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关于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及东北军执行的“不抵抗政策”,学界都定义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正因为如此,张学良也被称为“不抵抗将军”。
不过随着时间的演变,这种说法正在被史学界进行澄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31年9月18日晚上十点许,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当北大营的炮火声接连轰鸣时,少帅张学良正带着妻妾在北京观看梅兰芳先生的京剧《宇宙锋》。与此同时,代理东北军司令职务的张作相又私自离任,前往锦州私邸为父亲办理丧事,不仅如此,甚至连驻防沈阳的第七旅旅长王以哲都不在营内。
就这样,此时的东北军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想要找个话事人都找不出来。9月19日上午九时,日军轻松突破北大营防线,进而顺利攻占沈阳市。据资料统计,仅九一八事变当日,沈阳城的损失就达28亿之多,而张学良家族积累的财产也几乎被洗劫一空。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当日晚,面对日军接连进攻的情况,唯一能主事的东北边防公署参谋长荣臻却命令部队:“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着话听着是大义凛然,但却让人作呕。
荣臻打着“为国牺牲”的旗号让士兵不做抵抗,殊不知这是对东北军将士最大的侮辱,军人最大的荣誉是死在战场上,而不是屈辱的放下武器任人宰割。事后,荣臻解释说,是蒋介石命令少帅不做抵抗的,那么事实真的就是如此吗,还是其中内有隐情?
据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回忆,叔父张学良是一个喜剧式人物,却一直活在悲剧里面,甚至于一生都在为“赎罪”奔走。
1991年5月,张学良曾在纽约回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期间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里面演到:是蒋介石下手谕让你不抵抗的,那么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张学良听后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张学良当时认为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于是打定主意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事端的借口。所以命令士兵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事实上,日军大本营也没有想到关东军会那么大胆,以“柳条湖事件”这种拙劣的借口直接发动战争。应当说,正是关东军中不稳定的因素造成了这场悲剧,也让张学良丢掉了东北。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立即从戏院返回驻地,在北京召开高级将领会议。会议期间,尽管有人提出要武装抵抗日军的侵略,但张学良与大多数高级军官认为抵抗之举不可为,于是决定命令不抵抗。会后,张学良将决定发给了南京。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同意东北军高级军事会议的决定,并命令在京的外交官全部受张学良听任使用。之后张学良又召集国民政府的外交官顾维钧、章士钊等人商量对策,并请胡适、曹汝霖等27名社会名流与会讨论。会场上的激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会后的决定还是“不做抵抗,依靠国联”。
不过,让张学良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根本就没打算和谈,他们早就对东北垂涎已久了。东北的迅速沦丧,使全国上下群情激愤,舆论也对张学良的指责极为尖锐,称其为“不抵抗将军”。
《中国周报》曾致信张学良,在信中对张学良的不抵抗极尽讽刺。信中称要提名张学良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因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和平主义者和救世主耶稣的追随者”。而诸如学者林语堂,则挖苦讽刺张学良“干的漂亮”,讽刺了张学良置国家于危亡境地的奇葩事。
当然,与这种辛辣讽刺相比,民众更多的则是此起彼伏的咒骂声。就在人们骂声四起时,少帅张学良也深感罪孽深重,于是想在热河之战中挽回颜面。可谁想到,热河一战失地千里,张学良自觉罪责难逃,便辞去了各种职务。此后,张学良便淡出了民众视野。
不过,不抵抗政策背后的始作俑者确实是张学良,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置是:诉诸国联,准备抵抗。但是直到西安事变爆发前,蒋介石政府都始终没有抵抗的举动,这也是时人称张学良为“替罪羊”的原因所在!