵师和一个精锐导弹师要是能收拢溃败的越军山地部队,越军还有翻盘的机会。
中央军委看穿了黎笋的意图,直接抽调擅长高原山地作战的解放军149师去单挑已经损失半个团的越军316A师,命令东线的许世友将军继续向前线增兵,前期战损较大的121师、163师迅速得到兵力补充,弹药供应充足。
接下来,东线的高平和谅山战场上解放军参战部队走走停停。如,42军125师在54军162师的帮助下攻占越南复和县城后一路打到广渊县,又从广渊县一路向复和县清剿。
越军大部分官兵虽然不怕死,在许多阵地上经常宁死不降,但面对解放军诸兵种协同战术,往往都是自取灭亡。如,同登镇鬼屯炮团中的越军第12步兵团残部及其配属部队近千人被围困在炮台的地下工事后,除了一人投降外所有人宁愿被炸死在里面也不肯缴械。
仗打到最后,杨得志指挥的西线部队重创了越军316A师。许世友重创了越军第3步兵师、防空375师。越军312师在解放军121师奉命撤回国内的时候才敢派出小股部队尾随袭扰。从柬埔寨战场调回河内的308师则始终不敢北上谅山参战。
在整场战争中,解放军参战部队按照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统计原则,得出消灭越军57152人,其中击伤7000余人,俘虏2000余人的数据。
但根据美国学者柴因斯在战后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为期28天的战争中越军战损人数约为115000人,战损人员包括被击毙、负伤后短期不能参战、失踪的人员。
解放军披露的数据之所以和柴因斯统计的数据相差那么大,那是因为解放军参战部队以火炮为主战武器,经常是在步枪射程外就重创了越军有生力量,在观察员还没统计出具体的数据之前,幸存的越军士兵已经做好了善后处理,导致解放军打扫战场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战果就缩水了。
越军一下子在北部地区损失了115000余人后,就算是从其他地区抽兵补充,整体的战斗力已经不能同往日相比,因此才有了东线兵团全面控制谅山市后,黎笋集团惊慌失措地疏散河内百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